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仍在人间,她的光荣,她的自由,

在我们同胞之上,命运将再次微笑。

我们的敌人将会消失,像朝阳下的露珠,

同胞们,我们将会统治我们自己的自由土地。

我们将会献出我们的灵魂和肉体,为了得到自由,

同胞们,我们将会指明,我们属于哥萨克民族。

这是乌克兰的国歌《乌克兰仍在人间》的歌词,这首国歌听起来,有点淡淡的伤感,如同乌克兰这个国家一样,历经坎坷磨难,如风雨波涛中迷失方向的小舟,几百年来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方向。

公元9世纪,基辅罗斯,这个东斯拉夫人的国家在东欧平原上崛起,基辅罗斯的正式名字是罗斯,俗称“罗斯之地”。最初创建这个国家的却是维京人的诺夫哥罗德王公留里克,公元862年,留里克受东斯拉夫人的邀请来到东欧平原帮助解决东斯拉夫人的内乱,想不到却反客为主,成立了统治东斯拉夫人的留里克王朝,到奥列格(留里克的姐夫或妹夫)时攻下基辅并统一了罗斯各部落,这个是日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基础,这一部分维京人后裔逐渐与东斯拉夫人、蒙古人融合为现在的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基辅罗斯的由来真的是相当的奇葩。

俄罗斯为什么围攻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爱恨情仇)(1)

留里克

弗拉基米尔一世(历史上最著名的弗拉基米尔大公,978年~1015年为基辅大公)为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与女奴玛露莎之子,在经历了兄弟内讧后,弗拉基米尔一世最终杀死了长兄亚罗波尔克大公(另外一个兄弟奥列格战死)后,登上了基辅大公之位。

俄罗斯为什么围攻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爱恨情仇)(2)

弗拉基米尔一世

弗拉基米尔一世当上大公之后,积极对外扩张,攻取了大片领地,迎来了基辅罗斯的鼎盛时期。987年拜占庭帝国发生内乱,拜占庭帝国皇帝巴西尔二世寻求弗拉基米尔一世的军事帮助,以镇压小亚细亚等地的叛乱。弗拉基米尔一世也很想与拜占庭帝国缔结成同盟,并表示希望能娶拜占庭帝国皇帝巴西尔二世的妹妹安娜公主为妻。而在此之前,拜占庭帝国还从来没有一位公主下嫁给蛮族首领(拜占庭帝国,以罗马人自居,轻视周围民族,即便是德意志、法兰西那些基督君主们的求婚也被拒绝)。

俄罗斯为什么围攻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爱恨情仇)(3)

拜占庭长公主——安娜·科穆宁

当时的拜占庭帝国急需基辅罗斯的军事帮助,便佯许了弗拉基米尔一世的要求,条件是必须皈依基督教(即东正教)。待弗拉基米尔一世帮助拜占庭帝国平定叛乱之后,拜占庭皇帝又拒绝了弗拉基米尔一世的求婚要求。于是,弗拉基米尔一世又攻取了拜占庭帝国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城市--赫尔松,以迫使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履行了联盟条款。

弗拉基米尔一世与988年如愿地迎娶了安娜公主为妻,并皈依了基督东正教,而赫尔松也被作为聘礼归还给了拜占庭帝国。弗拉基米尔与安娜公主带着一些东正教教士及圣像、法器返回基辅罗斯,而将东正教定为国教,并强制推行,该事件也被称为“罗斯受洗”。这一年又被称作罗斯受洗元年,罗斯受洗对古基辅罗斯公国及现代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俄罗斯为什么围攻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爱恨情仇)(4)

罗斯受洗

到了公元11世纪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1019年~1054年)执政时期,基辅罗斯进入全盛时期。雅罗斯拉夫一世是弗拉基米尔一世和波洛茨克公主罗格涅达的儿子,等等为什么不是安娜公主呢,原来弗拉基米尔一世在接受东正教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异教徒王公,他像其维京人祖先一样实行一夫多妻制,娶了差不多800个妻妾。

雅罗斯拉夫一世是弗拉基米尔一世最小的儿子之一,他继承了父亲的英勇神武,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征服了芬兰南部,暂时阻止了凶悍的佩切涅格人对罗斯的侵袭。1030年他从波兰手中夺回东加利奇,随后与波兰国王卡西米尔一世缔结盟约。1043年,雅罗斯拉夫一世对拜占庭帝国发动了一次不成功的远征。

俄罗斯为什么围攻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爱恨情仇)(5)

雅罗斯拉夫一世

雅罗斯拉夫一世在位时期,基辅罗斯的文化也取得很大发展。他曾下令编纂编年史,并组织将希腊语文献翻译为斯拉夫语。著名的《雅罗斯拉夫法典》(又名罗斯法典)即是雅罗斯拉夫一世主持编纂,这部法典保留了许多原始部落的习俗(如允许血亲复仇)。

这一时期的基辅罗斯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西抵喀尔巴阡山脉,北起拉多加湖,南近黑海。基辅罗斯长期与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国家、西欧、东欧诸国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这段高光的辉煌历史给现在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打上深深烙印,到今天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认为自己是基辅罗斯的历史继承者。

12世纪,盛极一时的基辅罗斯逐渐走向衰落。1054年雅罗斯拉夫一世死后,基辅罗斯由其五个儿子分治,封建混战开始连年不休,从1130年以后基辅罗斯进入分裂割据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基辅罗斯逐渐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和民众开始对立,农村和城市开始起义,大量的封建地主被民众杀死,在1068年的城市起义直接导致罗斯大公出逃。国家内忧外患,当时的游牧民族波洛伏齐人也从南方威胁罗斯国的安全。

国家的衰落为后来的金帐汗国的入侵埋下了隐患,到了1246年,罗马教皇使节路过基辅到伏尔加河时,当时的基辅城已不足两百栋房屋,与两百年前的繁荣相比,不免让人抚时感事。

13世纪的蒙古大军西征中断了基辅罗斯的发展,在蒙古人的统治下,罗斯地区又被分为东北罗斯,西北罗斯和西南罗斯,也就是现在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大致居住的地区。东北罗斯在蒙古人的影响下开始以莫斯科地区为中心向外发展,东北罗斯在发展中,他们的管理体制、文化习俗与原来的基辅罗斯已经完全不同,与西方文化差异也逐渐拉大,成为当时倾向于东方文化和金帐汗国的一个部落,以前罗斯人的古拜占庭印记很难再找到。很多人认为东北罗斯是在蒙古人的文化影响下,从金帐汗国“孵化”一个新的民族,也就是现在俄罗斯民族的起源,所以现在俄罗斯有个谚语:“在俄罗斯人的锅底,你总能找到鞑靼人的影子”。

俄罗斯为什么围攻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爱恨情仇)(6)

金帐汗国

西南罗斯由于地处偏远,蒙古人鞭长莫及,也走上与东北罗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历史上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第一次分裂,不久后西南罗斯被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征服。

整个西南罗斯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从第聂伯河沿岸,到加利西亚、沃伦和布科维纳及外嘻尔巴阡地区,这一部分处于蒙古人直接统治的东北罗斯之外,故被称作“乌克兰”,意为“边区”,这也是乌克兰名字的来历。1340年,波兰人占领位于乌克兰的加里支公国,此后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也并入了波兰。与此同时,立陶宛也统治了乌克兰的很大一部分土地,随着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签订《卢布林联盟条约》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贵族共和国(也称为波兰共和国),立陶宛统治下的乌克兰又并入了波兰共和国的版图。历史上的波兰共和国几乎包括今天乌克兰的全部领土,波兰与立陶宛联合后,大量的波兰贵族进入乌克兰进行拓殖。

俄罗斯为什么围攻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爱恨情仇)(7)

波兰-立陶宛联邦旗帜

波兰对境内的乌克兰人实行殖民统治,在经济上,波兰推行农奴制,禁止乌克兰农民开垦荒地,限制城镇中的乌克兰人数量,对乌克兰人大量征税;在宗教和政治上,波兰对东正教进行大力打压,推崇罗马教皇的天主教,把保持东正教信仰的乌克兰人视为二等公民。

虽然波兰对乌克兰进行残酷统治,但历史学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波兰贵族的统治不能理解为一种民族压迫,因为不同的阶层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乌克兰的鲁塞尼亚人(Ruthenian,当时对乌克兰人的称呼)的上层贵族十分向往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贵族民主制,他们说波兰的语言,改信天主教,很快就被同化,这些人的后代基本上就成为了波兰人。另外,波兰整体的文化氛围较为开放,对不同的民族、宗派持宽容态度(只是在齐格蒙特三世统治期间才对东正教实施短暂的压迫性政策),波兰立陶宛联邦呈现出超前性和多元性,以当时少有的宗教自由和对农奴的宽容而闻名,波兰享有当时世界比例最大的选民人数(只限于波兰贵族施拉赤塔阶级),还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亚平宁地区的威尼斯并列为16-18世纪犹太人的避难所,这让欧洲史学家习惯称波兰立陶宛联邦为“最尊贵共和国”的名号。

下层的的鲁塞尼亚农民则受到极为严苛的压迫,被同化的原鲁塞尼亚贵族反过来联合波兰贵族对底层鲁塞尼亚农民进行欺压,大贵族无限制地兼并土地,权力不受制约的趋势渐渐变得难以遏制,鲁塞尼亚农民沦为农奴,其中很多不堪压迫的农奴逃亡东部、南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成为哥萨克,这为后来的哥萨克起义埋下了隐患。

16世纪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力鼎盛时期,在17世纪中叶以后,经济和农奴制度发生危机,联邦日渐衰弱,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同时期外国入侵使得波兰立陶宛联邦经济频于崩溃,18世纪末,联邦终于在三个列强邻居,普鲁士,沙俄,奥地利的三次瓜分,从此在欧洲的政治版图上消失长达123年。

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他们是一个保持传统的人群共同体,生活在波兰、俄国和克里米亚汗国边缘地带、第聂伯河下游一带,成员构成相当复杂,由逃亡的农奴、宗教人士、贵族和罪犯等不受政府管束的自由民构成,大多为俄罗斯人,其次为乌克兰人,也有白俄罗斯人、波兰人、鞑靼人、摩尔多瓦人、高加索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克人和土耳其人,大都是不堪忍受本国政府的压迫才逃到管制力量薄弱的“三不管”地区,借助外力抗击宗主国是哥萨克的老传统,尤其是地处边缘的哥萨克,没有自己的独立国家,政治认同模糊,游离于几大政治势力之间。

俄罗斯为什么围攻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爱恨情仇)(8)

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的要塞叫塞契,哥萨克的议会叫拉达,哥萨克的首领被称作盖特曼,其中以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哥萨克最为有名。他们聚居于第聂伯河中游的激流险滩段(扎波罗热即激流之意),形成著名的“扎波罗热营”。这是一种独立的军事自治流动组织,大部分居民依靠战利品为生,一部分人从事渔猎与养蜂,只有小部分已婚年长的人务农。

哥萨克人不是波兰统治下的受压迫者,而是从某种程度上是说波兰统治的获益者。在今天克里米亚半岛及其附近有一个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克里木汗国(Crimean Khanate)政权,克里木汗国臣服于奥斯曼帝国为其藩属,常常起到为奥斯曼帝国劫掠并贩卖奴隶的“功能”。克里木汗国定期会向波兰-立陶宛联邦或向莫斯科公国发起劫掠性军事行动,使得两国苦不堪言。波兰-立陶宛联邦为应付这一可怕的威胁,采取了雇佣哥萨克兵团的政策。因此,波兰不需要出动正规军应对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洗劫,只需依赖哥萨克即可。

17世纪,在波兰统治下的乌克兰陆续发生了和哥萨克有关的五次大起义,其中以哥萨克盖特曼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起义最为有名。

俄罗斯为什么围攻乌克兰(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爱恨情仇)(9)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

1648年1月,他因被波兰贵族侵夺土地,长时间申述无门(另一说法是赫梅利尼茨基被一位波兰军官羞辱之后冲冠一怒,决定发动叛乱,),愤然率领8000名哥萨克在第聂伯河下游起义,迅速席卷乌克兰全境(赫梅尔尼茨基起义)。同年底攻占基辅城,赫梅利尼茨基成为全乌克兰统领。

1649年8月,乌克兰与波兰签订了《兹博罗夫条约》,波兰承认乌克兰为独立行政区,建立一个实质上独立的哥萨克公国。

1651年春,波兰背信,战事再起,乌克兰军队战败,9月,签订了《白教堂条约》,波兰占领基辅,重新统治乌克兰。

战事的反复,让赫梅利尼茨基一直寻求可靠的盟友来对抗波兰,在当时的情况下,乌克兰与奥斯曼帝国、克里木汗国关系复杂;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公国是奥斯曼帝国属国,而且与波兰交好。最终赫梅利尼茨基选择了与沙皇俄国结盟。

1654年1月8日,在基辅近郊的小城佩列亚斯拉夫尔,由赫梅利尼茨基与沙皇阿列克谢的代表缔结关于俄罗斯与乌克兰合并的《佩列亚斯拉夫尔条约》。条约规定:乌克兰正式并入俄国,但保留自治权和自己的军队。

《佩列亚斯拉夫尔条约》是界定历史上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前苏联解体后,该协议引起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广泛争议。俄罗斯学者多强调俄乌合并是基于彼此之间紧密的历史文化联系,当时乌克兰加入俄罗斯是乌克兰自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并非俄罗斯主动要求,合并当时并没有给俄罗斯带来利益,因为接受乌克兰后,俄国不得不与波兰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乌克兰应当对沙皇接受乌克兰臣服表示感谢,而不是抱怨。

乌克兰人则普遍认为,这是乌克兰国家的严重错误和战略失策,导致乌克兰人失去了国家和民族独立。虽然条约一方面使乌克兰摆脱了波兰人的奴役,一方面沙皇俄国又违反协议,逐渐消除乌克兰的种族特性。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