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这本书的英文名叫作《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但是这本书不是一本佛教的书,具体来说,这本书是用进化心理学来解释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有深度认知的书?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深度认知的书(每天了解一本书洞见)

有深度认知的书

《洞见》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这本书的英文名叫作《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但是这本书不是一本佛教的书,具体来说,这本书是用进化心理学来解释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罗伯特·赖特,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的撰稿人,他的关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章,曾多次获国家期刊奖。主要作品有《神的进化》、《三个科学家及其上帝:寻找信息时代的意义》《道德动物》、《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被《财富》杂志列为“有史以来最具智慧的75本专业书籍”之一)

我们的大脑有很多特性

其中一个就是欺骗我们

我们看世界时所见的事物

并不似表面看起来那般独特、真切

也许我们不知道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存在极大的偏差

“自知之明”这个词我们很熟悉

却一直未能真正做到。。。

这是一本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来印证佛学观点,进而帮助人们发现更真实的自我、收获人生大智慧的哲学类书籍。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只是求证佛陀当初说的人类的五大认知真相:

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众生皆苦)

快乐和烦恼都是“感觉”(诸法无我)

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诸行无常)

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色即是空)

我们能够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正念自控)

作者为什么会选择《黑客帝国》这部被称作“达摩电影”的电影。就是这个电影是引导人们向着开悟的方向走的。他所刻画的这个世界与佛陀想要告诉世人的竟然是一样的,一切皆为幻象。

为什么会选这个电影作为开场呢?因为当年沃卓斯基导演在给尼奥准备这个戏的时候,送给基努·里维斯三本书,其中有一本书叫作《道德动物》。这本书就是罗伯特·赖特的著作。所以,他很高兴说,这个导演会选择我的书来对基努·里维斯进行教育,事实上,就是你要了解我们的大脑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欺骗我们。因为人的大脑能够帮助我们活下来,它的首要目的是生存和繁衍,而不是真实。因为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着重于说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这个东西是不是骗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生命从不求真,一切只为求存,一切都是幻觉。

我们越用现代心理学去分析佛学,就越凸显它的合理性。我们生存的世界,和《黑客帝国》中的母体很像,自然选择一直都掌控着我们,我们身在其中却丝毫觉察不到它的存在,还认为自己是在凭主观意志自由的追逐着梦想。

我们的大脑经常骗我们,大脑靠哄骗我们的方法,让我们找食物,让我们交配,让我们感受到短暂的快乐。然后这个快乐很快地消失,你会再去追求,接着再感受到短暂的快乐,忍受着无穷的痛苦,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基因得到不断的延续。所以,我们长期生活在大脑给我们造成的幻象之中。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首先是日常的幻象。就比如说人喜欢吃垃圾食品,大量的孩子,年轻人喜欢吃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对我们的身体有着明显的损害,现在医学已经证明了。但是为什么它会让我们那么上瘾?因为它给我们带来外在的、短暂的愉悦,我们的身体就认这个东西。

幻象还包括我们对于升职的追求。升职真的有那么好吗?很多人升了职以后,日子过得越来越痛苦,压力越来越大。还有我们不断去购物,家里边买回来很多没用的东西堆在那儿,为什么呢?你如果真的是一个理性的人,你是不会这样生活的,但是你控制不了自己,到了那个点,你就要做这样的事。

这本书将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门另一侧的世界比我们熟悉的世界更加真实。这个作者自己去做了很多的进修,然后他为了研究这件事——他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是他是进化心理学家,他就需要去研究佛陀为什么在那么多年以前,就提出这么激进的观点,到今天人们才写出《自私的基因》,或者《机器人叛乱》这样的书。他自己做体验,然后他发现了正念的禅坐之后,所带来的奇迹性的变化。

《正念的奇迹》这样的书,你就会知道,我们是完全可以盯住那个感觉,照顾那个感觉,然后体会它,进而它就会逐渐地降低的。

事实上,就是如果你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你就能够发现,佛陀当年的这个发现是多么了不起。佛陀说,这是假的。为什么?这是进化过程当中给我们带来的痕迹,也就是说,假如你生活在原始社会,你跟一个部落生活在一起,这时候你被别人欺负了一下,比如说,别人分给你的肉被他夺走了一块,你绝对不能忍气吞声。因为这个时候如果你忍气吞声,那么下一次可能要的就是你的命,或者下次不给你分食物了,把你排斥在外,人们认为你是无关紧要的一个人。或者你的女人被人抢走了,你不跟他拼命,那是不可能的事,哪怕你打不过他,你也必须跟他拼命。这时候才能够展示你是一个愿意捍卫自己的人,你才能够受到部落的重视,这个有利于你的生存。

所以,我们在被别人简单地冒犯以后,我们一定要发作出来,让你知道我是不好惹的。当你在北京的四环路上,车被一个人别了一下以后,你去跟他理论,你停下车来把他摁在那儿,然后跟他大吵一架,甚至因此进了派出所。好了,之后两个人相忘于江湖,谁也不认识谁。这点愤怒,这点男子汉的血性,只成为车流当中的笑柄,大家说,你看那人太逗了,这还打架呢,至于吗?

基因才不管选择的正确率,它只关心保证最大概率的活下来。但是这样对周围环境的过分敏感,就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平添了非常多的焦虑。

但是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幻觉,但是这种幻觉依然控制着我们,让我们觉得我必须这样做。你看,假如你不看破这一点,你依然会被路怒症所控制。嫉妒也是一样,就是这本书专门有一章,谈嫉妒对于人的影响有多大。一个理性的人,会因为嫉妒去杀人,会因为嫉妒杀自己的爱人。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王后,因为嫉妒杀了自己的孩子,她说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嫉妒让我发狂,我必须这样做。她是为了伤害自己的丈夫。

人怎么会做这么离谱的事呢?这明明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它同样跟原始社会有关系,这时候你一定要做出足够的反弹。而在今天,人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甚至你的经济也是自由的,你根本不需要为此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但是人们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被这种幻觉所控制。所以,当它不利于我们个体的发展时,我们把这个东西叫作误报,就是你的大脑给你提供的信息是假的,它给你发出的警告信号是没必要的。

你在路上开车被人别了一下,大脑应该没反应,无所谓,他又没撞着你,你继续开就好了,但是大脑发出警告说,你被冒犯了,不行,我得把这个面子争回来,这就叫作误报。

这里边有一个实验最有说服力,是用心理学的实验来做的,叫作疤痕实验。疤痕实验怎么做的呢?它就告诉我们说,幻觉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每天生活在幻觉当中。

这个实验是:找很多人来说,咱们做一个实验。做什么实验呢?我们会请化妆师,在大家的脸上画一道刀疤,很吓人的一道刀疤,然后你们待会儿走出大街上,我们要观测那些看到你们刀疤的人,分别是什么反应,麻烦你们配合一下好不好。这些年轻人说,好,有意思。你看,脸上划一道大的刀疤,画完这个刀疤以后,一照镜子,哇,好吓人,这个刀疤真吓人。

在准备出发之前,化妆师突然过来说,别着急,我再帮你补两下。这个补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把这个刀疤擦掉了,就是没有了,给他把那个刀疤抹平了,说这下更逼真了,但是不让他照镜子,说出门。这意味着什么呢?他以为自己脸上有刀疤,但其实没有。

等这些人从街上逛了一圈,回来以后,让他们分别写报告来描述一下,别人看到你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哇,一个个描述得绘声绘色,说我出门就吓着了一个人,那个人盯着我看了半天。还有的人不好意思,看了我一下,然后眼睛又往下看。

他们描述出了大量的状况,似乎人们都在回避他们的刀疤,似乎人们都在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

但实际上,你知道多好笑吗?没有,脸上根本什么都没有。所以,你想想看,各位,烦恼是哪儿来的?你把这个实验听完了以后,你就会知道,我们在生活当中大量的烦恼,都是来自于我猜的,我看的,我觉得他那眼神就不对。领导怎么最近对我这么冷淡,上次吃饭为什么没叫我,打电话为什么不回,他发朋友圈,但是不回我的评论。

你看,各式各样的东西给我们徒增烦恼,带来了大量的恐惧、担忧、愤怒。这些情绪哪儿来的?假的,这就是我们大脑产生的大量的误报,这就是幻觉。所以,当佛陀告诉大家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幻觉组成的世界当中的时候,你没法接受,你说怎么可能,这是实在的,这是桌子,这是水,没有假的。

但是当我们用心理学、用进化论的角度让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自己那么肤浅,原来自己是指假为真。这就是这本书的核心要义。

当人们在做内观向内看的时候,要解决的就是你是否接受三法印。三法印就是无常、苦和无我。这个作者直接跳过了无常和苦。为什么?他说,这不用论证,所有人都能接受。

什么是无常?无常就是变化。我不相信哪个人能出来说,有的东西不变,永远不变。不可能。如果你相信这件事情的话,你接受了无常。有很多人提到无常这个词,就会觉得恐怖和紧张,认为无常大概就是发生车祸、得病,这种叫无常。不是,变化就是无常。

苦呢,什么是苦?大家知道什么叫享乐跑步机吗?享乐跑步机,就是你在这个跑步机上跑,你在追求一些东西,但你永远停不下来。没有人因为我买了一个大房子,我就不需要更多的欲望,你都是在买之前这样想。但是买完以后,就需要更大、需要更好的装修。有了更好的装修,还需要名画,还需要更好的瓷器等等。

你永远在这个享乐跑步机上不停地跑。如果你被这样的感觉折磨过,那你一定知道什么叫苦。所以,他说,这两个你不用论证,不管东方人、西方人,一定都能够接受无常和苦。

人们最难接受的是“无我”这个概念,就是你凭什么说没有我呢?我明明感觉到有一个我,摸也能摸得着,我想吃,我饿了,我的名誉,我上电视了。你看,都是我。你怎么能够让我感觉到“无我”?

首先,追溯到“无我”的根源,佛陀最早讲“无我”的时候,在《无我相经》里边曾经做过开示,他说,我们人由什么组成的?五蕴,五蕴皆空。

哪五蕴呢?色、受、想、行、识五蕴。然后佛陀开始论证,为什么五蕴都是空的。他说,这个基本的逻辑是这样:假如我们认为“色身”是我——“色身”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肉体,假如你认为这个是我,那么好,我不会做对我不利的事,对吧?!这是你,你能掌控的,那你能掌控的,你是不会做对你不利的事。但是我们的“色身”经常做对我们不利的事。它会生病,它会衰老,它会骨折,给你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色身”肯定不是你。

我们的“感受”是我吗?我们的“感受”如果是我的话,“感受”不会做对我们不利的事,“感受”不会让我们烦恼,但是我们大量的烦恼都来自于“感受”。佛陀用这样的方式将色、受、想、行、识这五个组成我们人的五个部分一一给你论证——都不是你,你都没法掌控。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你。

所以,这个作者说,这太难理解了。那怎么办呢?他给出一个调和性的意见。他说,什么叫“无我”呢?就是“我”在终极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传统意义上是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佛陀虽然老跟你说“无我”,但是他也经常会说你会受益,他会受益,众生会受益。那既然“无我”,哪儿来的你呢,哪儿来的对象呢?所以,这个对象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无我”是一个终极意义上的。

另一种,是我们自以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是幻觉。你以为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你以为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你以为你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你以为你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其实未必,这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定义。

事实上,有一句话很重要,说你的大脑里边,根本就没有一个首席执行官。我们之所以觉得,我们是一个我,是因为有一个东西掌控着我。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是由意识的很多个小模块组成。这些小模块包括什么呢?大概有七个最主要的模块,都跟原始社会有关系,包括自我保护的模块、吸引配偶的模块、保住配偶的模块、建立友好关系的模块、关爱亲属的模块、保持社会地位的模块和预防疾病的模块。这七个模块是我们头脑当中最底层的维护我们生存的模块。

你说谁是首席执行官呢?说不准,就是这些模块并不是七个分别独立的区域,而是它们用各种奇怪的方式组合起来,一会儿这个模块占上风,一会儿那个模块占上风,有时候好几个模块一块儿共同作用。

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你根本没法控制自己了。比如说,有一个词叫贴现率。贴现率就是比如你有一份定额的钱,你愿意过多久才拿到它,假如你晚点拿,我多给你点钱。这个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延迟满足感。

人们就发现,在经济学的课上,让这些学生选择贴现率的时候,只需要给其中一部分学生看一张美女的照片,这美女都没来,就是一张照片给你看过,这些人的耐心都会大大降低。他就会选择这个钱我早点得到,那个未来给我,我不要,我就要现在的。现在的虽然少,我也要现在的。

为什么呢?就是你之前,如果没有看这个美女的照片时,你可能会更有耐心地等着它兑现更多的那一天。一看到美女照片,你的耐心就降低了,因为你的求偶模块出现了,你的求偶模块开始掌控你。

还包括看完电影以后,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广场,热热闹闹的地方,一条路是背街小巷,很安静的地方。人们走哪条路,取决于什么?根本就取决于看的那电影的内容,就是你发现只要看的是爱情片,很美好、很开心、很浪漫,出来的人都走小道,觉得这种地方容易邂逅爱情。然后看恐怖片出来就走广场,就走人多的地,因为恐惧。

所以,要理解我们的大脑当中,是被这些模块所掌控的,而不是有一个固定的首席执行官。读两本书能够对大家有帮助,一本是丹尼尔·卡尼曼写的《思考,快与慢》,一本是查理·芒格写的《穷查理宝典》,尤其是最后一部分,叫《人类误判心理学》就是讲这个。

好了,这时我们知道人为什么要去做冥想、正念、正定,去寻求开悟的这个道路减少自我欺骗。

接下来,我们进入另外一个很难懂的概念叫“空”。佛教经常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什么是“空”?明明是有,你怎么能说它是空呢?“空”也有一个说法叫“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

你想想苍蝇看到是什么样呢?苍蝇是复眼,苍蝇看到你们的样子,跟我看到你们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哪个是真的?不一定,这事真不一定。

这个作者说,人类做的最奇怪的事莫过于这样:就是拍卖。拍卖说,这有一个卷尺,这个卷尺我们卖48875美元。谁买过这么贵的卷尺呢?他说,这个卷尺是肯尼迪曾经用过的,成交了。真的有人会花将近5万美元,去买一个木工用的卷尺,原因只是因为这个卷尺是肯尼迪用过的。

为什么?本质主义。他认为,这个卷尺身上有一些独特的、不一样的特质,是名人肯尼迪用过的。他说,你就想想看,假如他买了这个卷尺出门,走到半道上,那个博物馆的人突然冲出来说:“哎,先生,抱歉抱歉,你拿的那个是样品,那是假的。你把那个还给我,我再给你一个,这是真的。”

来,给你一盒子,这是真的,打开一看,两个一模一样。请问,这个人的感受会有什么变化?就是你最早拿到这个卷尺,终于拍到了我所喜欢的,然后等一下人家告诉你这是假的,拿回去了,又换了一个来。你的心情会不会产生波澜?

人为什么会为这样虚妄的东西买单,会执着于这是谁用过的?这就是我们的头脑赋予的假象。我们觉得它有一个本质,是名人用过的。

有一个葡萄酒的品鉴实验:他们找了很多葡萄酒给大家喝,就是特别多人都会品葡萄酒,所以他就请了很多人来品葡萄酒,品完葡萄酒以后,就让大家说哪个葡萄酒好喝。

唯一的区别是每个葡萄酒都有标价,他就告诉你这个葡萄酒一万块,这个葡萄酒三千,这个五千,一百块的。实际上,是乱来的,它里边的葡萄酒都是同一种,只是分别标上不同的标签。然后大家投票。

无一例外,投票的结果就是觉得贵的那个好喝。为什么?你没喝茅台的时候就已经嗨了,你知道吗?!你觉得今天晚上就要喝茅台了,那个味觉就已经被调动了,所以喝下去觉得爽。这就是人们头脑当中的这种自欺。我们的感觉对我们的知觉有着大量的渗透,就是真的假的是混在一块儿的,你是根本看不明白的。

所以,这个作者说,理解了“无相”或“空”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对事物的认知会比平时的观点更真实”;第二,“从事物的‘本相’来看,我们平常对这些事物的反应并不恰当。”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反应,对一个卷尺的反应,对于一杯酒的反应,对于一个情绪的反应,这里边充满着大量的我们赋予它的本质,赋予它的概念。

这个作者曾经跟车前草做过斗争。有一段时间,他的园子里边长了车前草,车前草特别难拔,所以,就很恨那些车前草,因此他一看到车前草,他就觉得讨厌,上去要拔那个车前草。后来,等他在禅修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他在森林里边散步,他又看到了车前草,说干吗拔掉它呢?仔细看那个车前草,没那么难看,没有人论证过车前草一定比雏菊难看,或者比什么别的花、草要难看。只是因为他当时的任务,是要拔掉车前草,所以他就跟车前草不断地作战,他赋予了车前草一个令人讨厌的本质。

所以,当他能够跟车前草和解,他发现战争的本质也是如此,就是当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人们会把对方的国家完全想象成坏人。这种时候你就会给他一个本质,说这种人就是坏,没办法,这就是本质主义。

这个作者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做了冥想,还会有战争吗?就是大家在讨论这个话题,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进行冥想,结果会怎样呢?有一个大师说,肯定不会发生战争。原因是什么?谁会和自己作战呢,谁会和自己——无我,当你冥想到“无我”的境界以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大家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分子。并没有一个所谓的“自我”存在,那你跟谁打呢,你争啥呢。所以,没有人会和自己作战,战争会减少很多。

作者举例子说,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开悟的人?一定是。为什么呢?爱因斯坦因为放弃了以自我为参照物,才能够研究出来E=mc²。大家听我讲过《爱因斯坦传》就会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会突然冒出一个相对论,会冒出一个时间会压缩、会延长这样的一个概念,是因为他把参照物的体系改了。我们其他人感受不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始终以自我为参照物,但是当爱因斯坦放弃了以自我为参照物的时候,豁然开朗——E=mc²,就被他感受到了。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羡慕那些开法拉利的人,戴一个名牌手表的人。你想想,法拉利的本质是什么?钢铁、橡胶、电线而已,所以,如果我们不赋予它一些奢华、成功,这样假想的本质,我们的生活都会好很多,我们会回归朴素,回归环保,回归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