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北方,尤其是山西,河北地区无论红白喜事都必请的一种乐队,那便是鼓匠。

鼓匠是以唢呐、笙、管等吹奏乐器和锣、鼓、铙、镲等打击乐器共同组合而成的一种民乐合奏形式。

张铁粮唢呐锣鼓队(人生路最后的一批送客)(1)

张铁粮唢呐锣鼓队(人生路最后的一批送客)(2)

张铁粮唢呐锣鼓队(人生路最后的一批送客)(3)

雁北的鼓匠班子很多,几乎村村都有,但是要想混口饭吃没有点硬功夫是不行的,听说学鼓匠时很苦,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得起了床,一个人摸黑来到河边,呜哩哇啦地吹起来。在学的过程中,双手举两个唢呐,胳膊上吊块砖头练习。三九天面对西北风吹,嘴麻、起泡、流血,有时唢呐嘴子和嘴唇冻在了一起都不知道。歇息时一拉一块皮,鲜血冒出来,用手背擦擦接着再吹。

张铁粮唢呐锣鼓队(人生路最后的一批送客)(4)

旧社会,鼓匠被归到下九流之列,是走千里路吃百家饭的营生。雁北人把鼓匠揽活儿叫做寻门市。不管到哪寻门市,都是吹在前吃在后,永远进不了家、上不了炕。那时有句很不好听的话,叫做“王八戏子吹鼓手”。他们给人带去欢乐,却换来了一个与王八为伍的坏名声。好在鼓匠们不以为然,他们自己找乐、自己寻开心,有人就说“不管是王八水蛋,挣了钱就是好汉!

张铁粮唢呐锣鼓队(人生路最后的一批送客)(5)

一班鼓匠通常由七八人组成。班内由两个人吹唢呐,其余人打击鼓、钹、锣等。吹唢呐的大部分眼睛失明,人称瞎子。吹唢呐两个人还分为捏上眼儿、捏下眼儿。捏上眼儿的人起主导作用,吹啥内容由他决定;捏下眼儿的在行业内叫拉踏,意思是跟着吹就行。娶媳妇要吹“将军令”,为的是热闹喜庆;给老人送终时,要吹“苦伶仃”,吹得凄凉悲戚。

张铁粮唢呐锣鼓队(人生路最后的一批送客)(6)

鼓匠吹在先吃在后。头一天夜里对台到凌晨四五点;第二天烧纸,熬红眼还要继续吹。后半夜歇息时,一般东家都是把鼓匠安排在本村光棍人家睡。家冷炕凉没法睡,凉完前心凉后背。晚上没铺没盖时,几个人扯一张被窝盖。

白事有两种,分为三天鼓、昼夜鼓及对台鼓。三天鼓,比如今天下午来,明天烧纸,后天早 晨吹得把老人下葬完事;昼夜鼓就是烧纸当天来第二天走,等于一个白天加一夜所以叫昼夜鼓;对台鼓就是有钱人家雇两班鼓匠,让他们比着吹。

晚上人多时,一定要进行对台鼓。对台鼓时,鼓匠吹的最经典就是“捉老虎”。“捉老虎”就是锣鼓叫阵,两个吹唢呐的把唢呐杆、唢呐碗,拔下来来回交替耍。

张铁粮唢呐锣鼓队(人生路最后的一批送客)(7)

鼓匠班子都有绝招,最普通的就是“抹碗子”,谁不会“抹碗子”就别想在这个行当里混。碗子就是锁呐最外的那个铜喇叭,吹唢呐的在一种特别快的节奏中,把唢呐大卸八块,直到把那碗子拿在手中,仍然要一刻不停地对着嘴吹。而且要用唢呐上的哨子、杆子和喇叭分别吹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声调来。在演奏过程中,鼓匠与看热闹的,形成了一个气场。叫好声不断,鼓乐声飞扬,常常高潮迭起。

张铁粮唢呐锣鼓队(人生路最后的一批送客)(8)

两班鼓匠一旦对起了台,就互不相让。这个刚落那个骤起,吹的人满头大汗、看的人喜笑颜开,完完全全是一个吹塌天、乐翻天。

因此,人们流传一句话——九十年代不一样,鼓匠不吹全凭唱;八十年代比弓箭,鼓匠就吹干磨电。再也看不到童年鼓匠的情景,一切都成了尘封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