郑州豫剧院有几个团(豫剧未来何去何从)(1)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乡音连着乡情,乡情系着老家。”12月12日至14日,以“畅想新时代,共筑大豫剧”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交流会在郑州举行。来自新疆、甘肃、陕西等全国12个省(市)的124个院团的,239名院团长代表兴致勃勃地团聚在河南老家,共商豫剧发展大计。

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交流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加强我省与其他兄弟省市区及基层各院团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实现豫剧在形式、规模、层次的新突破。

郑州豫剧院有几个团(豫剧未来何去何从)(2)

致敬经典 再谋发展

河南是豫剧发祥地。300多年来,在流传过程中与不同的地域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了豫剧的四大声腔体系: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豫剧艺术名家。

此次大会推出了“致敬经典、再谋发展”为主题的河南豫剧艺术成果展,将豫剧九大名家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樊粹庭、桑振军、杨兰春、王基笑等影像生动地呈现在众人面前,诉说着豫剧过往的辉煌。“正是因为有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积淀和创新发展,豫剧才有了今天繁荣发展的局面。”来自西安豫剧团团长赵鹏感慨地说,唯有传承好艺术才是对老艺术家们最好的致敬。

艺术成果展还涵盖以有关文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摘录;“打造时代精品、引领中国豫剧”——新时期以来的豫剧获奖剧目展示;“百鸟归林”豫剧一家亲等内容。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希望这样的展览能够给大家启发,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的精品力作。

郑州豫剧院有几个团(豫剧未来何去何从)(3)

培育新秀 薪火相传

青年演员茁壮成长,青年观众越来越多。这是河南豫剧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如今,在河南豫剧舞台上,更多朝气蓬勃的年轻艺术群体相继亮相。 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为例,65人团队的平均年龄是29岁,其中32名本科毕业生,8名硕士研究生,他们正在成为豫剧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12月13晚,作为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的专场演出“中国豫剧经典流派经典剧目展演”在黄河迎宾馆小礼堂精彩上演。这是一次豫剧青年人才培养成果的全方位汇报,没有豫剧名家登台,主要以豫剧院青年团为班底,汇聚了刘雯卉、吴素真、郑娟、张军涛、李多伟、朱旭光、吕军帅、杨历明、宋莹以及新疆建设兵团豫剧团的张培培等豫剧新秀,充分展示了中国豫剧的青春魅力、青年演员优秀的表现力,让专家、观众看到了豫剧大有可为的希望。

专家认为,这场演出让大家看到了这群青年演员能够驾驭各种流派、题材,充分体现了河南豫剧院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整体实力。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团长孟祥礼表示,这一切可喜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艺术发展,与中央戏曲学院合作办学,创新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青年艺术人才举办编剧、导演、表演等各门类培训班,带动了青年戏剧人才迅速成长。

郑州豫剧院有几个团(豫剧未来何去何从)(4)

勠力同心 携手同行

据腾讯、百度的大数据统计,发源于河南的豫剧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遍布全国十余个省区市,共有160多家国有豫剧院团、1000多个民营剧团,其从业人数、剧团数量、流布区域都占全国之最。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天府之国”到宝岛台湾,到处都能听到豫剧高亢的旋律。

“这次会议无疑是传承、振兴豫剧的一个重要举措,给所有豫剧人特别是河南省外豫剧人又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团长徐爱华的话代表了许多院团长的心声,她说,河南豫剧院就是我们这些外地豫剧人的娘家人和主心骨,帮助我们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国豫剧人抱团发展。

正如徐爱华所说,河南豫剧院多次组派编剧、导演、作曲赴全国各地豫剧团,帮助他们创作剧目、培养人才、解决困难,如西安市豫剧团的《秦豫情》,邯郸东风剧团的《桃花山上桃花开》,台湾豫剧团的《天问》等,都有河南主创人员的参与。这种人才的全国调配,有效地缓解了河南以外的豫剧团创作人员不足的困难,有力地支援了豫剧在当地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专门组织了一批编剧创作了23本剧本,无偿提供给各豫剧院团使用。

“豫剧根在河南,作为全国豫剧的娘家人,对外省豫剧团进行帮扶是我们的责任。”李树建说,豫剧是中国的豫剧,今后要继续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做好派人赴外省豫剧团进行创作、教学指导等扶持工作。“我相信,有全国豫剧人的共同努力,豫剧一定会产生出更多的艺术流派,培养出更多的艺术大师,传播到更远的国家地区。”

据悉,200多名院团长在此次会议中形成了“共识”:树立“大豫剧”观念,拓展豫剧在全国的发展空间;建立大合作机制,提升豫剧的创新发展能力;形成大交流的格局,促进豫剧与世界的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