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号,正值传统的清明节,也就是悼念逝者的日子。
这天的白天蒋介石精神尚可,还坐在轮椅上劝说儿子蒋经国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不料当天深夜,蒋介石就在台湾的住所因心脏衰竭而病逝,终年89岁,那么,当蒋介石去世的消息一经发布,各国媒体都如何报道的呢?
台湾媒体怎样报道
蒋介石去世后,台湾当局就开始对外宣传对蒋介石之死的“隆重哀悼”。
当地的各大主流报纸都将彩色版面改成了黑白,所有的版面篇幅几乎都与蒋介石有关。
4月6日到17日,连续大篇幅报道蒋氏相关的事迹,包括从去世到入殓的全过程,对蒋介石的终身评价也极尽能事,耗尽了所有华而不实的夸赞之词,甚至使用了“崩殂”代替逝世、“陵寝”代替陵墓,要知道,这两个词汇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专用的。
包括蒋介石的葬礼,几乎每一份台湾报纸都实时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国民党政府为蒋介石举行了空前绝后的最高规格的国葬仪式。
军界和政府人员统一配丧章一个月,全岛部队、机关下半旗志哀一个月,各娱乐场所全部停止娱乐一个月。
台湾媒体通过一系列的报道,以期能够将蒋介石塑造成为人民心中的完美形象,并且能够继续长久地留存在台湾人民的心中。
当时的台湾报纸甚至宣称蒋介石病逝时,天空出现了异常的天象——在淡水地区东北方向的天空中先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金色球状天体,周围全是五彩祥云。
不一会金球划过天际,然后电光闪闪,雷声滚滚,瞬息之间下起了倾盆大雨。
这种牵强的附会是为了暗示蒋介石的死也是不同寻常的,蒋经国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风云异色,天地同哀”,意思是连天地万物都为蒋介石的离世而动容和震撼。
大陆媒体
与台湾媒体的“闻风而动”截然不同,大陆媒体对于蒋介石死讯的反应可用“平淡”一词来形容。
蒋介石去世两天之后,也就是1975年4月7号,官方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才在报纸版面的角落进行了非常简短的报道,标题只有五个字:“蒋介石死了”。
内容只是简单地通报了蒋介石的死讯,没有过多的评价或者描述,由于占领台湾后,蒋介石方面一直大肆鼓吹“反攻大陆”,两岸关系十分紧张。
为了树立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鲜明立场,讣告中加了“国民党反动派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等定语。
随后大陆的其他报纸也进行了报道,但是不论是《光明日报》还是《辽宁晚报》,对蒋介石的死讯都是放在报纸版面不那么重要和起眼的位置,没有过多的报道,只是一些大同小异的粗略描述。
大陆媒体之所以对蒋介石死讯采取这种报道形式,是因为蒋介石在大陆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发指。
蒋介石为了一己私利,接受国外势力的庇护;残杀革命人士,双手沾满了革命者和劳动人民的鲜血;于台湾自立为王,仇视大陆并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严重阻碍了祖国统一的进程。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蒋介石从受人尊敬的黄埔军校蒋校长到为人所弃的分裂国家的人民公敌,甚至去世后都无法得到人民的谅解,只能说是因果循环,咎由自取。
国际媒体
蒋介石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国际上的各国媒体也纷纷进行了报道,其中尤以日本的媒体最为积极和热烈。
1975年4月7日,日本的《朝日新闻》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刊登社论《蒋介石总统逝世》,重点赞扬了蒋介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功勋:
“二战结束之初,正是因为蒋介石以德报怨的宽大政策,使得众多日本军人得以生还,这是日本全体国民都无法忘却的大恩。”
日本媒体枉顾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历史事实,甚至模糊自己曾作为侵略国的身份,将抗战胜利的功劳全部加在蒋介石身上,声称是由于蒋介石的领导使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成为世界五大强国之一。
《产经周刊》发表的文章《悼念总统蒋公》中,称蒋介石是一位“学识非常丰富的令人尊敬的长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爆发大规模饥荒,是蒋介石在第一时间紧急出口十万吨大米援助日本。
前首相佐藤荣作在谈话中也称蒋介石是仁慈、文明的,日本将永远不会忘却蒋介石总统给予日本国民的大恩大德。
除此之外,日本的《日本经济新闻》和《每日新闻》等主流报纸都发表了主旨与内容类似的报道来悼念蒋介石的去世。日本媒体之所以对蒋介石有着如此高度的评价,与他以往的对日政策有着重大关系。
这一点从当时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岸信界的话中可见一斑,蒋介石去世的第二天,岸信界对外发表讲话,
“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日本)所受到的待遇,绝不能忘记蒋介石先生为日本所做出的贡献。他把日本人遣送回本国,没有把他们当作战犯对待。并且他还反对苏俄势力分裂日本,运用他的力量和手腕保存了我国的天皇制度。蒋介石先生协助日本应对了战后的混乱状态,协助日本奠定了重新复兴的坚实基础。”
另外,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中特别欣赏“悲剧英雄”,如樱花般凋零,虽无法挽回,却是人间绝色。而蒋介石早期留学日本,后来又“反哺”日本,是“信义”的体现。
与日本媒体旗帜鲜明、厚颜无耻地吹捧相比,欧美的主流媒体就有些言辞犀利、不留情面了。1975年4月6日,美国的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就发表了《蒋介石:一个为革命所抛弃的领袖》。
这篇报道长达五千余字,回顾了蒋介石的一生:从1927年的“清党”流血冲突事件,到成为中国国民党领袖。在蒋介石近五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如何将“经营了二十余年,辛苦得来的政治事业”拱手让人,败走孤岛。
报道当中直接赤裸裸地将蒋介石称呼为“政治腐败的领袖”,大谈特谈以蒋介石家族为首的四大家族的腐败;本应无私领导民众抗击侵略,却一心维护自己的统治。
国民党政府无能却蓄意挑起国共内战,挥霍高达三十亿美元的美国援助;最后败退台湾一无所有,又是依靠美国介入而稳定岛内局势,等等。
行文中对蒋介石的政治生涯大加批判,就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蒋介石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被抛弃的悲剧领袖。
作为外交盟友的美国,对蒋介石之死的表示也显得十分冷漠。当时的美国总统福特对外发表了礼节性的声明。称蒋介石是“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坚定勇气的人”,“他的离世代表着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
美国政府本来打算只派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部部长前去吊唁,后来是经过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强烈要求,才改派了副总统。
杜鲁门总统在口述自传中也提到蒋介石“无可救药”:他领导的军队从来就称不上是好的部队,我们(美国)把35.5亿美元的军事装备送给了他,结果蒋介石约五百万的军队却被横扫驱除出了中国大陆。说实话,后来他们曾要求我再派出美国军队去拯救他,被我一口回绝了。蒋介石实在是无可救药,我对他失望透顶,决心再也不虚耗哪怕是一个美国人的生命去挽救他。
美国的另一家媒体《时代周刊》相对要委婉和温和一些,在1975年4月10日刊登了《蒋介石总统之死》的文章。文中称蒋介石“顽强而自负”,曾经一度是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一生充满了戏剧化的矛盾和悲剧。
加拿大的《环球邮报》发文,认为蒋介石是一位“一直在前行却从未追上时代脚步的领袖”。
瑞典《今日新闻》刊登的文章对其批评更为直接,“一个鬼魅似的政治人物死去了”,并将蒋介石类比为越南共和国的最后一任总统阮文绍:“今天蒋介石的逝去无人哀悼,逝去的只是不合时宜的政治老顽固,荒谬的是,这个老顽固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曾赢取过完全不配得到的同情和赞许。”
蒋介石去世后,敌人、朋友、中立媒体对他的历史评价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害人民的,终将为人民所抛弃,蒋介石的下场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