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州学派王艮“艮”字读音的思考》(见《光明日报》2013年2月20日)提出的质疑(《泰州学派王艮的“艮”不能读“银”》,见《光明日报》2013年3月8日)。他的质疑,促使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再思考。坦率地说,对于文字学特别是古文字学,我没有任何研究,所以对王艮“艮”字读音的思考也不是从文字学出发,而是从王艮的出身、经历、更名及当时的社会状态出发,这也是历史学者习惯的“路数”。

自学习明史开始,我也一直把王艮的“艮”视为“八卦”的卦象之一,读为(gn)。疑问开始于1995年。当时受邀撰写《王阳明传》(后以《旷世大儒--王阳明》为名,200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比较仔细地读《王阳明全书》,特别是其中的《传习录》和《阳明年谱》,加深了《明史·王守仁传》所记载的王艮本名叫王“银”而非王“艮”的印象。《阳明年谱》对于王银到南昌见王阳明的场景描述得比《明史》更详细、生动:

(正德十五年九月)泰州王银服古冠服,执木简,以二诗为贽,请见。先生异其人,降阶迎之。既上坐,问:“何冠?”曰:“有虞氏冠。”问:“何服?”曰:“老莱子服。”曰:“学老莱子乎?”曰:“然。”曰:“将止学服其服,未学上堂诈跌掩面啼哭也?”银色动,坐渐侧。及论致知格物,悟曰:“吾人之学,饰情抗节,矫诸外。先生之学,精深极微,得之心者也。”遂反服执弟子礼。先生易其名为“艮”,字以“汝止”。(《王阳明全书》卷34《年谱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钱德洪等人修《阳明年谱》,王艮也有参与;《阳明年谱》修成时,王艮还健在。所以,这段记载的真实性是没有问题的,不但王艮本人认可,而且还有陈九川、夏良胜、万潮、欧阳德等众多见证人。

如果孤立地讨论王艮名“艮”、字“汝止”,将“艮”视为卦象,读“更”音,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即便知道王艮本名王银,并且也知道是王阳明为其更名,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也未必会对王艮“艮”的读音,以及它和“银”的关系作太多联想。我就是一个例证。所以尽管已经产生疑虑,但在《旷世大儒--王阳明》中,仍然采用成说,并作了以下叙述:“‘艮’为八卦中的一卦,代表山,巍然挺拔,不依不附,这符合王银的性格;但也要有所收敛,应适可而止,所以叫‘汝止’。”

也正是在写《王阳明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化了一个观念: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无论是老子、庄子,还是孔子、孟子,无论是程颐、程颢,还是朱熹、陆九渊,他们的核心思想几乎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对于时时强调“事功即学问”、宣称自己的学说要让“凡夫竖子”听得懂的王阳明,尤其是这样。因此,对事物的思考要更注重它的发展过程。

由此而加深了对王艮之“艮”读音的疑惑:字面上改“银”为“艮”固然方便,口头上如何改?是否需要宣布,王银从此以后不叫王银(yn),而叫王艮(gn)?以当时的传播方式,几乎不可能。所以我开始有了一个假设,是否“艮”也可以读作“银”?是否字面改为王“艮”,口头称呼仍然是王“银”?这个假设曾在各种场合向朋友们请教,其中也包括在台湾向黄进兴、陈玉女等先生请教。黄、陈二友认同我的基本思路,同时也提出如果在古文字中,“银”和“艮”是同音,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后来陈玉女教授还帮我搜寻到了“艮”的四种读音。

关于“艮”的前两种(即第四声、第三声)的读音和释义,拙文已论及,亦载各种字典、词典,此不赘述。关于“艮”的第四种读音和释义,即作为“民”的异体,见秦公辑《碑别字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6页:“民”字,在“隋范高墓志”中,“民”刻作“艮”,“艮”为“民”之异体。不过,这是否因为“刻工”不识字或粗心,误将“民”刻成了“艮”?这种情况在古代石刻、木刻及印刷品中是经常发生的。而这也是异体字出现的重要原因。

关于“艮”的第三种读音和释义,即作为“银”的异体并读为“银”,见于许慎《说文解字》。宋徐铉增释《说文解字》(大徐本)卷14上“金”部云:“银:白金也。从金,艮声,语巾切。”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卷14上“金”部亦云:“银,白金也(按:注略)。从金,艮声(语巾切,十二部)。”

无论是徐释还是段注,有一点是明确的:“银”和“艮”同音。在“艮”的读音中,“银”为其中一种。甚至应该说:“银”之读为“yn”,是因为借用了“艮”的读音,而“艮”的这种读音,就是“yn”。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例证太多了。仍据徐铉增释本《说文解字》“金”部所收银、镣、鋈、铅、锡、铜等字,可见,在古文字中,“从金”即以“金”为偏旁的字,多是借用正字的音。

当然这里仍然存在一些疑问。因为《说文解字》在“金”部释“银”、释“锡”时,“艮”、“易”的标音分别是“语巾切”、“先击切”,但在“匕”部解“艮”、“易”部解“易”时,标音则分别为“古根切”、“羊益切”。由此也留给古文字学家一个新的题目:“艮”的各种读音,孰先孰后?“易”是否和“艮”一样,应有多种读音和释义?

除了释义和读音,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有“艮”的字形,可能对于破译它的原义和原音有帮助。《康熙字典》采用了《说文解字》中“银”字的“语巾切”的读音和“白金”的释义。但由于《康熙字典》主要功能是“说文”而非“解字”,所以没有引用《说文解字》中关于“银”字“从金”的结构和“艮声”的读音,但这不能说明《康熙字典》否认了“艮声”的读音,其他词典、字典也可以作如是观。

正是基于这些理由,也许还有更充分的理由,所以台湾出版的一部《异体字字典》(2004年1月正式第五版、学术网络11版)在“06画·021·匕部”序号A02109-013、字号A03424“艮”字下标明了“艮”字的四个“音读”和四种释义,第三、四种即我在《关于泰州学派王艮“艮”字读音的思考》一文中引出的为“银”、“民”的异体字。下为网上书影(为节省版面缩小了字号、压缩了行距,同时把繁体转为简体)

艮字读音及意义(泰州学派王艮艮)(1)

如果脱离王银的“银”而孤立地解读王艮的“艮”,没有任何理由把“艮”读成“银”。但如果从王银的“银”出发来解读王艮的“艮”,则这个由“银”去“金”而留下的“艮”,无疑是“从金艮声”的“艮”了。因为王阳明当年就是把王银的“银”去“金”而留下“艮”的。其实,这也涉及到一个研究理路的问题:到底是从事物的起源和过程来思考它的结果,还是就结果本身来讨论结果?看来,“传统文化”不仅像王继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没有在王阳明和王艮那里失落,而且还由从两千年前的《说文解字》到二十一世纪的《异体字字典》等一批文献保存下来。其实,即使包括《说文解字》在内的所有字书、词书都没有关于“艮”和“银”的读音的联系,阳明、心斋师徒在这个事情上是否可以来一番“通假”?根据他们的性格,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连这点勇气和灵性都没有,又哪里会有风靡天下的阳明学派,更毋论可以“赤手搏龙蛇”的泰州学派。而且,中国许多汉字的多种字形、读音和释义不也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吗?借用鲁迅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或许是因为我在前文中没有把“银”与“艮”的字源关系说清楚,特别是没有说明“艮”字四音的出处,从而导致了王继如先生和其他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在此表示真诚的歉意。不过也正是因为王先生提出的质疑,促使了我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阐述,谨在此表示谢意。

附记:

近日,蒙中国政法大学邓庆平博士告知,她和赵世瑜教授收集河北蔚县的石刻资料,识录后出版了《蔚县碑铭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其中有大量碑刻的捐资题名都将“施银”写作“施艮”。以“关帝庙重修祠房碑记”为例,碑端题刻即“计开施艮善人”。该碑共刻“施艮善人”119位,其中有15处刻为“施银”,有107处刻为““施艮”。此处“艮”即“银”的异体字。

艮字读音及意义(泰州学派王艮艮)(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