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博物馆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几年前,笔者曾经来过半坡博物馆,可惜当时遗址现场正在进行回填保护,没能目睹半坡遗址的真容。这次,我们《休闲读品·天下》杂志要做“史前文明”专辑,笔者再次来到半坡博物馆参观,并采访了这里的专家何副馆长。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经何副馆长专业介绍后,再去参观博物馆,我们获益良多,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很多问题。
说起来,半坡博物馆的建立,还得归功于陈毅元帅。1956年,陈毅元帅率领中央代表团去西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大会,路经西安,参观了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之后,对当时的国家文物局领导郑振铎等人提出来的建立博物馆一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天晚上就发电报给国务院,国务院决定一次性拨30万元的经费建馆,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建成了半坡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也是亚洲最早的遗址类博物馆。
半坡遗址袋装窖穴
我们在一个阴冷的冬日午后来到半坡博物馆,或许是天气比较冷,馆里的游人不多,只见稀稀拉拉的几个人,看起来颇为寂寥。虽然当年修建博物馆时投入了巨资,但毕竟时代久远,和近些年新建的博物馆相比,显得有些狭小和简陋,占地仅107.4亩,且被正在旁边的高楼挤在中间,很不起眼。遗址博物馆的外形很像蔬菜大棚,文物展厅和农村的砖瓦房没有什么区别,倒是大门造型比较独特,是仿照半坡遗址的建筑而建的。
浐河流域曾经遍布仰韶文化遗址,据说有数十个之多,遗址间相隔也就几公里,但目前发掘出来并保护起来的仅有半坡遗址。1953年西安东郊建设西北地区第一座火力发电厂时发现了唐代墓葬,同时对周围进行大面积的考察时,在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因为遗址地处半坡村,后来就将它称为半坡遗址。据考古勘测,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三部分。1954年—1957年,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五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半坡人曾经在这里生活了上千年,何馆长告诉我们,我们在遗址现场看到的并不是同一时期的遗物。原来这些朴素的柱洞、窖穴、盆盆罐罐,诉说的都是上千年的岁月变迁、几十代人的悲欢离合和他们用心生活的点点滴滴。
半坡遗址人面网纹彩陶盆
在冬天参观半坡遗址并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走进遗址展厅,第一个感觉就是冷,好像比露天还要冷,这是因为没装空调的缘故。整个遗址充满了浓郁的北方生产生活风貌。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半坡人的生活一定过的非常简陋、无趣,来半坡之后,一定会发现自己的想象力是那么的贫乏。6000年前,半坡人不仅已经开始种植粟这一北方代表性农作物,还有了自己的“菜篮子”工程,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便会将丰收的果实存进窖穴里,这种非常简单实用的储藏方式北方农村直到现在还有使用。从分布格局可以看出来,窖穴并不从属于每个房屋,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原始公有制说的证明。半坡人在制作彩陶时,也是分工合作,据何馆长的介绍,陶器上的图案每一个都非常成功,应该是由专人绘上去的,可见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风格简练朴素,有一种原生态的美感,他们笔下描绘的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有快乐就有悲伤,当孩子们死去的时候,他们强忍着悲伤,将孩子用彩陶做的瓮棺放在房子周围,并在陶盆上穿个小孔,据说这样孩子们害怕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呼喊求救,这代表了半坡人对生死的看法。
半坡遗址瓮棺群
半坡人住的主要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些房屋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别,外形有圆有方,比较适合北方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入口处是一个斜坡门道,屋内正中有一个炕灶用来炊煮和取暖。建造这种房屋,需要先用柱子做好支架,然后覆盖上木板等,最后在里面和外面都涂抹上草拌泥。半坡人的生活方式有点像现在的日本、韩国,他们既没有床,也没有桌椅板凳,白天席地而坐,晚上睡在地板上。众多的房子构成了居住区,在居住区外,则挖有大小大围沟,据说是为了抵御其他部落的侵扰而挖的。
半坡遗址房址
站在博物馆中,看着四周的高楼大厦,总觉得压抑。半坡人曾经享受着广阔的天地,如今却只能缩在这个小院中。即便如此,仍不得安宁,围墙外不时传来噪音。原来就在围墙外不到十米处的地方,正在建一座高楼,已经打地基挖了一个大坑。据说,这里原来是准备修一个半坡文化广场的,但是项目用地批下来之后,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唉,这种打着文化的旗号来做房地产的短视行为,让我们非常感慨,现在很多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表面上做得如火如荼,其最终的目的往往就是房地产,真实愧对我们悠久的历史。
编辑: 九章丨审核:子白
休闲读品杂志社
(xiuxiandupinTX)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