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螳螂捕蛇:聊斋(1)

螳螂捕蛇图,选自“铁血社区”。画面上,蛇的个头较小,不是本篇所写的“巨蛇”。

螳螂捕蛇

(以小制大)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张氏]寻途登觇(读“搀”,察看),见巨蛇围(腰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翻转)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张氏]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占据)顶(头顶)上,以刺刀攫(读“决”,抓取)其首,[巨蛇]攧(读“颠”,翻腾)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张氏]视頞(读“饿”,鼻梁)上革肉(皮肉),已破裂云。

(原为《聊斋》“卷五”第三篇,归入“王本聊斋”之“人世集”)

老王感言:动物的捕食技巧,在生存竞争中发展进化,变得千奇百怪,每每出人意表。这里记述的螳螂,身长不过十厘米,竟然能制服碗口粗的巨蛇,真叫人叹为观止。

从张氏的观察结果看,螳螂在与蛇的争斗中取胜的关键,是它抓住了蛇的“软肋”,即蛇的头部。螳螂咬住这一点不放,蛇就无可奈何,身体动作越猛,体力消耗越大,死得越快。蛇的威力在于牙齿和毒液,但它咬不到自己的头部,所以这一切全没用。只有守住“软肋”不被攻击,才能保护自己、消灭敌人。动物如此,人也是这样。

不过,螳螂食量有限,平常以害虫为食,这次整死这么大的一条蛇,自己肯定吃不了,不知它到底图个啥。

(想读“原味聊斋”又怕看不懂的朋友,请您读“老王聊聊”。

“王本聊斋”将全套《聊斋》分成神、鬼、人、妖四大部分,又通过分段、分节、夹注、加主语、点评,帮您越过文本障碍,领略名著风采。

微信公号“老王聊聊”为“红庙老王”个人所有,与所在单位与所任职务无关。主要聊《聊斋》,也聊别的文史话题。自2014年10月开通,基本做到每天一篇,迄今已发布300多篇。

欢迎关注和转发,禁止剽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