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婧洁

世界十大拳击大师排名(武王决人物专访)(1)

于鉥冈教练

于鉥冈,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高级教练,武王决国际功夫联赛技术顾问,原烟台市武术协会散打分会会长,现任烟台市田径管理中心副主任。

荣获93年在杭州获得全国太极拳研讨会中小级别60公斤级冠军,蝉联1994年—1995年全国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60公斤级冠军。

2005年破格评为高级教练员。

2010年被烟台市人事局体育局记三等功;2012年3月被山东省武术协会评为山东省十佳教练员;2016年12月被烟台市体育局评为二零一六年先进体育工作者。

从1996年组建散打队至2014年先后向山东省队、解放军队等国家各级专业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8人。培养出了世界女拳王蔡宗菊、全国散打超级王中王“柳腿劈挂”柳海龙、全国武林大会冠军“螳螂拳王”牟宁、第十二届全运会冠军邹立涛等武术健将。

其中柳海龙、李杰、孙俊峰、董海峰、王志爽、孙成功、吴雄、王一伟、马大鹏、修鹏程先后入选国家散打集训队。培养的运动员获得世界级比赛金牌7枚、银牌1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枚、铜牌1枚,获得全国性比赛金牌24枚、银牌8枚、铜牌17枚,省运会金牌21枚、银牌20枚、铜牌15.5枚,奖牌总数为113.5枚。

在《拳击与格斗》2002年第4期中,一篇由韩长良撰写的《散打王背后的传奇故事》脍炙一时。该文章讲述的是超级散打王柳海龙和启蒙恩师于鉥冈之间的故事,正是这一篇文章,让这位传奇教练走进人们的视野。

韩长良博士,是武王决国际功夫联赛的创始人,是于鉥冈教练的挚友,也是武王决国际功夫联赛的亲密战友。记者有幸通过韩长良博士,联系到了这位在散打界赫赫有名的散打教头。

世界十大拳击大师排名(武王决人物专访)(2)

少小怀热血,满腔赴武学

1972年2月2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沙湾庄村出生了一个男孩,父母给他取名于鉥冈。冈,是山的意思,加上鉥,以金为偏旁,饱含了父母对他的期望:像山一样的坚毅、勇敢。而他,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

8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热极一时,不少少年受这部剧的影响,胸中燃烧起了练武术、保家卫国的理念。年纪尚小的于鉥冈也不例外。

小学五年级时,经三伯父于才范介绍,于鉢冈如愿以偿地跟随龙泉武术队的张永祥老师学习少儿武术。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武术,也正是练好了基本功,才为日后的武术生涯夯实了基础。

练武路漫漫,唯有意志坚

1988年10月,于鉥冈进入济南市武术馆练习武术、拳击、散打。那时武术馆训练条件差,窗户破旧,不挡风也不遮阳。而济南又恰恰是“冬冷夏热四大火炉之一”。

夏天,武术馆里就闷得厉害,一个动作坚持几秒钟就得汗流浃背。而每个动作都得坚持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不到夜晚十二点,不得休息。

冬天,他们练习十路谭腿,提高下盘稳固。不练的时候,寒风刺骨。练起来,是一身的汗。冷风吹汗,越吹越凉。可汗还在不断地流,就这样不断地冷热交替。

直到现在,于鉥冈老师回忆起当时那段时间,还是唏嘘不已。

“上午主要跟刘清泉和杨彦清两位老师练习武术基本功、套路和器械,下午主要跟张卫东老师练习拳击和散打。虽然很苦,但是很值得。”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过近两年的刻苦训练,于鉥冈的拳击和散打技术提高很快。

1990年,于鉥冈代表济南市,参加在潍坊市举办的山东省“希望杯”拳击比赛。可惜,因个子矮,没能成为山东省第一批拳击运动员。

苦练拳击,却不能成为拳击运动员?

如果换成平常人,也许早就放弃了。

可是,于鉥冈并没有颓废。

“我告诉自己,如果不能成为专业拳击运动员,我就去练太极,练跆拳道。总而言之,我要练武术,武术是我的生命。”

1991年,于鉥冈拜师于济南武术馆馆长陈式洪派太极大师李恩久先生。从此,开始系统学习陈氏太极拳一路、四十二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在李恩久师父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功夫长进很快。

1992年,李恩久老师写信将于鉢冈推荐给上海体育学院,于鉢冈通过了5月份的全国高考后,如愿进入了上海体育学院太极拳院队,深入学习太极推手。

在读书期间,他获得了1993年全国太极拳研讨会太极推手60kg冠军,更是蝉联1994、1995两年全国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推手60kg桂冠,成绩优异,为人艳羡。

当然,于鉥冈的冠军之路也并没有理想中那样平坦,也遭遇过不少坎坷。

1991年在北京体育学院举办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时,赛前艰苦训练,却因参赛人数问题取消参赛级别,白费了心血。

1993年全国锦标赛前,因左腿受伤而遗憾未能参赛。

1994年赛前,手骨骨折。

诸如此类的伤痛,对于学武术的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可是怀着对武术的一腔热血,原本定的一个半月的骨折恢复期,他硬生生只用了20天,便赶赴台上。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是获得了冠军!其实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1996年,毕业后的于鉥冈,进入了烟台体育运动学校,组建烟台市散打队,并成为了一名专业散打教练。

1998年,他带队参加山东省第十九届运会,所参赛的武术散打项目第一次设为省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甲乙组共设12枚金牌,他一人就斩获7枚,可谓是一鸣惊人,风光无限。此后,他连续参加了第20届至第23届省运会,共收获20块金牌,平均每届得到4块金牌,令人赞叹。

在当教练员期间,每天五点半,天还没亮,他就开始训练。因为他深知“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的道理,生怕功夫和成绩倒退。

只有这样优秀的教练、裁判,才会被“武王决”所关注,从而吸纳为技术顾问。

慧眼识人才,何惧远道来

1996年11月,于教练组建了烟台散打队。在每年的大范围招生中,于教练有自己的选才标准。

首先,由学生的家庭、学校等环境判断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基本素养;其次,从科学的角度观察学生的五官及肩、腰、髋、小腿等部位进行形体直观判断;最后,通过看学生集训的表现判断。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于鉥冈培养了超级散打王柳海龙和世界女拳王蔡宗菊。

1997年4月份,在烟台市散打比赛上,于鉥冈发现一位队员不但打法凶狠,勤于用脑,还善于掌握场上比赛节奏,并在比赛中将一名实力不俗的队员一记后手直拳击倒在地,这就是现在散打王——柳海龙。

于鉥冈根据经验,认为柳海龙是一个智慧和力量结合的选手。经过一年的系统训练,柳海龙开始在1998年6月份省比赛中崭露头角,一举夺得75kg级冠军。

可是,在1998年省比赛中,柳海龙逐渐暴露出了他的缺点:后手直拳与后边腿的组合技术,相对其他队员速度慢很多。为此,于鉥冈苦思良久。

有次,柳海龙对于鉥冈说,他很喜欢跆拳道的下劈腿。于鉥冈一听,恍然大悟:可以用劈腿的动作来弥补速度!

于鉥冈掩饰住心里的兴奋,让一个个子要比柳海龙高出一头的专业跆拳道运动员跟柳海龙对打,没想到第一局,柳海龙就用前刺拳垫步前劈腿把那位对手的头盔劈掉了,吓得对手再也不打了。

当时,于鉥冈就预感:这孩子悟性好,用不了多久,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散打运动员。

果然,在2000年散打王总决赛中,柳海龙以他独具特色的“柳腿劈挂”而扬名武林。

柳海龙的冠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的。在1998年省运会散打比赛半决赛中,他一个后鞭腿击在对手的肘部,致使脚掌骨骨裂,脚面肿得吓人,可第二天的冠军争夺战又迫在眉睫。看着柳海龙肿胀的脚,于鉥冈心疼不已,甚至想到要弃权。没想到柳海龙坚决反对,说:“教练,你平时不是教育我们‘宁肯战死在播台上,也不要被对手吓死在擂台上’吗?这点小伤算什么!就算脚踢断了,我也要把冠军奖牌挂在您脖子上,不辜负父母对我的养育和教练对我的知遇之恩。”

这一席话,让于鉥冈感动不已,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于鉥冈将散打和跆拳道融合,创造出“柳腿劈挂”。这正符合了武王决的宗旨:将武术、跆拳道、自由搏击等中外功夫文化融会贯通。可以说,于鉥冈教练作为武王决的技术顾问,实在是无二人选。

2006年,于鉥冈挑中了蔡宗菊的潜质,将蔡宗菊挖到市体校学习散打。2010年省运会结束,把蔡宗菊推荐省拳击队试训,正式接触拳击运动。

蔡宗菊在谈及进省队的原因时说:“我整天跟着男孩子在一起,爬树、掏鸟窝。在加上学习成绩不好,家里人就想把我送到体校,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看看能不能打出个名堂。”

但恩师于鉥冈却并不这样认为:“她的力量、速度都非常不错,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果然,一语成谶!功夫不负有心人,蔡宗菊成为了获得IBF和IBO两条金腰带的双料女拳王,也是四大世界拳击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女子世界拳王。

于鉥冈教练回忆,蔡宗菊主动要求安排男选手与自己对抗,每节实战课下来都是鼻青脸肿。他于心不忍,想给她调换对手,但蔡宗菊坚持不肯,最终成就了她现在在职业拳台上胆量大、拼劲足、体能好的优势。

蔡宗菊在返回母校时,也向于鉥冈教练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当初是于教练把我挑上来的,也开启了我散打之路。我想对师弟师妹们说,你的每一滴汗水泪水都是在为你的奖牌积累,总有比自己更厉害的人,训练时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不论男女,但论英雄!于鉥冈教练在选拔人才时候不拘一格,慧眼如炬,才让中国多了一位世界级女拳王,让中国功夫扬名海外。正如武王决创始人们所期盼的那样,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国际功夫赛事品牌,将中国功夫传播到海外,架构起一座功夫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力量,中国的伟大!

最后,鉥冈教练的自传结尾:

本人自小热爱武术运动,一直奋发图强,刻苦训练,致力于全面提升自己的武术素养,并如愿考入上海体育学院学习深造,使自己的武术修为得以系统化理论化的提升。毕业后毅然选择投身基层体育教育事业,自参加工作以来,不仅抓好学生的基础训练工作更注重武德的培养,也积极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所学,所悟,大胆进行运动训练工作的科研创新。把传统武术以及传统哲学中的精髓与现代武术散打运动巧妙结合。在国内首次将太极拳的“八法”技击技巧及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虚实等理念融入散打运动中,使之换发出了新的生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培养了一批地方、全国乃至世界级冠军。如培养的学生柳海龙、李杰、吴雄。在第九届和第十二届的两届全运会上取得三枚金牌,跨界培养出世界职业女拳王两条金腰带,在市级体校的非奥运项目中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我的学生柳海龙在2000年度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总决赛中,荣登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散打王的宝座。2002年获得散打王超级“王中王”称号,率先在中国职业搏击界竖起一面旗帜,在我国体育界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山东省烟台市赢得了巨大荣誉。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给予了大量的荣誉并与同级教练员相比最早取得了高级教练员的职称。如今,也很荣幸成为武王决的技术顾问。我回望我一生,已经充满感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