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6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说的虽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对于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质疑?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引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中的一句名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明确了难易的辩证关系,告知我们要去行动、要去实践。

作文要求对材料发表看法,在前行路中遇到“难”或“易”的问题,是“为”还是“不为”,是支持还是质疑?这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所谓“难易相成”,困难和容易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求学还是做事,难易都可以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是否“为之”。“为之”,行动了,实践了,理想就能实现。

行文思路:由材料引出观点“为”,“难”能转化为“易”;“不为”,就是“易”的也会变成“难”,接着用举例论证论述“为”与“不为”这一关系,最后总结“为之”才能成功。

参考立意:

1.难易相成,关键在“为”。

2.难事要“为”,易事也要“为”。

3.无论难易,只在“为之”。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新东方进行业务转型调整。11月初,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为农村孩子捐献近八万套新课桌椅;不久后又宣布,新东方将成立大型农业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振兴乡村经济。

材料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疫情防控物资紧缺,汽车民企比亚迪公司响应号召,迅速转产,进入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生产领域,公司创始人王传福集结3000多位工程师,亲自带队盯生产线,不到两周,比亚迪生产的防疫物资开始大批量进入防疫一线。

材料三:1931年,钱伟长以物理5分、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爆发九一八事变,钱伟长认识到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不能研发高科技武器,毅然决定转系进入物理系;后来留学回国,在火箭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伟大贡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三段材料是同向的,审题时应寻找其共性。不难发现,三则材料都指向一个“转”字。

材料一是“转型”,背景是“响应国家双减政策”;

材料二是“转产”,背景是“新冠疫情肆虐”“响应号召”;

材料三是“转系”,背景是“爆发九一八事变“”中国科技水平落后”。

这三个“转”,都是个人(企业)主动做出的变化、选择,都有国家需要、时代召唤的宏大背景,都体现了个人(企业)利益、命运与国家利益、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也就是说,此题的核心是:为国家(时代、社会)需要做出转变(改变、转型、选择)。

相关联的作文角度有:家国情怀、兼济天下、责任担当、历史使命、回报社会、青年有为、顺应时代发展、响应国家号召、舍小我成大我、提升自我境界……但行文时,要结合材料内容来写。

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范文(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6)(1)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关于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正如《礼记》提出的“大学之道”,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层次。这可视为对传统教育理论的一种概括:个人应当先求知、立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以此为前提,追求家庭的和谐、国家的振兴。

上述材料能给成长中新时代青年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理解与掌握。材料首先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关于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再以《礼记》观点进行驱动,任务驱动自然延伸到“成长中的新时代青年结合自身发展”发表对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涉及面很广,为避免泛泛而谈,材料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教育的理念、人才的培养目标做了限定,即新时代的青年要具有时代精神、家国情怀。

在审题的过程中考生要综合材料,并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全面立意。

对材料关键点——“个人应当先求知、立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以此为前提,追求家庭的和谐、国家的振兴”的理解把握是区分和评判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

从逻辑上看,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几个方面,即“求知”“立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追求家庭和谐”“国家振兴”。其中“求知”“立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是“追求家庭和谐”“国家振兴”的前提,构成承接关系。

要对文章进行全面立意,就必须对人才培养的几个条件综合分析,并使之形成合乎逻辑的关系。这也可以视为评判考生是进行全面立意还是片面立意的一个重要依据。

根据材料“大学之道”和要求确定观点“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家国需要的人才”,然后论述成长中的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去做,从成长中的新时代青年的视角去看待和分析问题,用层进式结构论述,最后总结观点。

参考立意:

(1)新时代青年谈如何成长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2)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的生活大都在重复之中,如一日三餐的周而复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对重复的生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你对“重复的生活”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题解析】:

围绕所给材料阐释“重复的生活”的含义。

“一日三餐的周而复始”,这是生存所必须的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是生活方式、作息规律的重复;“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则是传统文化生活的重复。前两种偏向于物质的层面;后一种偏向于精神层面。

思考“重复的生活”的意义。

一日三餐保证了人活着,这种重复是必要的。作息规律的重复会形成生活的规律,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习俗在代代重复中,给予个体以安全感、归属感,培养了文化的认同。重复给我们带来了稳定的生活,还有对未来确定的预期。我们既享受着重复带来的安全,又尝到了不断变化的乐趣,因为我们于重复中积极寻求改变。

如何正确对待“重复的生活”?

首先要认识到,重复是生活的底色,逃无可逃,必须面对。况且,重复的生活不只带来单调与乏味,它可以帮助我们节省精力,提高效率;还给我们带来确定与希望。还要认识到,重复不是机械绝对的一样,整体的重复中是有具体的差异与变化的。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2月8日,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夺得金牌!这是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第三金!而在此前,她已经获得洛桑青年冬奥会2枚金牌、冬季极限运动会2枚金牌、自由式滑雪世锦赛2枚金牌,以及多个世锦赛冠军。

这位18岁女孩,在过去两三年间被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这是赞许也是压力。但她很坦然,她说:“这些标签都是别人选择性地贴在我身上,但我没把自己想象成这样。成长过程中做好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为了兼顾好学业和滑雪,谷爱凌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分配时间。2021年前,谷爱凌一直是一名全职高中生,只有周末才能有完全的精力滑雪,而别人有5天。加入滑雪队后,周末两天,妈妈都会带着谷爱凌从旧金山开车到太浩湖练习滑雪。并不算大的汽车后座成了谷爱凌身份转换的匣子,谷爱凌自述:“从家到太浩湖的雪场有4小时车程,我学会了在车上写作业,在车上睡觉,车上换衣服,车上吃饭。”人们称她为“天才少女”,但她在接受访谈时却说:“我只有0.1%的天赋。”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主要人物是谷爱凌。材料第一段主要介绍了谷爱凌在2022年冬奥会及其他比赛中获得的奖牌。材料第二段主要讲她虽然被贴上各类标签,但是她做好自己最重要。材料第三段主要讲她很好地处理了学业与滑雪之间的关系,把时间合理分配,利用好一切时间。当别人称她为“天才少女”时,她认为自己的天赋只占极少的一部分。言外之意,哪有什么天才,只不过她把别人玩耍的时间,用来学习和训练了。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谷爱凌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绩,与她做好自己分不开;更与她付出别人更多的努力分不工。因此说,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你,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目标,都应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做好自己最重要。此外,没有什么天才,其实每个成功者的成功背后都是他们默默付出,努力拼搏的结果。

在写作时,我们不能只是针对谷爱凌的成功进行分析论述,我们应该从这件事情拓展开去,让读者意识到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完全靠天赋是不行,必须要有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关于努力拼搏取得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占用选择文体,或者是选择文章的结构形式等。2.审任务。材料要求投稿到《时代青年》杂志“理想与现实”栏目,说明考生在写作时要关注时代青年的身份特征,体现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用材料引出话题,如“上岸”或“下水”,接着思考面对现实生活,如何才能“上岸”,或者怎样才能勇敢“下水”,并列举相关青年事例进行证明,最后发出呼吁,回扣标题。

【参考立意】

1.成功者的背后是辛苦付出。

2.认清自己,做好自己。

3.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