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拥有非遗醒狮文化,也是著名的“武术之城,李小龙、叶问、黄飞鸿等都是佛山人。除此之外,佛山还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乡”,粤菜发源地之一,美食更是多到数不过来,尤其是顺德,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美食之都”。
佛山美食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清而不淡、鲜而不俗、油而不腻,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风味。在这份沃土之上,也孕育出了佛山最受欢迎的“三大手信”:大良磞砂、盲公饼与西樵大饼。
磞砂是广东传统的特色小食,以佛山顺德大良镇的硼砂最为有名。大良蹦砂前身是油炸脆硬的薄皮,外形似蝴蝶。顺德话里“蹦砂”与“蝴蝶”的发音近似,因此称此款糕点为“蹦砂”。
大良蹦砂最早由清朝乾隆年间大良县城东门外的“成记油炸店”老铺出品。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李禧记”饼铺无意将当时南方盛行用“南乳”作为味料放入了蹦砂之中,使其味道变得咸香独特,令人入口难忘。后来经过几代人不断的改良发展,终于演变成现在顺德家喻户晓的“大良蹦砂”,并让这份独特风味闻名四方,驰名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继而成为游客到广东必争购买的小食。
大良蹦砂用料并不复杂,主要有面粉、猪油、南乳、白糖等,都是粤式糕饼比较常见的配料。但流传了百年的制作方法却并不简单,首先要将面粉分成几份,分别加上酵母、白糖、南乳等;然后将揉好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薄片,卷起面皮呈长筒形;再用刀切成一片片,并捏出蝴蝶形状;最后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看似简单的过程,做起来十分考验人心性,手工进行操作层层工序。
将做好的磞砂放入口中,轻轻一咬就能感觉到它的劲道,随之浓郁的南乳香味在口中盘旋,香酥松脆,能持续不断地给你的味蕾带来惊喜。
佛山盲公饼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民国时期《佛山忠义乡志》有记载:“饼食行,鹤园社合记号之盲公饼为最有名,乡人恒以馈送外乡戚友,其余各饼销行内地四乡,制饼师工值颇厚云。”可见盲公饼在广东地区的受欢迎程度。
据说,盲公饼是由一位盲人创造的。相传,清朝嘉庆年间有个叫何声朝的盲人,在佛山教善坊口开设了一家叫做“乾乾堂”卦命馆。由于当时许多来算卦的人家都随身带着小孩,孩子们喧闹啼哭十分影响工作,于是何声朝的大儿子豫斋就想出一个“妙招”:用焦干的米饭磨成米粉,加上芝麻、花生,用生油和匀,制成米饼卖给问卜的人,不仅能安抚小孩,又可以多赚一些钱补助家用。后来,购买者越来越多,并多以此为送礼佳品,盲公饼由此成名,直到今天饼上仍印有“盲公”二字。
盲公饼的制作与一般饼食不同,市场上出售的饼食大都以面粉配制,而盲公饼则全用糯米配以食糖、花生、芝麻、猪肉、生油等上乘原料巧制而成。饼内所夹的猪肉用幼细白糖腌藏数月才取出配制,吃起来甘美酥脆,美味可口。
正是因为这份别出心裁的制作方法,盲公饼吃起来甘美酥脆,配搭上一杯好茶,就是广东人日常休闲最大的享受。经常有广州人驱车赶去佛山买上一些盲公饼带回家,不仅广东人对性价比极高的盲公饼爱不释手,外地人也相当热衷,省内及港澳来佛山的旅客,多数会购买盲公饼作为手信回去馈送亲友。
西樵大饼也是深受游客欢迎的广东名小吃和佛山手信,被誉为“广东名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西樵大饼出自佛山西樵镇,是用个西樵山清泉制作而成,因此被叫做西樵大饼。
相传明朝弘治年间,方献夫任吏部尚书,一天因厨子起晚了来不及做早点,方献夫又急着要出门,见案板上有已发酵好的面团,便急中生智叫厨子在面团中加上鸡蛋和糖揉匀做成大饼,放在炉子上烤。一会儿饼烤好后,方献夫用包袱布包好,命轿夫起轿匆匆上朝。
当方献夫来到朝房等候时,拿饼子就着清茶吃了起来,饼子松软甘香,十分可口,同僚们闻到饼香四溢都咽口水了,有官员还探过头来问吃什么饼子。方献夫故乡情浓,不假思索便说:“这是西樵大饼。”散朝后,方献夫命厨子如法炮制做了几十个大饼,第二天上朝时带到朝房分给同僚享用。同僚们边吃边啧啧称赞饼子可口,西樵大饼的美名便逐渐传开。
西樵大饼外形又圆又大,颜色白中微黄,无半点焦脆,入口十分松软,清香甜滑可与鸡蛋糕比美,不仅是南海和珠江三角洲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也是西樵人过年过节或嫁娶喜庆、探亲访友之时的送人佳品,成为佛山以及西樵镇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