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p>



露易丝·格丽克:

一个纯粹的女诗人,活出生命的诗意与尊严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1)

北京时间2020年10月8日晚,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此殊荣,获奖理由是“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露易丝·格丽克曾被评选为2003—2004年度的美国桂冠诗人,此外,她还获得过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诗歌奖等众多奖项。

1943年,露易丝·格丽克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她不到三岁就熟知希腊神话故事,四岁开始读诗,五六岁开始创作诗歌,十几岁的时候,她比较了自己喜欢的画画和写作,最终放弃了画画,选择了文学创作,她曾说:“从十多岁开始,我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1968年,格丽克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头生子》,开启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

格丽克的诗善于从微小的个人生活体验入手,偏爱用最简单的词汇,对语言少加雕饰。她在诗歌创作上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她有意识地将诗歌与神话相结合;另一方面,她通过书写死亡、孤独,唤起读者的“疼痛”意识,在宽阔的诗意中,照亮每一个无依之人的灵魂暗面。格丽克的诗能让人感受到生命之痛,想必这也是在疫病大流行的今天,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

露易丝·格丽克将诗歌视为纯粹之物,厌恶以诗歌之外的语言和形象面对公众,在编辑诗集中文版的过程中,译者和出版团队试图联系她,但她拒绝了致言,并说自己对这本书唯一的贡献,就是她的诗作。也正是这份纯粹成就了格丽克诗歌的独特。

速用示范

格丽克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诗歌,也因为诗歌而享誉世界,她与诗歌的相互成就来源于她内心的那份纯粹。她拈取生活中的素材,佐以最朴实的语言,把个体的感受巧妙转化为能让人产生普遍共鸣的意蕴,引导人们追问生死,探寻生命的意义。格丽克不仅是这么创作的,也是这么生活的。她只想做个纯粹的诗人,创作纯粹的诗歌,因此也就有了那份坚定不移和专注。面对译者和出版团队,她拒绝了致言,她希望世人记住的只有她的诗作。这也启示我们做事要保持纯粹的初心,专注一事,若是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成功。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2)


2018 VS 2019

/p>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VS 彼得·汉德克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非典型文学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3)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神秘深邃的文学旅者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4)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授奖词为:“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波兰家喻户晓的女作家,被评价为“20世纪90年代波兰文坛出现的一颗璀璨新星”。2019年10月10日,她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

下西里西亚是托卡尔丘克的精神家园。她远离滚滚红尘,定居在新鲁达附近的农村,与大自然为伴,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而寻找这个地区的根,倒成了她心中永远无法消除的结。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暗藏着一部下西里西亚的史诗,展示了这个地区的过往,充满了神话色彩。人是来去匆匆的过客,不变的是大自然的景观,因为“人是风景的转瞬即逝的梦”。托卡尔丘克曾做过心理医生,因此其作品常探讨个体梦境或集体潜意识。深邃的哲学思考赋予其作品极强的思辨性。她的小说《奔》包含各种思想碎片、哲学反思、内心独白,是一部介于古今之间、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文学作品。她认为这种写作风格更适合自己,也适合现代读者碎片化的思考方式。深谙当代人阅读习惯变化的她主动拥抱碎片化阅读,显然有异于传统文学的捍卫者。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5)


彼得·汉德克:经验的反刍或考古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6)

彼得·汉德克的授奖词为:“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他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导演,他“以独创的语言探索了人性的边缘和界限”,他就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

汉德克惯于呈现无序世界中的个体幻灭与破碎,赞成以个人经验的书写来反映存在的普遍性。二战和艰难的乡村生活以及母亲被异化的人生成为他文学创作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母亲的缺位,成为他用写作来填补这种缺憾的绝好方式。《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成为他反刍母亲死亡经验的疼痛出口。童年的遭遇,让他的书写成为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他的作品《大黄蜂》通过多层次感受与意象描述童年的现实处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对于语言的变革性尝试,恰恰是对惯常生活的超越,对个人或他人不幸的一种反刍与升华。汉德克许多充斥着个体经验的作品中,都是通过对厌倦日常生活的感受和通过孩子般执拗眼光的书写,来反刍回忆与当下经验,舔舐伤痕。


速用示范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拥抱时代。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与彼得·汉德克都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人生经历,要么展现出的是一种神秘的心理探索之旅,要么表现为一种人生经验的反刍。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惯常以碎片化的小故事,探讨个体梦境或集体潜意识。而彼得·汉德克是惯于呈现无序世界中的个体幻灭与破碎。以非典型的文学呈现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恰恰是这两位几无交集的作家的共通之处,也是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双黄蛋”的价值所在。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7)


2017

/p>



石黑一雄:洗尽铅华,岁月留痕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8)

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于英国,用英文写作,自嘲日文“很糟糕”。他的个人经历带有“无根性”和“两栖性”, 他喜欢以“国际主义作家”自称,也曾说自己是“一个不知家在何处的作家”。

拥有日本血统,受的是正统的英式教育,石黑一雄不仅保留了日本文化中的含蓄和沉稳,还兼具英伦绅士腔调,但这也让他陷入一种边缘化状态。不过,正是因为石黑一雄对自己身份认同感的矛盾和冲突,他才在文学作品中彰显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笔调。

身为一名移民作家,石黑一雄既享有移民作家的天然优势——更易以局外人的视角观望日本和英国的文化和社会,将浓厚的问题意识诉诸笔下的人物,以此求得解答。同时他也不得不面对移民作家普遍面临的困境——用更令西方人接受的叙事方式展现早已与自身剥离的本土文化和记忆,是不是一种天然的讨巧?

尽管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但石黑一雄从不操弄亚裔的族群认同。他的小说题材丰富多样,所设置的场景、人物也横跨欧亚文明。从第一部备受瞩目的长篇小说《远山淡影》至今,石黑一雄的作品鲜以日本传统、移民经验或文化差异作为主调,反而聚焦于普通个体在面临不同的生命抉择,尤其是被迫置身于交错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时所呈现出的幽微人性。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言,人们可以在他的小说中“发现一种特别坦诚和温柔的品质,既亲切又自然”。石黑一雄书写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境遇,这种境遇可以关乎任何人。

速用示范

石黑一雄说过:“人重要的不是年龄,而是经历。有的人活到一百岁也没有经历过什么事。”在他看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阅历是否丰富。诚然,石黑一雄的许多作品都以主人公的回忆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来映射历史。作为一名小说家,他不仅复制现实世界,更依靠自己的阅历,在他感受到的现实之上又创造了一个世界。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9)

2016

/p>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正式揭晓,获得这一奖项的既不是呼声很高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陪诺贝尔奖跑了很多年的村上春树,也不是韩国国宝级诗人高银,而是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诺奖委员会给出的授奖词是“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

这一奖项的颁出,让人觉得在意料之外,却又耐人寻味。其实,这并不是鲍勃·迪伦第一次在文学类奖项上“出风头”。牛津大学“诗歌教授”是英国诗歌界最引人注目、最权威的称号之一,著名学者里克斯因为出版了研究鲍勃·迪伦的著作《迪伦的罪孽观》而获得了这项殊荣。这位里克斯教授一向是文学界保守阵营的中流砥柱,毕生研究弥尔顿、济慈、艾略特,是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这样的学者却声称迪伦“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迪伦的歌词就是他的诗,大学教授研究他的诗,年轻人也在他的歌声和歌词中沉溺。2008年,鲍勃·迪伦还因“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及作词中透露的卓越诗性”,获得第92届普利策特别褒扬奖。

鲍勃·迪伦的音乐与诗都有一种魔性。《答案在风中飘》是让其从小有名气走向巨星之路的作品。多年以来,很多人一直在为他获奖而努力。自1996年起,采访鲍勃·迪伦多次的英国记者约翰·鲍尔迪和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根据诺奖委员会的要求筹建了“提名迪伦小组”,粉丝们为鲍勃·迪伦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网站,专门收集他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新闻。也就是说,在提名者和资深粉丝眼中,鲍勃·迪伦不仅是名歌手,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集,此外他还是位优秀的传记作者,他的回忆录《编年史》曾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速用示范

虽然鲍勃·迪伦以音乐闻名于世,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的非凡成就,就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诗与歌是分不开的,诗是肉,歌是骨,将诗与歌分开如同骨肉分离。鲍勃·迪伦有这个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歌词比诗歌更有诗歌的分量,比文学更有文学的高度。以前,我们总是认为,如果一个人是搞某类艺术的,那他在其他艺术门类里涉足过多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打酱油、瞎添乱。其实,艺术从来没有界限和领地,各艺术门类之间有无限接近的领悟和遇见。鲍勃·迪伦之后,歌手的理想不再只有格莱美,还有诺贝尔。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10)

以上选自《赢在素材·热点人物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