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因县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1月7日,撤销河源县,设立地级河源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广东河源市区常住人口 广东省河源市的历史发展变化?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广东河源市区常住人口 广东省河源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广东河源市区常住人口 广东省河源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由来】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因县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1月7日,撤销河源县,设立地级河源市。

【沿革】秦汉时,在岭南始置郡县,河源未独立设县,属南海郡所设的六县之一龙川所辖。东汉时,袭西汉建制,河源仍为龙川县境,属南海郡。

两晋及南朝刘宋时,河源仍属南海郡之龙川县。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新丰二县,俱属南海郡。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河源属梁化郡,南朝陈时,仍沿袭不变。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梁化郡为循州,治所在归善(今惠州东)。隋炀帝大业初即元年(605年),循州改为龙川郡,龙川县与休吉县先后并入河源县。

唐朝河源县属循州。武德五年(622年),改为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领归善、河源、博罗、兴宁、海丰、罗阳。省龙川入归善、石城入河源、齐昌入兴宁。贞观二年(628年),废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海丰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循州。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循州分置祯州、循州。这时河源属祯州。宋代,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元代,河源属惠州路。

明代,河源属惠州府连平州。由于明代三次析出河源地,致使河源县的明代范围不断缩小。一次是正德十三年(1518年),析河源地归和平县;一次是隆庆三年(1569年),析河源地置长乐县;一次是崇祯六年(1633年)析河源地归连平县。清朝,河源县属惠州府隶广东省惠潮加道。

民国二年(1913年)承清代的惠潮嘉道而设置潮循道,河源属广东潮循道。民国九年(1920年)道制废后,中级地方行政机构久不设置。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东统一,河源隶属东江行政委员会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源属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惠阳。

共和国成立后,河源县属东江专区;1953年属粵东行政区;1956年3月属惠阳专区;1959年3月惠阳专区撤销,属韶关专区管辖;1963年惠阳地区恢复,又划归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7日,河源县撤县设市,设立源城区、郊区。源城区即原来的河源县。1993年,撤销河源市郊,设立东源县。今河源市辖属一区五县,即源城区和东源、龙川、紫金、和平、连平五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