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作为诗的国度,三教九流都会作诗,也出了不少善于作诗的僧人。

僧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诗歌也都带有独特的风味,往往会透露出一种禅的意味。平日里长伴青灯古佛,对着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他们的内心波澜与我们这些俗人当然是不一样的。

唐代还有一位特殊的诗僧,用诗来描写山水就是他的祖先谢灵运最先开创的。而他本人,虽然没有继承家族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这一份山水之心,却是被完完整整的继承下来。

唐朝高僧的禅理诗(唐代诗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诗)(1)

这位诗僧的名字叫皎然,本姓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的十世孙。以他后来所表现出来的才华和天赋,可以想见他会是家族基于希望并且着重培养的出色后代之一,甚至还会在他身上寄托着家族复兴,光耀门楣的思想。

在这样沉重的社会压力下,皎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出家,去追寻属于他自己而不是属于家族的人生道路,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也正是因了当时的这份勇气和对山水、禅宗的热爱,皎然在出家以后选择了大乘佛教,一朝顿悟,天心月圆。

唐朝高僧的禅理诗(唐代诗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诗)(2)

身为僧人,皎然所交游的也都是世外之人。喜欢书法,与颜真卿互有诗歌唱和;钻研茶艺,与陆羽颇有往来;领悟佛理,与另一位诗僧灵澈也是很好的朋友。皎然生在那个时代真是幸运,大部分艺术类型的宗师都活跃在那个时代,皎然可以轻易的与自己喜欢领域中的大师级人物取得联系并且互相讨论。现在的人,即使再喜欢书法、喜欢茶艺,也注定无法与王羲之、颜真卿、陆羽等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

今天带来的这一首诗就是皎然写给灵澈上人的一首诗,是皎然在山中隐居的所见和感悟。

唐朝高僧的禅理诗(唐代诗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诗)(3)

山居示灵澈上人

唐代:皎然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诗的脉络很清晰,前两句起承,写山中所见所为。后两句转合,叙述了自己在禅宗修行上的感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还是一句一句来看。

第一句写自己外出赏茶。山中刚变得暖和一点,阳光洒在山径上,即“路晴明”,在这样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皎然踏着初春刚刚萌生的小草嫩芽,在山中快乐的穿行着,去发芽的茶树前观赏把玩。一句话就把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写了出来。

唐朝高僧的禅理诗(唐代诗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诗)(4)

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加入了诗人自己的动作。一时兴起,削一条新柳,全当是札记寄出,偶尔有了闲趣,照着山外天空中的云影裁剪自己的衣服。这一句在写景之外还多了一层隐逸之美,隐逸生活最美的地方在于与自然合一,诗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心性脾气等方面也在慢慢地被打磨,最终成为一块圆润无暇的玉石,与自然融为一体。这里诗人对柳枝、云影的描绘,正是在着意的让自己更加贴近于自然。

三四句涉及到了佛家观点,将诗的高度上升到了哲学层面。闲下来以后才觉得不要名望是正确的,心思了悟,才知道苦行是没有必要的。

一直沉浸在功名利禄中的人是没有机会闲下来的,所以他们一生也感受不到皎然所说的境界,俗名俗利除了扰人清修,实在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而一个人想要达到心灵上的了悟和升华,单单靠着苦行也没有意义,终究还是要从自己的内心之中探求,不必太过在意外界的种种因素。

唐朝高僧的禅理诗(唐代诗僧皎然很著名的一首诗)(5)

第三句是对两种人的驳斥,最后一句里,皎然说到了自己如今的境界。

自然界中的万物内中都是虚无的,没有谁可以像我一样,松树风声,小草嫩色,都是了无机心的。

关于这句诗的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我本人对于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觉也颇为朦胧,无法很好的表达出来,想要这一句话中读出一位禅宗大师的思想境界还是太难了。毕竟是写给灵澈的诗,同为僧人的灵澈应该能读懂其中的深意,而我辈凡人,只好“徒此揖清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