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忻州##兴国寺#
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开国君主赵匡胤打破中国传统作风、以务实的态度从事各项政经改革。神宗时王安石提倡新法,企图以现代金融管制方式管理国事、其目的无非都是借由经济力量支援国防军备,以应付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近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如是说。
宋代文化界朱熹统一了中国的思想意识,建成了完整的儒教体系,形成了新儒学。著名历史学家、佛学家任继愈先生研究认为:“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也发生了新变化。宋代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成熟阶段”。
曾礼军在其《<太平广记>研究以宗教文化为视角》称:“宋初由于佛道两教发生了向内、向“心”的转型,儒、释、道三教取得了“心性”论的契合点和会通点,开始走上了实质性的融合道路,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新格局开始了实质性的发展的苗头。”宋世朝廷御制编修道教3957卷《道藏》,刻印佛教5048卷《大藏经》,佛道并行,颇费苦心。北宋赞宁《宋高僧传》、延一《广清凉传》、张商英《续清凉传》,推动了五台山文殊信仰快速流传于民间。
宋太祖刻印《大藏经》
宋朝是继五代十国之后赵氏建立的中原王朝,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建国,史称北宋。五代之战乱,宋太祖志在振兴文教,其于佛教亦然。建隆元年(960)六月,诏命诸路寺院,经后周世宗时所废而未毁者不毁,既毁之寺,所遗留之佛像,亦命保存。《释氏稽古略》称“开宝元年(968),敕成都府造金银字之《藏经》各一藏。”《佛祖统记》称开宝五年,诏京城名德玄超等,入大内,诵《金字大藏经》,帝亲临并赐紫方袍云。当时来华之印度僧人,有曼殊室利(中天竺人,与沙门建盛同来)可智、法见、真理、苏葛陀、弥罗(西天竺人)等,所建之寺颇多。
宋太祖赵匡胤不仅亲自抄写《金刚经》常常诵读,并于开宝四年(971),令内侍官高品张从信前来成都主持刻经大业,历时12年,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刻成13万张板片。因始刻于开宝时,后世遂称《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亦称为《开宝藏》。它是我国第一部官刻本的佛教大藏经,也是中国第一部木版雕刻的大藏经,更是宋代闽浙私刻和辽刻、金刻以及高丽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据的祖本。宋代耗巨资刻经开历代编篡大藏经之先河。
宋代木板雕刻大藏经
宋太宗礼遇五台山
太平兴国四年(979),北汉被宋太宗平定,山西五台山正式纳入宋朝版图后,宋太宗开始着手休养生息,发展五台山佛教。他认为:“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行一好事,天下获利,即释所谓利他者也,庶人无位,纵或修行自苦,不过独善一身”。这段话透露出宋太宗以佛教能平稳国势的想法。遂效法唐朝,积极为五台山佛教恢复给予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支持。
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太宗诏令:“五台深林大谷,禅侣幽栖,尽蠲税赋。”直接免除了五台山的赋税,减轻了五台山寺院的经济压力,亦加快了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发展。
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赵光义诏修五台十寺,派遣朝廷命官前往山西五台山处理恢复寺院建设事宜,其中有繁峙岩头乡秘密寺。据《广清凉传》中记载:“初遣中使诣五台山,焚香虔祝,特加修建。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十五日,敕使臣蔡廷玉,内臣杨守遵等,诣五台山菩萨院。与僧正净业,同计度修造事。及同部辖工匠等,并敕河东河北两路转运,给五台山菩萨院修造费用”。僧正净业法师是代州五台县人。
太平兴国七年(982)至端拱元年(988)年,宋太宗命赞宁大师修订了《宋高僧传》,此书较完备地记录了宋朝佛教高僧的高德行迹,与宋《广清凉传》及《续清凉传》,一同为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流传及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平兴国八年(983),宋太宗派遣内官安重海将其御笔书写经藏安放在五台山菩萨顶真容院。十二月,宋太宗接见了日本高僧奝然,并且准许其朝拜五台山。
淳化年间(990~994),宋太宗命五台山僧每至承天节,都被特许可以剃度五十人。此后,五台山僧尼人数大为增加,到了天禧五年(1021),光是五台山僧尼人数就已远远超过其所属河东之地三分之二。可见,宋太宗虽信道教,但对五台山文殊道场重点支持、礼遇优渥。宋代五台山繁峙境内可考寺院有41所,其中古寺32所,新建9所,下汇村兴国寺下院便是其中之一。
问题是,宋代杨家将杨五郎出家山西五台山太平兴国寺,和宋太宗赵光义优渥五台山有什么渊源呢?
山西五台山兴国寺
杨五郎出家兴国寺
众所周知,太平兴国寺是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的地方。太平兴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用年号作为寺名在五台山寺庙中还是创举,这足以说明宋太宗对寺院主持、五台山高僧睿见法师的信赖,也反映了宋太宗面对雁门关外辽军逼迫,想通过佛教护佑赵宋王朝天下太平、干戈永息、百姓安居乐业的急迫心情。
先说宋太宗崇礼文殊、与五台山的一段因缘。
据宋《广清凉山志》记载:宋太宗皇帝亲征太原,后至五台山。五台山僧净业法师不愿为北汉刘主所用,终觉遇到真主,喜出望外,带领僧徒投奔真主,并献五台山圣境图及五龙王图,其意为五台山僧徒愿意为新朝宋廷所用,宋太宗得到五台山僧众的拥戴。
净业法师,俗姓孟,幼而刚毅,神俊不群。北汉刘主深所崇仰,乃赐紫衣,加号广慧大师。“至天会十一年,众请充山门都监,寻属宋太宗皇帝戎辂亲征,克平晋邑,师喜遇真主,乃率领僧徒,诣行宫修觐,陈其诚款,遂进山门圣境图,并五龙王图”。
宋太宗非常高兴,展开五台山图和五龙王图正要观看,却大雨滂沱不期而至,宋太宗不明缘由,忙问法师是何征兆?“帝遽令展之御座前。忽大雷震,天无片云,驶雨滂注。帝大骇曰:“是何祥也?”净业法师对机说法,帝心大悦,乃赐官服,敕号崇教大师,敕命净业为五台山僧正。“师对曰:“五台龙王来朝陛下,今二龙相见,当喜故也,雷雨若是。”帝大悦, 即命收图。谓师曰:“侯朕师旅还京之日,别陈供养,乃赐命服,改号崇教大师, 仍擢为台山僧正”。统管五台山僧尼。
何为僧正?《释氏要览》称:“盖以比丘无法,若马无辔勒,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择有德望者,以法而绳之,令归乎正,故云僧正”。
相传,宋太宗在五台山瞻礼文殊菩萨圣迹期间,耳闻睿见法师德性高超,声名远播,遂将其召于行宫、相见甚欢,令法师在结庐处建寺,敕赐匾一块,上书“太平兴国”四个大字,故本寺于公元982年修建落成后,称为太平兴国寺。
宋太宗巡礼五台山由杨家将父子保驾。杨五郎因此机缘在太平兴国寺结识了睿见法师,佩服其学识渊博,佛法精深,心向往之。睿见法师也喜欢杨五郎虽出身将门,却心地清净,两人很投缘,往来密切。宋辽开战,临行出征前法师送了杨五郎一个包裹,嘱咐他遇到紧急情况时打开。
据《宋史·杨业传)》记载,北宋雍熙三年(986),杨业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在陈家谷口力战,中箭被俘,绝食而亡。终年约50岁。其子延玉亦壮烈牺牲。
杨五郎突破重围,撤退到五台山一片树林里,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想起睿见法师送给他的那个包裹,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顶和尚帽、一串佛珠和一件袈裟。杨五郎明白师父用意,当机立断,头戴和尚帽,身穿袈裟,手持念珠,从树林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辽兵见他是个和尚也没有理睬他,这样杨五郎才免于被俘。
繁峙宋时一半是边关狼烟烽火,一半是佛门清凉圣地。杨五郎将父亲葬于五台山龙泉寺(九龙岗)西侧,将杨七郎葬于杨家将故里繁峙县城西马峪里村南杨家墓地。然后至诚皈依佛门,祟礼文殊,到五台山太平兴国寺出家,接任师父任太平兴国寺第二代住山住持。“变化无方利有情,知是西天七佛祖”。
繁峙下汇村兴国寺
下汇村的兴国寺
北宋时期,五台山太平兴国寺的下院有两处,一处在繁峙南峪口村宝兴军(今已废弃)。另一处便是在繁峙砂河镇下汇村。
繁峙下汇村古称杨五郎庄。五郎庄为杨家将杨五郎的和尚庄,即今兴国寺,是五台山太平兴国寺五郎庙的下院,村子因寺得名。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因滹沱河上游多条河流在此汇聚,后人取名下汇村。
据《繁峙下汇村志》记载:下汇村有“厚德街”、“泰佑街”、“兴国街”,三条街各取其中之字,组成“德佑国",即“德昭国昌”,德佑国家繁荣昌盛之意。六条路为“东周路”、“西义路”、“汇成路”、“开兴路”、“南场路”、“文华路”,三街六路是三六九、家家有,家家富足的意思。
宋朝立国,宽待商人,鼓励商业,宋太宗诏令:“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出自《文献通考)。官吏如果“留滞(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出自《宋会要辑稿·食货》)。由于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农人弃农经商或半农半商是常有的事。
宋人李嵩《货郎图》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集,宋人李嵩作《市担婴戏》描绘的货郎,是古代走街串乡卖杂货的小贩,他们常年挑着货担或推着独轮车,走村串巷,手摇拨浪小鼓,并且以悠扬宛转的吟唱,介绍商品样式和用法,卖力推销,借以吸引妇女、孩童为主的顾客上门。货郎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呤哦俱不同。
货郎担上层层叠叠,摆放了品相繁多的商品,宛如缩小版的超市,除了日用百物、玩具、胭脂水粉及农具外,还有糖果、菜蔬等食物,满载着老少的盼望,是流动的幸福滋味。货郎动人嘹亮的吟唱曲调,则是下汇农人平淡生活中的小确幸。到了兴国寺庙会,还会有傀儡表演、杂耍手伎表演、小儿相扑、杂剧、掉刀等,人烟稠密繁华,花阵酒池,香山药海,热闹非凡。
繁峙下汇村兴国寺古朴雄伟,规模较大,占地4000余平方米。全寺为三官六院,正殿供奉如来佛。左供文昌帝君,殿内墙壁有历代文人墨客用楷书叙述孔圣人周游列国之事。右供关圣帝君。东殿为奶奶殿殿内有壁画。西殿为地藏王菩萨,西下殿为龙王殿,其圣像全部为木雕,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壁绘祈雨图。院南端山门处有明建过街戏台、杈架门楼,造形尚佳,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兴国寺“雷音殿”拆毁时,发现梁记上写有“熙宁二年(1069)重建”,确证了下汇村兴国寺的建造年代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距今有一千年历史。2000年经下汇村民魏拔俊、魏有明等历经十年筹资重建,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由于下汇村兴国寺现存文本资料的缺失,我们仅能知道的就是村民对文殊坐骑青毛狮子的千年礼拜。
下汇村兴国寺北宋三腿石狮全国独一无二
文殊及狮子造像礼拜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文殊与普贤同时被喻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以其解说佛法、导引信徒的大智慧,于《华严经》流布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唐宋时期,随着《华严经》的不断流传,与此经中文殊、普贤的鲜明形象亦体现于所在时期的寺院造像和民俗活动中。
宋朝一年四季均有节日,最热闹的大概为元宵节。宋代孟元老在他的《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大街上早早就缚好了灯山、棚楼,“山楼上下, 灯烛数十万盏”。灯山彩楼,金碧相映,锦绣相交。“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元宵节要用五彩结成文殊和狮子形象,手指还能出水五道,其手左右摇动。反映了继唐代形成五台山文殊信仰中心之后,宋代文殊信仰继续在全国范围深入民间庶民生活、民俗文化活动当中。除此之外,下汇村元宵节还有舞龙灯、威风锣鼓、二鬼跌跤、四妮缠和尚、花车、挠阁、高跷、跑船、起龙取水、请送关老爷等传统节目。
民间社会是信仰传承的主体,信仰对社会的影响如何,主要能从民间僧俗崇信行为以及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窥知一二。
据繁峙下汇村魏震中说,宋时下汇村兴国寺门前摆放雄雌双狮一对,杨五郎和尚来下院巡视时,他的坐骑就系在狮子石腿上。石狮高152厘米,挺胸、昂首、张口,造形英俊。项圈上原刻有“五台山太平兴国寺杨五郎和尚庄”等字样(据明万历《繁峙县志》载)。1947 年“土改”时,村民为了消灭寺院庄田的证据,把项圈上的字迹毁掉。由此可证,杨五郎出家五台山是真实的。
宋时下汇村一带地广人稀,常有一些野兽来祸害乡民。一个夏日夜晚,村人发觉村西北头一块洼地里有两头野兽在游荡,人们以为是在偷吃田间庄稼,忙去追打。结果一头朝滹沱河南岸方向奔跑,另一头跑进村里不见了。第二天天明,人们发现本村兴国寺门前少了一只石狮,另一只石狮腿部还有血痕。随后,人们又发现,跑向滹沱河方向的狮子坐落到了山会村南十字路口(已毁)。村西北那块低洼之地,有一石形状奇怪,好似一条狮腿。再后来,有人在此建村时,因此典故,便取名狮洼村(今代堡村附属自然村)。
1939年滹沱河河水泛滥,繁峙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五月二十九日,两岸有好多村庄被水淹没,大水也进了下汇村,一直升至兴国寺门前石狮腿下,大水眼开就要浸入寺院。突然,洪水不仅停止上涨,反而慢慢地下降了,下汇村民安然无恙。因此,人们一致认为,是兴国寺石狮用神力阻退洪水,将其视为村庄的守护神,世代敬仰。每年六月的兴国寺庙会,人们都对石狮烧香敬拜。文革期间,有人硬说石狮是迷信之物,要进行毁坏,村民冒险相救,将其偷偷埋入地下,才使仅存的这只宋代石狮古文物保存至今。
解放前,108国道未修通前,由西向东之路,必经繁峙下汇村兴国寺门前。传说抗战期间,日本鬼子沿道向西进犯县城,当部队走到寺院门前,战马看到凶狠可怕的石狮,狂跳不止,无论如何不肯前行。日寇领头长官一看情形不对,沉思片刻,想到狮子是文殊菩萨座骑,不敢轻易冒犯,便大声吼叫:“哟西!石狮厉害!”手挥洋刀命令绕路而行。兴国寺三腿石狮又一次以神力护佑了下汇村的父老乡亲。
全国独一无二的繁峙下汇村三腿狮传说故事,至今仍是繁峙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民间文殊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北宋延一《广清凉传》序云:“佛告诸比丘,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清净之身,相好庄严。一切天人,莫能思议。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光映彻,令无量众生,发欢喜心。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光网庄严,灭除众生无量苦恼”。延一(999—1072),号妙济大师,嘉祐四年(1060)著《广清凉传》。日本国僧人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二十八日至五台山,曾拜谒延一,当时延一已经七十四岁了(见《参天台五台山记》)。
综上,宋代五台山仍是世界文殊信仰中心,中外僧俗、皇帝宰相、达官贵人,商贾富户、庶民百姓,对文殊师利为无量诸佛母,为无量诸菩萨师,于十方界教化成就一切众生,深信不疑。这是文殊信仰的核心所在。
山西繁峙下汇村兴国寺雷音殿
宰相张商英崇礼文殊
北宋佛教历经五代半个世纪的战乱,重新得到发展,虽然官员中不少人主张排佛,但基本实行的是三教并举的国策,此后历朝皇帝都对五台山文殊菩萨礼敬有加,派遣官员前往五台山建寺造像、设斋供养,尤其以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为最盛。笔者仅以宰相张商英巡礼五台山为例加以说明。
张商英生活在公元1034至1121年间,北宋后期宰相,书法家。宋神宗时,受到宰相王安石的推举,入朝做官。宋徽宗大观年间,担任尚书右仆射,即宰相。他历经宦海沉浮,读《维摩诘经》,深有感悟,归信佛门,号无尽居士。
关于宋代宰相的职责,苏辙说:“臣闻宰相之任,所以镇抚中外,安靖朝廷,使百官皆得任职,赏罚各当其实,人主垂拱无为,以享承平之福,此真宰相职也”(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宰相张商英自诩为菩萨眷属,曾四次至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目睹文殊祥瑞之相及菩萨化身之景。著述《续清凉传》来弘扬文殊法门。他在其《续清凉传》中写到:宋哲宗元祐年(1087)丁卯二月,“梦游五台山金刚窟,平生耳目所不接,想虑所不到”。由于他在梦中游历了五台山,因此产生了前往五台山拜谒的想法。“十一月,即诣金刚窟,验所见者,皆与梦合”。这两处引文叙述了张商英与五台山文殊菩萨的不解之缘。
张商英次年又朝礼山西五台山,并游礼繁峙秘魔岩、东台那罗延窟、西台八功德泉和狮子蹄印遗迹、北台半山腰生陷狱、龙池及中台。渐次观得金桥、金色相轮,山前霞光等祥瑞之景,而后至真容院,观得智慧圣灯,金毛飞狮子,五色祥云围绕。最后得见“琉璃世界,现万菩萨队仗,宝楼宝殿,宝山宝林,宝幢宝盖,宝台宝座,天王罗汉,狮子香象……文殊师利菩萨骑狮子,复有七八尊者,升降游戏,左右俯仰。”张商英在繁峙秘魔岩观得智慧灯和文殊眷属。
张商英从繁峙秘密寺到泽萌泉净名寺游礼,净名是维摩诘居士的字,张商英因读《维摩诘经》而皈依佛门,故有此行。他作诗《净名寺》云:“月满汾川宝铎寒,谁来此地葬金棺。育王得道行空际,尊者飞光出指端。天上凝云常覆定,人间劫火漫烧残。三千世界无留迹,聊向阎浮示涅槃”。《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经中主人公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大菩萨。《维摩经》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唐诗人王维很受此经影响,故取字摩诘。宋代宰相张商英也因此经颇多证悟。
据《清凉山志》记载:净名寺,唐建。具九龙戏龟之势,寺在龟背上。北宋兴国年间敕建,金大定年间重修。元代天历二年推官郭珙重新修葺。笔者认为,张商英多次携众多家眷、友人游礼繁峙境内的净名寺、清凉寺、秘密寺、东台那罗延窟、西台八功德泉、北台龙池等,以他的上级朝廷命官身份,繁峙知县应有作陪,在繁峙县城及南峪口宝兴军官方客栈安排接待住宿,以尽地主之谊。
宋代延一《广清凉传》、张商英《续清凉传》两部五台山专著,皆详实记录了十多位两宋高级官员前往五台山巡礼拜谒事例。这些拜谒活动直接促进了五台山繁峙僧人团体的不断壮大,地方建寺修庙的热情高涨,推动了五台山文殊信仰快速普及于繁峙民间。
繁峙天岩村出土北宋石棺
民间富豪厚氏崇信文殊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王朝。据葛剑雄、冻国栋等编著的《中国人口史》记载,汉代的人口峰值为6500万人,唐代的人口最高峰为天宝十三年( 754),人口数量达到6500万至7000万。而到了北宋大观年间,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1.4亿左右。
问题是,以宋代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亩产量,能够养活过亿人口吗?答案是肯定的,原来宋代出现了一场“绿色革命”。宋史学家王曾瑜先生认为:“宋代大范围地实行复种制和提高亩产量,并取得突出成就,称之为古代绿色革命,应不为过”。“水磨”一词在《宋史》中出现了58次,表明宋朝大量使用水轮技术,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米、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曲河轩记》中描写繁峙滹沱河流域“跨水缔室,为碾为磨,迅湍急之,机轮自转”,虽然成书于元代,但北宋时期,繁峙水资源丰富,水磨业发达是无疑的。
1970年前后,距繁峙下汇村东南12公里天岩村生产大队出土两个同样大小的宋代石棺,其中一个被村民置于水渠旁盛水喂羊,后来不知去向。另一个石棺于1997年被县博物馆收藏。石棺刻文为:“代州繁畤天延村第一等厚宗妻李氏山坐主,家人厚吉葬”。北宋元丰二年(1079)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经幢刻文有“维大宋国代州界繁畤县咸宁乡天延村弟(第)一等税户厚延吉妻王氏。姪男文政妻王氏。姪男文福妻耿氏、新妇王氏。儿男再昌新妇陈氏。弟福德、善福。姪德澄,新妇白氏”。由此可证,经幢与石棺同为繁峙天延村厚氏家族所有。
石棺侧面飞龙
那么,宋代石棺、经幢雕工精湛,价值不菲,它的主人厚氏家族有多富有?
根据该经幢刻文知道,厚氏是繁峙县咸宁乡天延村第一等纳税大户,他家有土地三千余亩,牛四十头,马三匹,羊三百余只,驴七头,骆驼三头,车四辆。这大概在全县范围内也是一流富户。我们知道了厚氏的家业,对于金代重修岩山寺时,一户人家布施数百石粮食,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地学者李宏如先生在《繁峙碑文集》中说:天岩村位于滹沱河南岸、五台山脚下,土地较多, 梯田平坦、整齐,地块长达700米,这种地块,很可能是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完成的。
繁峙天岩村宋代厚氏石棺和经幢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繁峙县宋代民间文殊信仰和繁峙乡村经济状况的珍贵实物资料。随着调查发现,繁峙县内现在还有五个金元时期为死者刻的经幢,后来也被移置于岩山寺内。可见在宋、金、元时期繁峙富裕且信佛之家为死者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已成为风气,文殊信仰已然深入繁峙人之骨髓,不能脱离。
佛教认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殊菩萨所重视,命前来朝礼的北印度罽宾国人佛陀波利返回本国、取回梵本,翻译后广传汉地。若有人闻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皆悉消灭。这一故事,详细记载在《宋高僧传》中“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
日本国僧人圆仁,于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亦记录了当时为民间广泛流传的佛陀波利与文殊菩萨之事:“行一里许,到金刚窟,窟在谷边。西国僧佛陀波利空手来到山门,文殊现老者身,不许入山,更教往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僧却到西天,取经来到此山。文殊指引,同入此窟。波利才入,窟门自合。于今不开”。圆仁法师于838年以请益僧身份随遣唐使到中国,在唐生活十年有余。
石棺埋在地下,经幢立在地上。经幢祈愿文为:“为亡过父母及伯叔兄嫂六姻眷属,承蒙圣恩,上报四恩,下资三有、及法界冤亲,一切有情、同生净土。更乞合家大小无灾,年年而养种称意,岁岁而买卖和合,一切时中并皆如意”。目的是为亡者灭罪,为生者祈福。
一般经幢刻有尊胜陀罗尼咒或全部经文,并刻幢序,指明竖幢的用意、缘起、及幢主、同建人,撰写书题人名。繁峙民间倾其所有为亡者雕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亦是信奉文殊菩萨的途径之一,成为宋金时期繁峙民俗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北宋石棺正面和岩山寺南殿极为相似
结 语
尽管宋朝的疆城不如汉、唐,国力也不及北方的辽、金及西北的西夏,但它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同时,它还是当时的世界大国,在经济等方面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产生深远影响。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金代王逵绘制的繁峙岩山寺南殿壁画,三者互为映衬,描绘出了宋金时期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是一首文采与悲怆的交响曲。
本文从北宋时期山西繁峙县下汇村兴国寺,与五台山太平兴国寺上下院关系的具体历史文物、文献文本、传说故事出发,探索此时期五台山文殊信仰对宋代朝廷和民间两大阶层的巨大影响。同时以研究宋代繁峙第一等纳税大户厚氏为创新,表明户口的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增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为宋时期文殊信仰在五台山繁峙的兴盛流传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笔者以为,文殊信仰的基石在民间,宋时五台山繁峙地方社会彩扎文殊狮子造像、礼拜文殊座骑青毛石狮、倾其所有为亡者雕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抄写、诵持文殊法,都是信奉文殊菩萨的途径之一,成为宋金时期山西繁峙民俗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本文责编:贺先森
本文作者:清凉逸人,山西繁峙清凉书院院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育基金会会长。
壬寅年八月初一焚香沐手敬作于繁峙清凉书院“观我堂”。
清凉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书院由此而得名,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分为前十年,主要是个人在实验小学南关小学、县职工幼儿园等四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二百余期。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宇丛峙、智慧圆融”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