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鲫鱼、草鱼等鲤科鱼类是广大消费群众所喜爱的水产品种类,因其食性广泛、饲料来源丰富、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产量高等优点,非常适合稻渔综合种养。本章以鲫鱼为例介绍相关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品种

鲫鱼简称鲫,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喜头、鲫壳、河鲫,常见于欧亚地区,为常见淡水鱼,属于辐鳍亚纲,鲤形目,鲤科,鲫属。

鲫鱼是主要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鲫鱼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羸、温胃进食、补中益气的功效。鲫鱼分布广泛,全国各地水域长年均有生产,以8~12月的鲫鱼最为肥美,为我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1)

一,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鲫鱼形体黑胖(也有少数呈白色),肚腹中大而脊隆起,大的可达0.5~1千克重。体长15~20厘米,呈流线形(也称梭形),体高而侧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轮廓隆起,尾柄宽;腹部圆形,无肉棱;头短小,吻钝,无须,鳃丝细长;下咽齿一行,呈扁片形,鳞片大,侧线微弯,背鳍长,外缘较平直;鳃耙细长,呈针状,排列紧密,鳃耙数为100~200;背鳍、臀鳍第三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体背银灰色而略带黄色光泽,腹部银白而略带黄色,各鳍灰白色。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2)

Canal Amidst Grassy Field Against Sky

二、生活习性

鲫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杂食性鱼类,体态丰腴,在水中穿梭游动的姿态优美。鲫鱼属于底层鱼类,一般情况下,都在底层水中游动、觅食、栖息,但气温、水温较高情况下,也会到水的中下层、中上层游动和觅食。

鲫鱼成鱼主要以植物性食料为主。维管束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等都是鲫鱼爱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等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鲫鱼能获得各种丰富的营养物质。鲫鱼喜食水中硅藻和一些丝状藻类,也爱摄食小虾、蚯蚓、幼螺、昆虫等。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3)

三、繁殖习性

鲫鱼既能在河溪、湖泊中产卵,也可在池塘中产卵;既能自然繁殖,也可人工催产。1冬龄(12个月)的鲫鱼,即可达到性成熟。雌性性成熟个体体重在170克以上,成熟系数为14.8%,即每100克鱼体重含有14.8克卵巢,相对怀卵量为151粒/克鱼体重,进入越冬期时,卵巢发育至Ⅲ~Ⅵ期初。雄性性成熟个体体重比雌性个体要小,其性成熟系数为4.3%~4.67%,进入越冬期时,精巢可发育至Ⅵ期,性成熟时间较雌鱼早1~2个月。

在鲫鱼自然群体中,雌、雄性比为(10~12)∶1。鲫鱼产黏性端黄卵,属于多次性产卵类型,卵粒为单精虫受精。产出的卵一经与水接触即产生黏性,并吸水膨胀,凭借卵膜的黏性黏附在水草或水面悬浮物上,刚产出的卵卵径在1毫米左右,吸水膨胀后卵径为5毫米。受精卵无色透明,未受精的卵呈乳白色,不久即自融解体。

当水温在18~20℃时,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约需53小时;当孵化水温在16~17℃时,孵化时间约需143小时。刚孵化出的仔鱼尾部先出膜,出膜仔鱼全长约3毫米,常附在原处,间歇地做摇摆式游泳,并开始摄食,从孵出到水平游动所需时间大约50小时。每年的3~7月为鲫鱼的繁殖期,4月为繁殖盛期。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4)

二 ,稻田选择

鲫鱼稻田养殖宜选择环境安静,交通方便,开阔向阳,光照充足,土壤保水力强,水源条件好,田块平整,进排水方便,适宜水生动物生长的稻田。田内水体溶氧量24小时内应不低于4毫克/升,pH为6~8.5。

提示

稻田最好是规模连片,每一田块大小一致,面积以5~30亩为宜。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5)

三 ,田间工程

田间工程改造要因地制宜,以机械挖方为主,人工修整为辅,主要是开挖环沟、暂养池,安放进排水管,修建鱼道涵洞。在改造过程中,田埂要夯实不漏水,整个环沟和暂养池面积占整块田面积的8%~10%。

一、开挖环沟

环沟 甲壳类(虾、蟹等)易打洞,环沟距田埂距离要稍远一点,一般在稻田内侧距离田埂1米处开挖环沟,如图1-1所示,环沟截面为梯形,上宽下窄,使沟上宽3米、下宽1米、深1米以上,其中靠近田埂一侧宽度为40~80厘米的区域深度为30厘米,作为浅水区种植水草,环沟的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开挖环沟的泥土主要用于加高、加厚、加宽田块,田埂要求高70厘米以上,稻虾养殖田埂要求宽2米以上。要将田埂打结实,以便大雨时大水不会将田埂冲垮,且不会漏水,内田埂为斜坡形,其坡比为1∶3,进水口与出水口应设置在稻田的对角处。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6)

二、开挖暂养池

有条件的可按照10~20亩稻田配套1亩池塘作为暂养池。

三、安放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应对角设置,一般进排水口采用PPR管道,排水管呈“L”形,稻田内部分埋于田块底部,排水管道伸出一个可取下的垂直管道,可利用田内水压调节水位,进排水设施均需做好防逃。进排水口最好设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以便田水能全部流通,有利于水稻和鱼类(甲壳类、爬行类等)的生长,大的田块进排水口应多设一些。

四、配套设施

1.防逃设施

进排水口需设置拦鱼栅,栅上端要超过田埂20~30厘米;下端要埋入土中15厘米,以防逃鱼或野鱼等敌害入田。拦鱼栅材料选用木制、条编或网片等材料均可。拦鱼栅的孔隙或网眼大小,要根据所放养鱼种规格来确定,但必须保证不阻水,不逃鱼。拦鱼栅安装后凸面迎向水流(进水口凸面朝田外)增加过水面积,分散对拦鱼设备的冲击力。拦鱼栅的形状有“⌒”“∧”“—”等。为安全保险起见,拦鱼栅要设两层,一层起拦渣作用,一层起拦鱼作用。

养殖虾、蟹、鳖等品种的稻田四周还需设置防逃网,可选用盐浸膜、塑料膜、铁皮板等材质建设,下埋20厘米,地面上高度50~90厘米,防止养殖动物逃逸。

注意

在多雨季节,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如有漏洞及时修补,避免田鱼外逃。

2.安装拦鱼栅

进水口设施如图1-2所示。

注意

在稻田进水口一定要用细网封口,杜绝野杂鱼和受精卵进入田块。

3.搭建食台

4.其他配套设施

稻田养殖还必须配备抽水机、水泵,准备养殖用鱼筛、渔网等,建造看管用房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7)

图1-2 进水口设施

四 ,苗种放养

一、前期准备

鱼种放养前,对环沟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00克或漂白粉10克清塘,兑水均匀泼洒,7~10天后试水放鱼。

二、苗种投放

1.鱼种消毒

鱼种消毒方法可灵活掌握。可以先运输后消毒,方法是在运输车到达池边后,在运输容器中加入浸浴药物,按要求时间浸浴,浸浴后卸鱼。也可在鱼种过数后,另设容器浸浴。如果运输时间很短,仅15~20分钟,也可在过数或运输过程中浸浴。

鱼种消毒注意事项如下。

1)不论用哪种渔药都要随配随用。

2)用药量要准确,不要随意加大药液浓度或延长浸洗时间。

3)要用木制或塑料桶盆配制药液,不宜用金属容器。

4)配药水要求水质清新、无毒无害、含有机物质少、溶氧量高。

5)鱼种消毒时必须要有人守护,并注意观察,发现鱼种“浮头”、窜游或翻肚等异常情况时,要立即捞鱼下塘,以免死鱼。

6)配制的药液可循环使用3~5次,妥善处理消毒后的药液,切勿倒入稻田或池塘中。

2.鱼种投放密度

50~100克/尾规格的鲫鱼每亩可放300~400尾,搭配放养250~500克/尾的草鱼10尾、鲢鱼和鳙鱼共10尾。要求鲫鱼鱼种、草鱼鱼种、鲢鱼鱼种、鳙鱼鱼种规格整齐均匀、体表光滑、体壮活泼、鳞鳍完整,无伤、无病。

3.鱼种投放时间

鱼种于秧苗返青后放入大田中(图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8)

图1-2 鱼种投放

注意

苗种投放初期要控制好水位并及时增投饲料,避免让草鱼鱼种到田块中啃食秧苗。

4.平衡温差

鱼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鱼种消毒要求温差不超过3℃,若超过3℃,要进行调温处理。用充氧袋运输的鱼苗,可将充氧袋放入环沟中10~30分钟,待水温调节好后再放养,放养要细致、快速、不伤鱼体。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9)

Close-Up Of Purple Flowers Growing At Lakeshore

五 ,饲养管理

一、日常管理

俗话说稻田养鱼,“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稻田养鱼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坏是养鱼成败的关键,要防止重放养轻管理的倾向。稻田养鱼的日常管理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巡田

坚持早晚巡田。清晨观察鱼类是否“浮头”、活动生长是否正常,傍晚检查吃食情况。检查田埂有无坍漏,进出水口是否通畅,如有问题要及时修复。

2.清理环沟、暂养池

环沟、暂养池是鱼的主要活动场所,一段时间后容易淤积,要清理环沟和暂养池中的淤泥,捞取草渣残饵,确保畅通无阻;翻耕插稻时要严防泥浆回流鱼坑中。

注意

浮萍不要覆盖环沟水面的一半,过多时必须人工及时打捞,否则容易引起鱼类缺氧。

3.调节水位

正确处理水稻浅灌与养鱼之间的矛盾。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适时调节水位。插秧后到分蘖后期水深以6~8厘米为宜,以利于秧苗扎根、还青、发根和分蘖,这时鱼体小,可以浅灌;中期正值水稻孕穗,需要大量水分,应使田水逐渐加深到15~16厘米,这时鱼渐长大,游动强度加大,食量增加,加深水位有利于鱼生长;晚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要经常调整水位,一般应保持10厘米左右。

4.防洪抗旱

干旱时要注意蓄水保水,节约用水;雨季来临时要做好准备,防止田水满溢逃鱼,保持进排水渠道通畅。

5.正确处理农田施肥、施农药与养鱼的关系

严格掌握施肥、用药的种类、方法、数量和时间,处理好施肥、施药与养鱼的关系。

6.合理投饲

坚持“四定三看”原则。看天:晴天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骤变和阵雨时不投。看水:清淡多投,肥浓少投,恶变不投。看鱼:活动正常食欲旺盛,不“浮头”时应多投,反之则少投。四定:定位、定量、定时、定质。选用优质饲料,确保鱼类生长所需的营养要求,以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7.防逃检查

勤巡田,注重检查防逃网有无漏洞,田埂有无漏洞或坍塌,若有则及时堵塞或修补。定期疏通环沟内的杂物,确保环沟沟沟相通,田鱼能在环沟间自由活动。

8.防御敌害

稻田养鱼有鸟、鼠、蛇、水生昆虫等多种敌害,对鱼危害极大,要及时做好敌害防御、清除工作。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10)

二、饲料管理

1.“四定”原则

为了使鱼吃好吃饱,生长迅速,降低饲料系数,投饲必须坚持“四定”原则。

定时:在正常情况下,每天投饲时间要相对固定,从而使鱼养成按时摄食习惯。

定质:饲料要新鲜、卫生,不霉烂变质,以免发生疾病及其他不良影响。

定位: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食场,使鱼养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

定量:投喂的饲料要适量,防止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消化和生长。投饲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气、水温等情况。

2.鱼类饲养

(1)养鱼饲料

1)配合颗粒饲料:颗粒直径为1.5~3毫米,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0%。

2)农家饲料:蚕蛹、菜籽饼、米糠、麦麸、豆渣、酱糟、酒糟等。

3)青饲料:浮萍、芜萍、水草、旱草、豆叶、菜叶、苕藤等。

(2)饲料投喂量 投喂量以0.5~1小时内吃完为宜,一般为田内鱼种总体重的2%~5%。投料时不要让鱼吃得过饱,以八分饱为好,一则可保持鱼食欲旺盛,二则可减少饲料浪费,节约成本,又减少对水质污染。八分饱可做两种情况解读:一是80%鱼吃饱,20%鱼未吃饱;二是每种鱼都吃到八分饱。

(3)投饲技术

1)人工手抛法:手抛法的好处是可直感鱼活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缺点是投料不匀,影响鱼摄食效果,而且花费时间多。手抛时要尽量抛匀,按“慢、快、慢”要求进行投料,即开始时少投料,当鱼集中来抢食时要投快些,后期鱼来摄食数量少了,要慢投料。

2)食台投饲:此法节省时间,但鱼活动情况不直感,只能根据饲料消耗量来判断。稻田养鱼水浅可将饲料直接投放在环沟里,或者在暂养池与环沟交界处暂养池一侧的水下设食台,用于投放饲料。食台多少视养鱼面积而定。食台分沉性、浮性两种,沉性食台以水下50~60厘米为宜,浮性食台用PVC管搭建,投放饲料和水草,供鲫鱼和草鱼食用,以免饲料到处飘散,影响鱼类正常摄食。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11)

三、水质管理

1.加深田水

水是养鱼的基本条件之一。田水浅不但影响鱼种放养量,降低产量,而且容易受水鸟等敌害侵袭。因此,要防止田水过浅,影响养殖效益。俗话说深水养大鱼,有条件的稻田可将水位保持在1.3米以上,以利于鱼类生长,但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能深则深。

2.调节水质

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如水质过老,要及时更换新水;水质过清瘦,每亩可施发酵有机肥50~100千克,以改善水质。此外,还要不定期施生石灰,一般每亩水面每次用量为10~15千克,泼洒环沟,调节水质。同时,定期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效果更佳。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12)

六 ,疾病防治

一、疾病预防

稻田养鱼,稻田水质清新、溶氧量高、病原体少,且鱼种放养密度较低,鱼类主要摄食天然饵料,鱼体抵抗力强,鱼病一般发生较少。但近几年来,由于放养密度逐渐加大,管理技术滞后,再加上周围环境变化,稻田养鱼鱼的患病率在增高。

鱼病防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预防鱼病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消毒做到5个环节

(1)大田消毒 水稻栽种和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清整消毒,特别是多年养鱼的冷水田、烂泥田。清整消毒最好用生石灰,既可以杀灭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还可起到调节水质、改良土壤的作用。使用方法:干田亩(环沟面积)用生石灰30~50千克,兑水溶化后趁热泼洒。

(2)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要用药物消毒,杀灭鱼体表的病菌和寄生虫。

(3)食场消毒 食场是鱼类吃食的地方,残饵和鱼的排泄物较多,病虫害容易滋生,要经常打扫干净,消灭病菌。每隔7~10天用漂白粉125克,兑水10~12千克溶化后,均匀泼洒食台。如果食台设在暂养池内,可在食场边进行药物挂袋预防。具体方法是:在毛竹架上装2~3个布袋,每袋装漂白粉100克,一半浸在水中,连挂3天,每天换药1次;袋装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每月1~2次,可预防中华鳋、车轮虫、隐鞭虫等寄生虫,用量为每袋装硫酸铜100克、硫酸亚铁40克,每天换1次,一星期3次;用中草药浸挂效果也不错,常用中草药有青松针、枫树叶、苦楝树叶、乌桕叶等,每月在食场浸挂1~2次,对预防锚头鳋、车轮虫、烂鳃等有效果,药要新鲜,浸水5~6天后要取出。

(4)饲料、肥料消毒

1)青饲料消毒。如果青饲料比较肮脏,可在漂白粉溶液中浸20~30分钟捞出喂鱼,漂白粉溶液含量为每立方米水体中加入6克漂白粉。

2)菜籽饼脱毒。可进行简单脱毒处理,如在清水中浸10小时,捞出与麦麸混合喂鱼;如果用热水浸泡,时间可缩短些,两种方法自定。

3)粪肥消毒。稻田施有机肥以发酵后为好,每500千克粪肥掺漂白粉50~100克搅拌均匀施入,可预防病菌带入。

(5)工具消毒 用过的渔网等捞鱼工具经常在太阳光下曝晒,也可用5%盐水浸泡0.5小时消毒。

2.鱼病流行季节预防

一年中5~6月、8~9月是鱼病流行的两个高峰期。预防鱼病应重点抓好3项工作。

(1)全田泼洒药物 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5克可杀灭锚头鳋、中华鳋、三代虫等,用硫酸铜0.5克加硫酸亚铁0.2克,可杀灭车轮虫。也可用专杀车轮虫的灭虫药。

(2)投药饵 预防肠炎,每100千克鱼可用大蒜0.5千克,先捣碎加盐200克,拌麦麸、面粉投喂;也可用铁苋菜、水辣蓼做成药饵,每100千克鱼用干药0.5千克,先把药磨成粉与面粉混合后用热水调成糊,拌在切碎的青草或浮萍上晾干投喂,每天1次,每3天为1个疗程。

(3)生态防病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生态条件,鱼病的发生和发展也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若环境条件好,适合鱼生存,病原体处于无能状态;若环境差,鱼抗病能力降低,病原体趁机侵袭,鱼类患病。草鱼喜欢清水,在肥水中容易生病,而鲢鱼、鳙鱼喜欢肥水,因此鱼类混养时就要掌握好鱼类特点,使草鱼、鲢鱼、鳙鱼都能适应环境,这就需要用生态防病方法解决。随着科技发展进步,用于改善鱼水体环境的微生物制剂不断出现,如光合细菌、有益微生物EM菌、利生素、芽孢杆菌等,均可作为水质改良剂,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13)

二、疾病治疗

1.赤皮病

(1)病原、病因 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

(2)症状特征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充血,尾部烂掉,形成蛀鳍。鱼的上、下颌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

(3)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寄生,加重病势,发病几天后就死亡。

(4)防治方法

1)氟苯尼考: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40~80毫克,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2)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0.5~0.6克,兑水全田泼洒。

2.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病因 病原为柱状纤维黏细菌、黏液球菌等,鲫鱼感染本病后,独自在池边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动,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

(2)症状特征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暗,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腐烂,形成一个圆形的不规则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溃烂缺损。

(3)流行特点 本病从鱼种至成鱼均受害。水温在15℃以上时开始发病,在水温为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容易暴发流行,致死的时间也短,一般流行于4~10月。

(4)防治方法

1)卡那霉素: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10~30毫克,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2)8%二氧化氯: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0.3克,全田泼洒,重症可连用2~3天。

3.细菌性败血症

(1)病原、病因 本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别名为淡水鱼类暴发性流行病、出血病等。

(2)症状特征 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体表严重充血以致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鱼、鳙鱼为甚,眼球凸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浅黄色透明或红色混浊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脏呈紫黑色,胆囊肿大;肠黏膜、腹壁及肠壁充血,肠腔内积有大量液体或有气体。

(3)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鲫鱼、鲢鱼、鳙鱼、鲤鱼及小量草鱼等,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流行时间为3~11月,高峰期为5~9月,水温为9~36℃时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5℃以上时严重。

(4)防治方法

1)漂白粉: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克,全田泼洒。

2)8%二氧化氯: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0.3克,全田泼洒。

3)鱼病康: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4克,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4)止血宁:一次量为每千克鱼体重0.6克,或每千克饲料12克,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

4.车轮虫病

(1)病原、病因 病原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

(2)症状特征 被车轮虫寄生的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鳃盖边缘和鳃缝间鳃丝失血,严重时局部溃烂,呈灰黄色,以致鳃骨外露,鱼体呼吸困难,停止摄食,最终窒息死亡。

(3)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流行的高峰期为5~8月,水温为20~28℃。

(4)防治方法

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一次量分别为每立方米水体0.5克和0.2克,配制成合剂后全田泼洒。

2)车轮净: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5~1.0克,全田泼洒。

5.小瓜虫病

(1)病原 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2)症状特征 寄生在鱼皮肤、鳃和鳍条上,严重时,病鱼皮肤、鳍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囊泡。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继发细菌感染后,鱼体体表发炎,局部坏死,鳞片易于脱落,鳍条腐烂,开裂。鳃组织由于有大量寄生,引起坏死,黏液增多,影响呼吸,病鱼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亡。

(3)流行特点 本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各种淡水鱼类均易感染,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水温是15~25℃,当水温在10℃以下或25℃以上时不发病,故流行季节为初冬和春末。

(4)防治方法

1)辣椒粉和生姜:一次量分别为每立方米水体0.8~1.2克和1.5~2.2克,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田泼洒,1天1次,连用3~4天。

2)瓜虫净: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37~0.75克,全田泼洒一次。

6.锚头鳋病

(1)病原 病原为锚头鳋,别名为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

(2)症状特征 锚头鳋以头胸部插入寄主的肌肉里或鳞下,胸腹部则裸露于鱼体之外。在寄生部位,肉眼可看到针状的病原体。发病初期,鱼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体质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直至死亡。

(3)流行特点 锚头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寄生虫病,流行很广,全国各地都有发生。锚头鳋在水温12~33℃都可以繁殖,高发季节为4~11月,秋季较严重。

(4)防治方法

1)灭虫精(溴氰菊酯溶液):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015~0.03克,全田泼洒1次。

2)马尾松针叶: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375克,捣碎浸出汁液,全田泼洒1次;或用新鲜带叶松枝,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15克,扎成数捆放于大田中浸沤。

3)0.5%阿维菌素溶液: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03~0.05毫升,全田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14)

七, 成鱼收获

收获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成鱼一般在收割稻谷时就可上市。收获前先疏通环沟,缓缓放水,让鱼慢慢游到暂养池中,待暂养池水位降到一定的深度时,再用小网起捕。

若捕捞在水稻收割前进行,为了便于把鱼捕捞干净,又不影响水稻生长,可进行排水捕捞。在排水前先要疏通环沟,然后慢慢放水,让鱼自动进入环沟随着水流排出而捕获,如一次捕不干净,可重新灌水,再重复捕捞一次;也可结合休闲旅游活动进行垂钓捕获。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田塘结合,将起捕后的成鱼集中到池塘中,要求8~10亩稻田搭配1亩池塘。如果稻田地势落差大的地方,收获时可将地势低的稻田加深水作为成鱼集中饲养的池塘,这样可避免成鱼集中上市。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15)

第八节 鲫鱼稻田养殖高产高效实例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瑞宏家庭农场按照成都市稻渔综合种养技术,2016年开展了50亩稻田养殖鲫鱼,平均亩产量在80~100千克,经济效益相比水稻种植效益提高了3倍以上。现将崇州市鲫鱼稻田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选择适宜的稻田

选择土壤保水力强、水源条件好、平整、向阳、进排水方便,适宜稻作生长的田块。

二、鲫鱼稻田养殖的田间工程

1.田间改造

以机械挖方为主,人工修整为辅助,主要是修建环沟和暂养池,整个环沟和暂养池面积占整块田面积的8%~10%,田埂夯实不漏水。

(1)环沟 紧挨田埂在田内挖一条宽1.5~2米的环沟,环沟约占整块田面积的7%,主要分两部分。其中,紧挨田埂0.4~0.5米要与田面保持同一平面,作为土埂护坡区;环沟深度为1.2~1.5米,环沟底部宽度在1米以上,作为养殖区。环沟截面为梯形,上宽下窄,边坡适度并夯实,所挖泥土用于加高加固四周田埂,预计加高0.5~0.6米。

(2)暂养池 长4~6米,宽3~5米,深1.5~2米。

2.进排水设施安装

进排水口均采用PPR管,排水管呈“L”形,一头埋于田块底部,另一头可取下,利用田内水压调节水位,进排水设施均需做好防逃网。

三、高产养殖技术要点

1.鲫鱼苗选择

投放稻田的鲫鱼苗50克/尾,鲫鱼苗要求活动自如、体质鲜明、全身光滑、规格一致、健康无病。

2.放苗准备

放苗前用生石灰(用量为75千克/亩)对池塘带浅水消毒,3天后注入适量的池水,每亩用200千克有机肥培育水质,直至池水呈浅茶绿色,投放鲫鱼苗。

3.养殖模式

鲫鱼稻田养殖模式以鲫鱼为主,另外搭配草鱼、鲢鱼、鳙鱼,一年养一季。

4.投放密度

鲫鱼投放密度为400尾/亩,搭配放养尾重为400~500克的草鱼10尾,鲢鱼和鳙鱼共10尾。

四、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

水色以青绿色或油绿色为佳,透明度保持25~30厘米为宜。水质变坏呈黑、白、灰色时,需要换注新水,重新施肥培育水质。可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在水体消毒2~3天后施用芽孢杆菌或者光合细菌,培养水体藻相。

2.饲料投喂

投喂配合颗粒饲料:颗粒直径为0.5~3毫米,粗蛋白质含量≥28%。饲料每天投1~2次,第一次在7:00~9:00,第二次在15:00~17:00为好。投喂量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一般为田内鱼种总体重的2%~5%。

3.病害防治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鱼病发生时要及时对田水消毒,并投喂药饵进行治疗。

3)提倡用中草药防病治病。

五、效益

一年单季养殖每亩纯收益1580元,50亩总收益为79000元,详情见表2-1。

表2-1鲫鱼稻田养殖效益实例(亩均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及特点(稻渔田综合种养)(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