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取法不对,越学越崩溃,努力也白费

书法什么是取法(书法取法乎上何为)(1)

书法什么是取法(书法取法乎上何为)(2)

”取法乎上“出自《易经》,原文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

最早是唐太宗把它引用在书法的学习上,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要向高水平的经典学习,取法古人先贤的经典作品。学习书法的人呢,会经常说这句话。

字面意思容易理解。“法”就是方法、法则、标准。

意思是说:以上等的作为准则来效法,即使达不到上等的,也可以得到中等的;

以中等的作为准则来效法,如果达不到中等,就只能得到下等的了。

学书要取上乘之法为己所用。即便如此,也不易全得,能学到一半或达到设定目标的一半便已经不错了。

取法乎上,告诉我们,拜师学艺,开始就要向高端学习,以最高端作为学习的榜样、范本,以此作为法则要求自己。

但现实中不少初学书法者,由于眼光不高,鉴别能力不强,往往不能对一幅作品优劣作出正确判断,并不知道何为“上”,并且常常会根据个人的喜好,把不是经典名帖(甚至是当代很媚俗的书法)作为自己临摹学习的范本,这是造成初学者走弯路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区分何为“上”、何为“下”也非常困难。因为书法艺术所涵盖的层面非常广泛,哪些是上乘的可取之法,需要一定的书法史和书法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学习

“取法呼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选择错误,那么后面将会走弯路,得不偿失

有的人练个三五年,拿出作品就能进国展;也有的人,甚至绝大多数,学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到头来却成了个写字匠,连书法艺术的大门都没摸到。这与取法有很大的关系。

当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就是因为相对大乘经典来说,大唐的小乘佛法不是上乘的法。所以玄奘才不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一路西行,为的就是“取法乎上”。

那么书法中的“取法乎上”到底是什么呢?

一、取法乎上!“上”主要是晋唐时候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2000多年,唯一的高峰期就是魏晋时期,而唐只是高峰的延续,宋只是高峰的遗韵而已,元朝明朝复兴失败,清朝开始彻底无书法。所以时至今日,取法乎上只是空谈而已,最高也不过是取了魏晋的笔法,

因此从大的历史阶段看,取法乎上就是要学习晋唐的东西。

一是学习魏晋时期文人的一种风貌和内心情感世界。因为书法的表现都是由内心传播到笔下而形成。法内心,重于法笔下。

其次最需要费心力学习的是魏晋“结字”规律。这是魏晋书法中唯一可以体现在视觉上的规则。结字很难,需要把每个字多次,大量的书写,然后可以把某个笔画作特写处理,又或者是作突出处理,再做整体平衡协调的调整。

自元朝赵孟頫之后,几乎没有人可以实现字结体创新了。赵的书法在元朝以前的所有书家中,属于中等水平,但是结字,却在上等前列水平,可以与唐人比肩,甚至超越。

魏晋笔法也很重要,尤其是王羲之用笔的方法。这方面的文章很多。分析的很细致,无论空间感,留白,距离,取势,如何运笔转腕都分析的很到位。非常敬佩他们这种努力钻研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二、所谓之“上”,总体上也可理解为古人留下的优秀书法,书法的源头。

古人是我们真正的老师,古人的用笔及笔法方面都是极其丰富的,这些是当代的书家所不能提供的,只要能流传到今天的,都是有价值的艺术瑰宝,属于“上”的东西,

学习古人的东西是一般是不会犯错误的。说的绝对一点,就是古人的东西呢,没有不好的东西。每一笔每一字,每一件作品都是可以效法的。直接学古人:“能做徒弟就不当徒孙”!大体是正确的

古代之书,一类是王羲之之前的书法家作品,一类是王羲之及亲自传授的书法家。如王献之等,和王系直系传人。还有一类是王羲之之后,特别是晋充之后的书法作品。

根據古籍記載,王羲之系統直接傳人最後一位是晚唐韓方明。從王羲之到韓方明,這區間中學王羲之的人有很多,這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直接師徒相傳的那些書法家。韓方明是崔邈的學生,而崔邈得張旭親授

后期临摹王羲之字帖成家的。离王系较远的书法家。可广涉博取,不可固守一家。

取法古代书法作品,无论你喜欢哪家的风格,先循迹他的源头出处。搞清他从谁家“进货”,而不是买他批发来的东西。知道他的老师是谁,学的是哪一家?

如唐尚法,但也应知道“唐法”是从哪里来的。仅停留在唐法上,必然遭遇瓶颈!此时便不得不上溯到北朝碑刻墓志,甚或直追三国钟繇等,以补唐楷结字规整有余、灵动不足的缺点。

如攻行草,魏晋笔法、二王书风,更是绕不开的“必取之法”,没人可以独辟蹊径。虽说唐、宋、明、清均有大家,然大家亦曾宗法魏晋。

同理,大篆宗法商周铭文是为取法乎上;只学吴大澂,或者吴昌硕便都不算。

小篆必以“二李”为宗,其中李斯又高于李阳冰,因为阳冰之法脱胎于“斯”。然后在此基础上方可多方涉猎,取众家之所长。若是只盯着清篆用功,未通根本之法,则极易落入俗套。

而学隶者,又要宗秦汉。隶书滥觞于秦,但成熟和高峰在汉。虽然清朝也有如郑簠、金农、伊秉绶等隶书大家。然只学他们而不上溯秦汉,则非上乘之法,就不是取法乎上。

清初的傅山说过: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

又如,如果我们学习赵孟頫书法,应该去学习赵孟頫的书法源头,即魏晋书法,更准确的说,是王羲之。

然而学习王羲之书法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源头,即钟繇书法。

然后再溯源,我们还应该学习汉隶、章草。然后再溯源,学篆书。

当然这样的溯源不可过,不然我们一直数到甲骨文,就要从甲骨文开始学了

董其昌曾两次自述早年学书的经历,“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锺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表》《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

由上可以看出董其昌自身的学书轨迹,他初入书道,便知取法乎上,由颜真卿入手,从莫如忠转而追溯魏晋,并着重吸取锺王、颜真卿、怀素、米芾诸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就古代书家来说,严格地说“上“就是王羲之,

書法有「法」,法在那里?大法就在王羲之那里。

王羲之是公認的書聖,學書法應當聚焦王羲之,目標要非常明確。這是經過時間淘汰和歷史考驗後得出來的結論。

打个比喻,就書法這一門藝術而言,王羲之的地位等於孔子。可以说,后世书家没有谁能逃出过王羲之的手掌心。因此“二王”之法,必属上乘,这个没人敢说不对。

“晋唐之后无书”颇有道理,宋元明清时还能被称之为大书家的也屈指可数矣,

唐以來學書的人,無一不首推右軍,.....至於宋代以後的人,如元朝趙孟頫,他身體力行

王羲之沒有專談用筆的文章傳世,作品也只有鈎摹本和刻本,那怎樣去尋找王羲之的筆法呢

王羲之本人的作品,現在可見的王羲之臨摹墨跡本有近三十件,如草書《姨母帖》、《遠宦帖》、《寒切帖》、《初月帖》等等,以及我們熟悉的行書《蘭亭序》神龍本、《喪亂帖》等,都是下真跡一等的文物。

学习这些是经典名帖,“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书艺必日益精进。

学王羲之也要学王书的格调、气韵、修养。

个人修养自古以来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有句话说,你如何认知书法,书法就会给你怎样的结果。这种修养是书法成就的法度之一,绝对不能缺少,否则就是有貌无神。

學書法,如果一开始就选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甚至更近一些的,如學趙之謙、黃自元等,集中学习某一家,路徑远,易走偏。

四、今人的书法,包括今天的名家可以参考借鉴,但不可以临习

同时代的书家是可以学的。因为古人的东西是静态的,还得我们当代的书家来示范与解析笔法的千古奥秘,所以今人书家的作品、演示及示范、包括视频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古人也学习同时代的人,例如:王羲之学习同时代的卫夫人、王廙的书法,颜真卿学习同时代的张旭书法。把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但当代书法,谁优秀那就看个人的眼光和学识了。确实不好判断。

笔者认为今人的字可学不可临,可借鉴不可照搬。

因为现代人无论名气多大,头衔多了不起,终究未经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校验,很可能风靡一时便销声匿迹。

田为许多初学者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模糊。有必要说的具体一些。

今人书家的作品,大多数凭借着参加一些大型展览以及笔会等方式有了一些名气,然后就被书友们称之为书法家,但是殊不知他们的作品大多数还没有完全定形,更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所以你倘若舍弃古人的优秀碑帖不学,反而要偏偏临习他的作品,那么等你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你的书法作品可能就会变得庸俗不堪,欣赏起来也更是没有一点儿古人的味道,

而且今人书家的作品,也是临摹的古人书家的碑帖,就像我们当代书坛众所周知的楷书名家田英章老师,他们的楷书风格写得是相当的成熟了,但在格调方面还不及号称“唐楷之冠”的欧楷那么耐人寻味,

其哥田蕴章老师在“每日一字”书法讲座里也说:越学欧体越感觉离欧阳询越来越远,因为欧阳询的水平如山一样高不‘可攀,如海一样深不可测,纵使我苦练《九成宫》五十余年,也不及欧阳询的十分之一。

五、古人书也有高下之分,不能不察

王羲之系列的书家也总体水平可以学,但是要先学共性不那么鲜明的书家 ,以便于掌握基本的规律。如,陆柬之「晚擅出藍之譽,遂將咄逼義、獻」,虽沒有創立自己的面孔,但保留了王羲之的特點,是可以临摹的好材料。

有一些古代王姓书家虽然也姓王,他們和王羲之。相同的只有一點,就是都姓王。其笔法同王羲之差异很大。後代有些人取之臨摹,還不如直接臨習王羲之。

潘伯鷹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也谈到:“那些王家的名公所寫的字都是一种飞揚縱肆的、橫七豎八的筆勢和字形。這種樣子的字,在當時是普遍流行的字體,……是和王羲之的字體截然不同的。”

还有一些作品写的总体不错,但在韵味风格上有缺馅。如

“羊欣書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袁昂语)

王羲之之外的古代书法家,也属于“上”的范围,但不少也都是学王而成家

所以学书还是要从王羲之学起。不从学王羲之学起其,而从其他入手,如从從趙求王,是難以入門的。如趙臨《蘭亭修禊敘》,和虞、褚所臨的,大不一样,去王較遠,沈尹默說「趙有習氣」,并警告說:「萬一沾染上了,便終身擺脫不掉」。

选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甚至更近一些的,如學趙之謙、黃自元等,集中学习某一家,路徑远,易走偏。

知道了什么是“取法乎上”的“上“,如何实现“取法乎上”的目标呢。

1、取法呼上,要从简单学起

初学者,不能学习太优秀的书法,因为看不懂,更学不会。学不好,会挫伤积极性。

有人天天临习兰亭序,持续很多年,都没练出个所以然来。

因为兰亭序点画精致,用锋巧妙,结构与章法的变化更是独一无二,其书写节奏和内涵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那需要深厚的文化、书写功底,有人天天临习兰亭序,持续很多年,都没练出个所以然来。

新手一开始很难写出那样的线条质感,更不可能理解其中的节奏变化味道,就好像你对小学生教大学的高等数学,那不是浪费时间么?

所以还得从简单的学,从“下”开始,与“取法乎上“,并不矛盾

一旦入门,即可循序渐进,慢慢学习“上”品。

2、取法乎上,要防止专临一帖

临帖是极具个性的事,有的喜欧楷,有的学欧楷,但学一样东西,只能得到一部分,这是普遍规律。天天写欧楷,是无法实现欧楷的真正味道。

而是要兼学其他书法,比如欧阳询学习的魏碑、汉隶、小篆、王羲之书法等,欧阳询都是学过这些人的书法的。

集众家之长,便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若只窥一贴,如坐井观天,终无所得

3、取法乎上的同时,要敢于突破,写出自己的面目。

我们学习古代书法经典,一方面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从他们身上得到继承;另一方面,如果独守一家不去突破,也是没有出路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句话。书法既要“寻门而入,也要能“破门而出”。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原则。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书法史上吴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琚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这种亦步亦趋的创作方法正蹈古人所忌,唐代亚栖《论书》曾谓:“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三分,亦被号为书奴,不足称也。”

正因为吴琚在主体风格上始终未能跳出米字的窠白,致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独领风骚的大家,并受到历代评论家的冷落。

4,“取法乎上”一定要结合实际

这句话的本意没有错误,说的也基本是个较为正确的道理。但是如果具体到某个人身上,其结果就不一定完全正确。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下。” 如果我们只是空谈这句话,忽视了每个人的基础水平,这实际是一种空中楼阁,过于迷信而又照此实施,全然不顾学习者的基础和实际水平,其实这是一种好高骛远

我们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代法帖,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迈进,这才是正确的学书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