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源自微信平台题为《【转】央视及各大卫视曝光17种巨毒食品名单》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某微信公众号 “曝光”了17种“剧毒食品”,文中笔者“义正言辞”的呼吁“共17种‘问题食品’曝光!要睁大眼、闭紧嘴巴哦!太可怕了!”。

文章所涉及的“有毒食品”都是公众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如“可口可乐承认果粒橙含美国禁用农药多菌灵,其对脑部影响最大,可引致局部麻痹”“不能吃了!南京电视台做了一个关于它的节目。所有兰州拉面馆都在使用拉面剂,拉面剂主要成份是蓬灰,这种化学物质含有大量致癌物质砷”等,该文章迅速引起公众广泛关注,阅读量高达230余万次。

食品安全问题是百姓民生的大问题,“拉面”“果粒橙”都是日常饮食以及朋友聚会餐桌常备饮品,该文章的流传着实让公众捏把冷汗。

12

谣言一:果粒橙含“多菌灵”

果冻橙真的能喝吗(照谣镜果粒橙和拉面)(1)

经查,“果粒橙含农药多菌灵”实为2012年的“巴西橙使用农药多菌灵”事件。当时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发现巴西果农使用“多菌灵”,该农药未在美国注册。于是,可口可乐美国总部第一时间主动报告给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经FDA和美国环境保护局的评估确认,使用产自巴西橙汁的美国饮料是安全的。与此同时,可口可乐中国公司也将所使用的巴西橙汁原料送检。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结果为多菌灵“未检出”。事件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相关谣言却屡禁不止。

果冻橙真的能喝吗(照谣镜果粒橙和拉面)(2)

早在2013年,“《焦点访谈》报道果粒橙含致癌农药多菌灵”的谣言在网上疯传。谣言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已经播出,可口可乐承认旗下‘果粒橙’含有美国禁用农药多菌灵,多菌灵可致脑麻痹、肝脏肿瘤等癌症。”2013年1月8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官方微博等发文对该谣言进行澄清。同日,《成都商报》记者致电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进行查证,其工作人员称近期并未报道过“果粒橙含农药”,具体节目内容信息可以查询央视网。随即,记者搜索央视网,从2009年2月14日到2013年1月5日,900期《焦点访谈》均没有关于“果粒橙含农药”的报道。而国家在2012年12月7日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中,也明确载明了多菌灵在谷物、蔬菜、水果等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证实“果粒橙含农药”是谣言。

12

谣言二:拉面用蓬灰致癌

果冻橙真的能喝吗(照谣镜果粒橙和拉面)(3)

2012年4月26日,央视财经评论员“牛刀”转发一家实名认证机构“迪尔马奇”的腾讯微博:“现在兰州拉面都用这种制剂来使得面粉更有弹性。如果将蓬灰放入纸杯会出现氧化,而把拉面剂溶液倒在光滑地板上会出现更恐怖的腐蚀现象”。针对此谣言,《重庆商报》记者采访新桥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王雷,他表示铅和砷有一定的毒性,但只有摄入过量才会有中毒症状,像蓬灰里面只含有微量砷,加之身体自然的新陈代谢,不会对健康造成过多的伤害。4月27日,中国网发表辟谣文章《旧闻被疯传 兰州拉面“躺着中枪”》称,兰州拉面的视频是“南京零距离”多年前的节目,拉面剂是经过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在规定剂量内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果冻橙真的能喝吗(照谣镜果粒橙和拉面)(4)

2013年,相关谣言再次传播。3月24日,中国新闻网发文《网传兰州牛肉面加蓬灰致癌 检验报告称可放心食用》,为兰州拉面“站台”,文章称兰州市官方将蓬灰水、散装蓬灰、兰州拉面剂等食品添加剂送至甘肃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中心进行检验,检验报告显示,传统的蓬灰水、散装蓬灰以及拉面剂作为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不存在金属超标和蓬灰致癌等问题,公众可放心食用。3月27日,《人民日报》刊文《网传兰州拉面用蓬灰致癌 经检测不危害人体健康》称,记者在甘肃、北京等地进行了调查采访。调查结果显示:拉面加蓬灰或拉面剂是为了使面团有弹性,面条拉得更长、形状更多;检测显示铅砷未超标,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拉面剂中的碱有腐蚀性,与面酸中和后拉面不具腐蚀性;焦亚硫酸钠可在拉面中使用,按规定剂量可保证安全。

果冻橙真的能喝吗(照谣镜果粒橙和拉面)(5)

2018年1月12日,新华网发文《谣言有毒!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各个击破》,对于近日流传的谣言文章进行辟谣。新华网摘取部分谣言第一时间澄清,以正视听。新华网的文章得到媒体广泛关注,如央视网、央广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以及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地方媒体纷纷转发报道;另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以及行业公众号“健康中国头条”等自媒体也相继转载辟谣信息。

果冻橙真的能喝吗(照谣镜果粒橙和拉面)(6)

点评

此次谣言文章涉及多种食物的安全问题,并且大多是恶意编造或旧闻翻新,将过去发生或报道过的新闻“添油加醋”,编撰成全新的谣言。通过当下最为流行的新媒体大肆传播,误导公众,引发公众恐慌。

然而,我们不能被纷乱的虚拟世界蒙蔽双眼,对于不确定的信息或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添加剂”“农药”等要第一时间到权威网站进行搜索查证,不信谣,不传谣,更不能助长谣言的气焰。(朱南南)

来源/食药舆情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