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1)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2)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3)

《平阳辨》译文

汪时健(颍川百代孙)译注

(庚子梅月于笑天斋)

汪氏郡望源于平阳,就好像荥阳的郑氏、天水的秦氏、齐郡的宴氏、沛国的朱氏一样。平阳,是从前晋国的辖地,秦汉属河东郡,这事儿全世界都知道。但汪氏的先祖,其实源于鲁国。晋国与鲁国,前者位于西方黄河流域,后者位于东方沿海地区,远隔千里,毫无关联。晋平阳作为唐尧和夏禹曾经直辖和建都的地方,当然值得我们由衷仰慕并津津乐道。然而在行文时,将自己的姓名置于其下,言谈中,将自己的姓名介入其间,就不免因对自己郡望的困惑而深感惭愧,以致于战栗语塞,不能对答,甚至整日惶惶不安了。我汪氏一族出自哪里?决不能是个空白。于是(后人便以讹传讹,将晋平阳作为汪氏郡望)流传开来了。

但通过考古,事实证明却有晋鲁两个平阳(“平”指平地,“阳”指山脉)。位于兖州境内、泰山之南的叫东平阳,鲁国曾经在这里建过城池,西汉在这里设置过东平阳县,西晋叫新泰县。因高平、负瑕、漆邑一带当时也叫平阳,为与新泰平阳有所区别,而叫南平阳。此外,后庸与季康会盟的地方(今山东邹县境——译者)也叫平阳,为与东、南平阳区别,而叫北平阳。由此可见,平阳之所以闻名于鲁国,是有足够的史实可以佐证的。所以,泰山作为鲁国的标志,那么这地方作为我汪姓的郡望,无疑是很合适、57很有道理的。

冀州的太岳山,叫晋平阳,后来叫香平,现隶属于晋州,以前也叫平河郡。这地方远古时是炎帝伊祈氏的故里,春秋时为晋国望族、羊氏始祖羊舌氏的封邑;岳阳曾是尧的都城,襄陵至今还有晋襄公的陵墓,它们在晋文明和华夏文明发展史上的功绩,古代多有记载,现今仍在流传。因此,平阳之所以闻名于晋国,也是有充分历史依据的。晋国倚山环河,地势险要,往东是周、韩、魏、宋、郑国之地和少昊故城,(与鲁国)相距几乎千几百里,所以,晋平阳不可能是汪氏的郡望 ,这是明摆着的事。可人们却一直沿袭汪氏郡望为晋平阳的错误说法,而不去改正,以致失去真实,附和谬讹。代代夸耀的风俗,家家冒认绛唐的荣誉。还将衡、饶等鲁平阳望姓,与解、步等晋平阳望族,混淆成一个平阳郡望。而我汪氏封邑——颍川,鲁谱(颍川《汪氏大宗血脉谱》)将其误作晋州之地。背离而不及,以致完全迷失了上世之本源。按照典籍去寻访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像刻舟求剑,显然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仕楚越人庄舄因思乡而吟越声,旅楚燕人闻燕社而喟然长叹。北风中回首望乡,(想到祖宗源流、汪氏郡望),满腹忧思,无以寄托,因此作鲁平阳辨。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4)

平阳辨(原文)

文|(元)汪松寿

——录自《汪氏统宗七修族谱·世让公支系》(汪时健主编)

【作者简介】汪松寿(1271—1341),字正心,颍川七十二代孙,安徽徽州古歙(今休宁)县人。元代谱学家,贯通经史,超拔儒林。历绍兴路余姚州学正、四川绍庆路教授。编著有《汪氏渊源录》(十卷)、《姚江集》等,《平阳辨》是他“三辨”中的一辨,(此“辨”有前后两篇,如果将《平阳后辨》算上,实际为“三辨四篇”)其余两篇为《汪芒辨》和《颍川辨》。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和地理史实的考证,论证了鲁平阳史上与晋平阳一样著名和泰山作为鲁邦之望,鲁平阳作为汪氏之望的毋容置疑。有力批驳了将鲁平阳混为晋平阳的荒谬无稽,嘲讽了在探求汪氏郡望问题上“按籍问途”的“本本主义”者们“刻舟求剑”式的机械、愚蠢的治学方法。

【写作动因】汪氏望出平阳,这“平阳”在哪里?晋平阳乃“尧之所理,禹之所圻”,历来被誉为“帝都京畿”,为世人“深慕而乐道”。因此,连不少汪氏族人都只知有晋平阳而不知有鲁平阳,稀里糊涂地将自己的郡望误作了晋平阳,有鲁谱甚至将汪氏始祖的封邑颍川误为晋州,这种“失实乘讹”的情况,不但长期以来“因仍勿正”,反而出现了“代夸汾浍之风,家冒绛唐之誉”的现象,以致“乖离不属驯致,悉昧上世之源”。对此,作者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亟重家世渊源的颍川裔孙,虽然宦游在蜀,却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深感为家族郡望正本清源的义不容辞。因此激情难禁,不能自已,而作“越士之吟”,兴“燕社之叹”,写下了这篇《平阳辨》。

汪氏望1出平阳2,犹荥阳3之郑,天水4之秦,齐郡5之晏,沛国6之朱也。平阳,故晋地,属河东7,盖8举世知之。而汪氏之先,实出于鲁。晋之于鲁,西河东海9,风马牛之不相及10矣。夫尧之所理11,禹之所圻12,宜13吾之所深慕而乐道。然而书焉,而姓名系于其下,言焉,而姓名出于其间,则必省想惭惑14,战掉阴喝15,不宁者竟日16,吾之所自出17,固不可以启18,遂传也19。

考之于古,则有两平阳20。平言地,阳言山也21。在兖之岱岳,曰东平阳,鲁尝城之22。而汉世为县,晋曰新泰者也23。高平负瑕漆邑之地,同名而别曰南24,后庸季康会盟之地,同名而别曰北25。而平阳之著于鲁也,尚矣26!泰山为鲁邦之望,则其地为吾姓之望宜也27。

在冀之太岳28,曰晋平阳,后为香平,为晋州29,亦曰平河30者也。伊祈之都31、羊古之县32志于前,岳阳之绩、襄阳之迹33传于后,平阳之著于晋也,亦尚矣34!晋邦披山带河35,东出周、韩、魏、宋、郑之郊,少昊之墟36,殆数千百里,其不得为汪氏之望甚明,而犹因仍勿正37,失实乘讹38,代夸汾浍之风,家冒绛唐之誉39,且使衡、饶鲁氏与解、步晋家混为平阳一望,而吾颍川,鲁谱讹为晋州40,乖离不属41,驯致悉昧上世之源42。按籍问途43,若刻舟求剑44,不可得矣!

庄舄为越士之吟,楚人兴燕社之叹45,北风回首,莫寓所思46,作鲁东平阳辨47。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5)

注释:

1.望:此指郡望。古称郡中为众人仰望的显贵家族,如武阳李氏 、荥阳郑氏,河西汪氏等。

2.平阳:古代地名。作者本文所及的平阳有二:一为帝尧所都,在今山西临汾市境,春秋晋国羊舌氏邑,即晋平阳。一为春秋鲁邑,即鲁平阳,在今山东新泰县西北,此指鲁平阳。按:据宋人罗愿《平阳考》载:汪氏始祖颍川侯姬汪之孙诵,食采平阳(今山东新泰境),居之,以王父(祖父)名为姓,是曰“望出平阳”。又按:古之中国,平阳甚多,曷止二焉!

3.荥阳:郑姓郡望,唐玄宗开元五年望族敕,荥阳郑位列国之梁第二,河西汪位居第六。荥阳是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重镇,今之荥阳为河南省郑州市辖县级市,由史上东虢、京、荥阳、成皋、汜水、荥泽、武泰、河阴、广武等县和地区分合演变而来。

4.天水:秦姓郡望。1985年设甘肃省地级市,辖原天水县析置的秦城区、北道区和原天水地区的秦安、清水、张家川、甘谷、武山5县。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夏、商属雍州,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始有“天水”名。

5.齐郡:宴姓郡望。旧名齐国,中国古郡名。秦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

6.沛国:朱氏郡望。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载,汉唐间,朱姓共有八大郡望,沛国居首。沛国:秦灭六国后置沛县,西汉初年,因其是汉高祖刘邦故乡,改栖水郡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滩溪县西北),沛县为沛郡所辖37县之一,今沛县为江苏省徐州市下辖县;朱氏:周武王克商纣,封曹侠于邾国,以邾为姓,是为邾侠,为朱姓始祖,后楚灭邾,邾侠十五世孙革之子茅夷逃难于沛,去邑留朱,是为朱姓。

7.河东:此指河东地区。秦汉曰河东郡,唐以后泛指山西,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因地居黄河以东故名,尧舜禹和周时晋国均在此建都,被誉为"唐尧故地",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摇篮。

8.盖:发语词,无实义。

9.西河东海,风马牛之不相及:一位于西方黄河流域,一位于东方沿海地区,远隔千里,毫无关联。西河:西部黄河上游地区;东海:东部沿海地区;风马牛之不相及:成语,表示两事物间毫无关联。语出《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10.理:治理、管理,此用为名词,意为管治之地。

11.圻qí:名词,京畿。天子直辖之地,此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12.宜:适宜,引申为值得。

13.然而书焉,而姓名系于其下;言焉,而姓名出于其间:但是在行文时,将自己的姓名置于晋平阳之下;言谈时,将自己的姓名介入晋平阳之间。而:助词,相当于“以”“将”“把”,常与"上"、"下"、"前"、"后"连用;其下与其间:互文,同义,其:代指晋平阳。

14.省想惭惑:体察思考后因迷惑而感惭愧。省想:体察思考、揣摩度量;惭惑:因迷惑、迷茫而心感惭愧。惑:迷惑、困惑,此指对自己的郡望不清楚。

13.战掉阴喝:因恐惧发抖而语塞,不能对答。战掉:恐惧发抖;阴喝:语塞不能对答。

16.不宁者竟日:整日不得安宁。竟日:整日。

17.吾之所自出:意为“我汪氏一族的源头来自哪里?”所:结构助词,常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自出:从什么地方发源,出:发源。

18.固不可以窾启:决不能是个空白。固:决、绝;窾kuǎn启:此指空隙,空白。窾:空隙、洞穴;启:同綮,筋骨结合处。

19.遂传也:于是(后人便以讹传讹,将汪氏一族郡望出自晋平阳的错讹)流传开来了。

20.考之于古,则有两平阳:但经过古籍古迹考证,却有(晋鲁)两个平阳。迨:到,等到,引申为经过、通过;则:却,转折连词。

21.平言地,阳言山也 :平说的是平地,阳说的是山脉。此句是对平阳一词的意义溯源 。

22.在兖之岱岳,曰东平阳,鲁尝城之:位于兖州东岳泰山的平阳,叫东平阳,鲁国曾在这里筑城。兖:古九州之一,今为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岱岳: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境,今泰安市有岱岳区,南临孔子故里曲阜。是古文明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

23.而汉世为县,晋曰新泰者也:汉代置东平阳县,晋代叫新泰县的地方。按:西汉置东平阳县,属泰山郡;西晋羊祜上表,改东平阳县为新泰县(因新泰本是上古东夷区域开化最早的地方,距今3-5万年前的乌珠台智人牙齿化石曾在此出土),以后多有改易,1983年撤新汶市和新泰县,二者合并置新泰市,属山东省泰安地区,1985年撤泰安地区、县级泰安市升地级市,新泰市由泰安市代管。

24.高平、负瑕、漆邑之地,同名而别曰南:高平、负瑕、漆邑三地(以前)也叫平阳,为与新泰平阳区别而叫南平阳。高平:此指高平故城(非山西晋城市辖之高平市),位于今安徽微山县,汉初置为橐县,东汉章帝改橐县为高平县。南朝宋初,高平郡辖高平县等9县,郡治从昌邑县迁高平县,北齐废;负瑕:古邑名,一作瑕丘、负夏,春秋鲁地,在今山东兖州北;漆邑:即漆女城,得名于战国时鲁国的漆室之女,先属邾国,后属鲁国,杨伯骏《春秋左传注》考证,古漆邑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北。

25.后庸、季康会盟之地,同名而别曰北:后庸季康会盟的地方也叫平阳,为与新泰平阳区别而叫北平阳。后庸:即舌庸,春秋时越国大夫;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鲁国权臣;会盟之地:公元前468年,舌庸和鲁哀公在平阳(今山东邹县)会盟,鲁国的季康子、叔孙文子、孟武伯三随从参与了这次会盟。

26.而平阳之著于鲁也,尚矣:因而平阳闻名于鲁国,很正确、很符合史实;而:因而、所以,转折连词;著:著名、闻名;尚矣:语出老子《道德经》:“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意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种心态是对的、实事求是的;而不知装知,是错误的,缺少自知之明的。尚通上,此承上文,肯定鲁有东、南、北平阳,很正确、很符合史实。

27.泰山为鲁邦之望,则其地为吾姓之望宜也:泰山作为鲁国的标志,那么这地方作为我汪姓郡望再合适不过了。望:象征、标志;则:顺承连词,那么;宜:适宜、合适。

28.冀之太岳:冀州的太岳。冀:指冀州,因其疆域最大,且为帝都之地(传尧之都城平阳,舜之都城蒲坂,禹之都城安邑,都在古冀州境),被称为中国古九州之首;太岳:古山名,即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岳山,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县东南。

29.晋州:春秋时属晋国,元设晋州,明晋州辖安平、饶阳、武强三县,清升为直隶州,辖无极、藁城2县,原辖3县归属深州,民国初改晋州为晋县,1991年,撤晋县设晋州市,现为河北省石家庄代管县级市。

30.平河:隋开皇元年(581)属平河郡,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后改为临汾县。

31.伊祈之都:炎帝的都城。古称泫氏城、长平邑(今山西晋城市下辖之高平市),为炎帝故里,是曰“帝都畿内”。伊祈:亦作伊耆或伊祁,复姓,宋罗泌 《路史后纪·炎帝上》:“炎帝神农氏,名轨,因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

32.古之县:此指古山西岳阳县,即今山西古县,为临汾市的下辖县,其地传为4000多年前的尧之都,曰平阳。北魏孝庄帝设安泽县,隋大业二年改称岳阳县,以其位于霍岳山之南而名,时属临汾郡,唐武德间属晋州,北宋政和间属平阳府,元属平阳路;曰“羊古”,乃因其地曾为晋国望族、六卿之一、羊市始祖羊舌突古封邑之故。

33.岳阳之绩,襄阳之迹:岳阳、襄陵在晋文明和华夏文明发展史上的功绩。岳阳:即前注“冀之太岳”(非湖南岳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宋蔡传曰:“山南曰阳,即今山西岳阳县地也,尧之所都,是也。”襄阳:似应为襄陵(襄阳在今湖北省,曾隶属南阳郡,与晋地无涉,疑为旧谱“襄陵”之误,按:陵与陽,形近而误也。襄陵县为春秋晋大夫筼筜封邑,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葬境内东柴村,其地因称襄陵,西汉始置襄陵县,北魏在今临汾市尧都区置禽昌县,北齐将襄陵县并入禽昌县,北周将禽昌县移治襄陵故城,隋复名襄陵县,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迹通绩,此为错综修辞手法,均指事迹、功绩,可互训。

34.平阳之著于晋也,亦尚矣:平阳闻名于晋地,也是很自然、有充分史实可证明的。

35.晋邦披山带河:晋国倚山环河,地势险要。晋邦:晋国,古时诸侯国大曰邦,小曰国,后可互训;披山带河:靠着山,环着河,形容地势险要;披:倚靠;带:环绕。

36.东出周、韩、魏、宋、郑之郊,少昊之墟:东向(与鲁国)隔着周、韩、魏、宋、郑诸国之地和少昊故城。出:向、往,离开、相距;郊:城外之地,此指土地、疆土;墟:故城、遗址;周:战国时的小诸侯国,在今河南境,为周考王给其弟的封国,后分裂为东西两周国,前256年被秦所灭;韩: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省中部、山西省东南;魏:此指西周初年的一小诸侯国,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后被晋所灭;宋: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境,都商丘;郑:周代诸侯国,主要版图在今河南中部,始都棫林(今陕西华县),后都郑(今河南新郑);少昊,名玄嚣,黄帝长子,五帝之一,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也是早期东夷族首领,其国始都穷桑(今山东莒县),后都曲阜;少昊之墟,指穷桑古城遗址。

37.而犹因仍勿正:却还是沿袭(之前的错误)不去改正。犹:还;因仍:沿袭、承袭;勿正:不去改正。

38.失实乘讹:失去真实,附和谬误。乘:因,因应、顺应,引申为顺从、附和。《孟子》:“不如乘势。”

39.代夸汾、之风,家冒绛、唐之誉:代代夸耀汾、浍的风尚,家家冒认绛、唐的名誉。代:世代、代代;汾浍,汾水和浍水,汾水即汾河,在山西中部,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浍水为汾河一级支流,源于山西临汾市与晋城市的南北分界岭;家:家家,每家每户;绛:古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绛县;唐:晋的古名,传尧受封于山西翼城,因有“唐尧故地,晋国旧都”之称。周武王姬发之子叔虞也封于唐国(在今山西),为晋国始祖,故以唐称晋。此句汾浍两河和绛唐两邑,均代指晋地。

40.晋州:见前注。

41.乖离不属:背离而不及。乖离:背离;不属:不及

42.驯致悉昧上世之源:完全迷失了上世之本源。驯致:逐渐招致;悉:全、完全。

43.按籍问途:按照典籍去寻访门路与途径。

44.若刻舟求剑:好比在行舟上刻个记号去寻找失掉的剑。刻舟求剑,寓言成语,典出《吕氏春秋·察今》,用以讽刺那些办事刻板、不知变通者,本文指只知“按籍问途”、不知汪姓郡望有鲁平阳,仅凭典籍而误信误传为晋平阳的“本本主义”者。

45.庄舄为越士之吟,楚人兴燕社之叹:仕楚越人庄舄因思乡而吟越声,旅楚燕人闻燕社而叹息流涕。庄舄(音xì),战国时越国人,仕於楚,病中思乡而吟越声,典出《史记‧张仪列传》,后以“庄舄越吟”喻怀乡之咏与感伤之情;燕社之叹:典出《列子·周穆王第三之九》,说有人生于燕而长于楚,乡情难抑,年老返燕,经晋国,闻燕社而叹息流涕的事。燕社:燕国的神社,此指供祭祀的土地庙。按:从此句内容看,作者写作此文时应宦游在蜀,句中“庄舄”“楚人”实为作者借典自况,寄托的是作者自己作为游子远羁千里之外的那种难以割舍的乡情,特别是对汪氏郡望的“失实乘讹”、“因仍勿正”,将鲁平阳与晋平阳“混为一望”,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

46.北风回首,莫寓所思:北风中回首望乡,满腹思绪无以寄托。北风回首,语自南宋爱国诗人刘子翚(朱熹的老师)《北风》诗“北风回首恨难裁”句。北风寒冽,状冷寂怆凉也。一说北风指北曲,亦可训。寓:寄托;思:思绪、情感,此指作者的故乡之思,郡望之思。

47.作鲁东平阳辨:(因此)写作鲁平阳辨。鲁东,亦作东鲁,盖鲁国地处太行山之东之谓,非鲁国之东也。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6)

汪时健,男,汉族,1949年8月31日生,籍贯湖南祁东,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届毕业,文学学士,湖南省衡阳市纺织局退休干部,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副高职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方志学会会员,岭南儒商诗会会员,深圳诗词学会理事。爱好格律诗词及其理论研究。现居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蚝二学府花园。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7)

订阅《汪氏通谱资讯》季刊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8)

请扫描下图“汪氏商城”

或是电话联系

汪长富(13305662987)

汪子涵(15961332733)

汪楠(18970292929)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9)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10)

薛辩文言文阅读翻译(平阳辨译文)(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