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秋月诗配画(一首美得让人心醉的中秋诗)(1)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特别看重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洪流中积淀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粹。民俗文化中包孕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记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们所说的民俗,包罗万象:有传统节日民俗,诸如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有流传千古的礼仪民俗,承载着伟大礼仪之邦的待人接物之道,诸如交际、婚姻、丧葬方面的礼俗;有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所展现的服饰民俗;有“民以食为天”所流传下来的饮食民俗…

这些民俗里,都有着许许多多不得不说的故事和历史,它们既规范了我们的生活,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其中蕴含的文化寓意更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

在众多的民俗文化中,或许我们耳濡目染、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从小便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乐趣的节日民俗。这些节日民俗都代表着一种文化记忆,或寄托着对古人、故人的哀思,或表达着世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或为着祈求幸福平安以及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苏轼中秋月诗配画(一首美得让人心醉的中秋诗)(2)

古今文人墨客也无一不在特殊的传统佳节里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来表情达意,寄托情思。

这不,在金桂飘香的时节,我们也终于迎来了月圆人团圆的中秋佳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月是故乡明,味是故乡浓。望月思乡,也是古人旅居外地时常有的感情。在如今交通便捷的现代社会,即便是远隔万里,中秋佳节,在外的游子们也会乘坐便捷的交通工具回乡与家人团聚,享受着这特殊时刻的幸福美满的时光。如此,便相较于古人而言,着实幸福多了。

有关中秋的诗数不胜数,而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唐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其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从过军,在大约46岁时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应该是诗人在中秋时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这首诗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了。整首诗美得令人心醉,用苏轼的话说就是“诗中有画”。在中秋月圆的特定环境氛围之下,诗人以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苏轼中秋月诗配画(一首美得让人心醉的中秋诗)(3)

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就了一层层的霜雪。显然起笔定了清冷萧瑟的基调,在清冷的夜色之下,鸦鹊的聒噪声也逐渐消停下来,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安定入睡,这一幕场景显然是从听觉感受出来的。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已深,丝丝寒意轻轻袭来,清冷的露珠无声无息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诗人字斟句酌,“无声”二字给读者带来无限美的遐想,既表现出了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浸润之久,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悠远遐思。这一句明写夜景,实则此暗示诗人正望月思乡,这里的桂花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月宫里的桂树。

苏轼中秋月诗配画(一首美得让人心醉的中秋诗)(4)

“今夜月明人尽望”,象征月圆人团圆的中秋佳节,又不知有多少旅居在外的游子在望月思亲。此时,诗人由景入情,前面两句的景物描写无一不是为了营造思亲的氛围,诗人推己及人,联想到了许多诸如自己这般常年与家人离散的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诗人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各有不同。而此时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那入骨的相思之情,似乎唯有诗人感受最深,言外之意,更显诗人的痴情。此句中的“落”字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的那份不经意。

此诗结尾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韵味无穷,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寥寥二十八字,却以情景交融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同时又凸显了望月怀人的心情,画面清美,韵味无穷。

苏轼中秋月诗配画(一首美得让人心醉的中秋诗)(5)

(声明:以书为友,以文沁心,读书写文,记录所思所感。欢迎关注“书友文心”,共同交流!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