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冷小镇的百年古松(山巅护宝不负国)(1)

最冷小镇的百年古松(山巅护宝不负国)(2)

最冷小镇的百年古松(山巅护宝不负国)(3)

像守护亲人一样守护“国宝”迎客松

黄山之巅,奇松之首迎客松破石而生,凌风傲雪,敞开怀抱、长伸臂膀,向世界发出诗意的邀请。

作为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每日看松守松是胡晓春最幸福的事之一。

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巡检,每隔2小时巡护巡查迎客松一次,仔细测量枝叶长度、枝干倾斜度,察看树皮健康程度、土壤干湿情况及支撑杆的支撑情况,雷雨天气则更加精细。除了日常维护,还要防止猴子、松鼠等动物啃咬树皮。每检查一次,都要将数据记录在案......每天的工作几乎是重复且枯燥的,但在胡晓春眼里,一丝一毫都大意不得。“这可是‘国宝’,一点都不能懈怠。”他语气坚定。

自工作以来,胡晓春每天利用课余时间阅读1-2小时专业知识书籍,特别注重林学、病虫害学等相关知识阅读和积累;每天撰写迎客松日记一篇,每篇日记字数不少于300字,目前已写下70多本、超过100万字的《迎客松日记》......12年3800多个日夜的坚守,迎客松的一枝一叶早已刻在胡晓春的脑海里。他掌握了迎客松日常守护管理体系相关知识,成了景区古树名木保护“土专家”。

在黄山风景区遭受200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冰雪灾害、2012年超强台风“海葵”、2018年初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天气等多次极端恶劣天气侵害时,胡晓春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有效守护了迎客松安全。

长期坚守在黄山之巅,胡晓春很多时候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妻儿。2021年,胡晓春的父亲身患肺癌,妻子又一次挑起大梁,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担,让胡晓春全身心投入迎客松保护工作。

“这些年来,大家都说我是守松人,但其实我也在被迎客松守护着。”在胡晓春心里,迎客松不仅仅是一棵古树,他更像一位亲切的长者,无声地守护着一方水土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每当看着他,都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的包容力。

“我将以的回信为新起点,牢记的嘱托,立足岗位不负使命,守护好迎客松,让迎客松延年益寿,广迎四海宾朋。”胡晓春目光坚定地说。

41年19任守松人接力守护迎客松

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从1981年起,黄山风景区就根据迎客松的生长状况,制定了科学而完善的监测和保护体系,并安排专人对它实施“特级护理”,为迎客松设置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岗位:守松人。

多年来,一任接一任的守松人,用自己的日夜坚守、默默付出以及传帮带精神,保障着千年迎客松老当益壮、英姿勃发。

第一任专职守护人是洪维凯。“那时条件简陋,夜里睡的是木板房,透风漏雨。但一年多的迎客松‘警卫员’,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多年后,看到久违的老朋友,洪维凯很激动,拥抱并亲吻了迎客松,感慨万千又兴奋不已。

第八任守护人方达仁离开黄山风景区后,长期定居歙县乡间。“我年轻时,在黄山西海、北海、天都峰等地都工作过,守护着黄山松,守护满目绿色。”方达仁回忆道,当时工作条件艰苦,睡觉的地方只有4平方米,且透风,到冬天特别的冷,现在的守松人工作条件相对好多了,保护方法也更科学了。

“青春诚可贵,迎客松世稀;一时偶相守,终生心系恋。”“愿迎客松健康成长!”“守护迎客松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我爱故乡黄山,更爱迎客松,因为我是迎客松守护人,以后走到天涯海角,迎客松都在我心中。”......多年后的一次相聚,14位守松人各自写下心声,把他们热爱黄山、热爱迎客松的感情化作一句句真诚朴实的话语,留给黄山。

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四护”管理机制

目前,黄山风景区建立了一整套古树名木保护制度体系,构建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四护”管理机制。

严格保护。定期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及认定,对古树名木及具有突出价值的树木实行应保尽保、严格保护。规范管护。建立重点古树名木专人守护、定期监测、建档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范”和“复壮技术规范”两个安徽省地方标准。对全山古树名木逐一建档、一树一册,实行责任制、规范化管护。每年安排专项管护资金,保障经费投入。科学养护。建立景区古树名木“专家咨询”制度,每年对重点古树名木开展体检和会诊;同时,强化科研创新,自主研发的迎客松新型弹性支撑杆及支撑头获得三项国家专利,既加大了支撑强度,又提升了支撑的科学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应急监护,建立了“一树一对策、一树一批人”、恶劣天气专报等应急抗灾防护制度,构建迎客松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护体系,确保极端恶劣天气下得到有效保护。

迎客松,是黄山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黄山开拓创新的见证。从建立“守松人制度”守护千年迎客松,到“四护”管理机制构建起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只此青绿山水间,处处涌动着创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澎湃生机。

本版撰稿:汪 悦

本版图片:由樊成柱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