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血殷殷情文/赵明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杜鹃啼血皆为恨?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鹃啼血皆为恨(杜鹃啼血殷殷情)

杜鹃啼血皆为恨

杜鹃啼血殷殷情

文/赵明晨

很早我就想写一篇关于纪念我的老师赵天荣的文章。但苦于才疏学浅,生怕写不好而玷污了老师的名声,因而迟迟没能动笔。

悠悠岁月,似水流年。而今我离开中学校园,离开我的老师已近五十个年头。这期间,他早已驾鹤西去,我已经年逾古稀。如果再不写篇文章以致纪念,恐怕今生再无机会了。现在每当我释卷读书、掩卷沉思,亦或是见到他曾经教过的学生,每每谈起他在学校时的桩桩往事,他的音容笑貌,便会时时浮现眼前。

岁月更迭,光阴永逝。那是一九八四年秋季的一天,我的老师赵天荣因患肾病住进了营口市中心医院。那时,我刚从抚顺驻军部队调入营口军分区工作。我的爱人是我的中学同学,师范毕业后被计划分配到市第二中学当老师。得知老师患病住院的消息后,我和爱人赶忙利用上班中午休息时间去看望他。第一眼看见老师,发现他的面目已经浮肿,但精神依然矍铄。当他看到是两个学生前来看望他时,他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欣慰。

他在详细地询问过我们俩的家庭、工作,生活等情况后,激动地说:“我原来就认为你们俩将来会有出息。也是非常合适的一对。现在看来,我的判断是对的”。看到老师身患重病,还依然在关心着我们,我的心里有些酸楚;妻的脸上也显出些许的不安。老师可能是看出了我们俩对他病情的担忧,但他却显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依然在爽朗地笑着说:“你们不用担心,我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此时,他就又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又同我和爱人唠起了他所知道的,我们一届同学毕业后的情况,那情景就像是熟悉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个念叨起来如数家珍,珍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要知道,我们是上世纪七二届的中学毕业生。告别了老师,告别了校园,只能回生产队参加劳动。至于考大学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也是根本办不到的。而我那时候还心存侥幸,希望将来有机会再继续上学读书。于是,在中学即将毕业的前夕,我报名参军,从此步入军营。

我的爱人也是赵老师的学生。她中学毕业后先是在小学当民办教师。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她考入市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在市内的一所中学任教。而其他学业不错的同学,也相继考入大专院校得以继续深造。然而大部分同学,则因为早以经结婚生子,或者是因此而荒废学业,最终失去了高考机会,只能在乡下务农。只见老师在谈起他的这些学生时,时而为学业有成的学生感到骄傲,时而为他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没能继续求学深造而扼腕惋惜。看到老师的情绪如此之好,我和爱人实在是不忍心打断他的话头,只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点头称“是”。

时间过得真快。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和爱人因为下午还有工作,便想向老师道别。而老师则央求我们俩再多待一会儿。之后,我们又在一起叙说了一些别后之情。后来他见时间不早了,便不再挽留我们。一直将我们俩送到医院的大门口。临别时,他还一再地叮嘱我们:“年轻人,在外工作不容易,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不要辜负老师对你们的期望”。我和爱人向老师表示:“老师,您就放心吧,我们一定会这样做的。您要安心养病。病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我和爱人走出很远后回头张望,看见赵老师依然站在医院的大门口目送我们,并再一次向我们挥手道别。

可谁知自那次与老师辞别竟成永别。当我们俩得知老师辞世的消息时,那已经是半年以后的事了。现在回想起来,老师之所以当时一再地挽留我们多待一会儿,想必是他早已经对自己的病情心中有数了。而我们俩竟然丝毫没有察觉,没能在老师辞世前再多陪他说说心里话。此事也成了我和爱人的终身遗憾。

赵老师是一位讲究师德,且文品很高的人。他师范大学毕业后曾在盖县卢屯五中任教。听他在那里教过的学生朱顺讲:赵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在那里任教时就得到了同事和学生们很高的评价。我区政协的张主席,省作家协会的周德良先生,都曾经是他教授过的学生。后来他调回到我们归州中学任教。那时他既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听他在课堂上讲授语文课,那真的是一种艺术享受。

他讲课的风格特点是重点突出、言简意赅。他在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时,常常用几个字来进行思想提炼和归纳概括。既好懂易记,又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在讲解句子的组词结构时,他总是喜欢用两条竖线,将句子的主、谓、宾语,或者是定、状、补语等隔开,并在主语的下面画上两条波浪线,以突出重点。他在讲授文言文时,先讲解字的古、今含义,引申意义,然后再结合词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串讲。这种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语文课讲授方法,对于我们这些先天基础差,学识又参差不齐的农村学生来说,那是非常解渴而管用的。

赵老师教授语文课时,还非常注重教学实践,并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那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而每一次参观学习回来,他都要给我们布置一篇作文作业。并大略的教授我们一些写作方法,待我们将作文交老师批改后,他总是要挑出一两篇好的作文,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讲评,使我们大受裨益。而对于学生们在作文中写的好的段落或者句子,他都要在下面用红笔给连着画上几个红圈,并写上“很好、较好”的字样,同时还要在文后写上良好、优秀的评语,对于这些我至今记忆深刻。

那时候,我们实行的是初、高中连读的九年一贯制教育模式。但上面下发的教材,编写得却不够规范系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赵老师是一位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极端认真负责的人。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他除了在课堂上给我们讲授所学的书本知识之外,还给我们更多地讲授一些书本外的知识,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例如:诗歌写作中的一些诗韵常识,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以及十三辙等古典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以及在文章写作中如何运用转折、复句、排比,以及顶针回文等修辞方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等等。

赵老师也是一位有教无类,人品高尚的人。那时候,我们上中学时,由于受“文革”停课闹革命的负面影响,我们一起参加复读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基础参差不齐,涵盖了四个届别的中小学毕业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个别学生受“无政府主义”和“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潮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还有个别学生上课时,故意给老师出难题让老师难堪,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但是,赵老师不信这个邪,每当他在课堂上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板着脸说:“你不听不要紧,但你不能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你要实在是不愿意呆在课堂上,那就请你出去,不要一块臭肉搅了一锅汤。”而后他便继续讲课。每当这时,那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慑于老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便只好默不作声了。赵老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从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放弃和糊弄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在座位的安排上,坚持好、差生混合搭配,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坚持不让一个差生掉队。在讲课的深浅度上。坚持两相兼顾,既让基础较好好的同学吃得饱,又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消化的了。同时注重发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同学们在学习中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教学相长。

赵老师还是一位敢于放手,鼓励学生们独立成长的人。那时候,我们班级五十名学生,由于学校刚刚复课,有的学生在社会上浪荡惯了,有的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但是,赵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们自己管理自己。那时候,我是班里的团支书,每天不仅要搞好自己的学习,还要抓好学生们的纪律养成和日常管理工作。班里有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不服从管理,有时还在工作中故意给你出点小难题,让你哭笑不得。而对于这些,赵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经常教给我管理学生的方法,并鼓励我要勇于管理,大胆工作。那时候,我们每天早晨都要组织学生们朗读课文,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工作小结。也许从那时候开始,老师已经为我们踏入社会工作进行早期培训了。直到我入伍到部队,通过工作实践,才深刻体会到这种早期培训,给实际工作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了。

那时候,学校还搞文艺汇演,在排练节目中,赵老师也特别注重发挥有文艺特长学生的作用。在他的大胆放手下,我们班的两名学生,成功组织同学排练《要学那泰山顶上一轻松》的独幕京剧,在汇报演出中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参加开荒种地的学农劳动中,赵老师亲自作词,并由懂乐谱的学生谱曲,师生共同创作了一首劳动歌:“抡铁镐劈出层层梯田,挥汗水滋润禾谷吐香。肩膀压疼何所惧,双手磨破不怕疼,我们红卫兵多么豪迈,昂首挺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那慷慨激昂、慷锵有力的歌词和优美流畅的旋律,令我至今难忘。

赵老师还是一位为人师表,视教师职业为生命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教师是一个不被人们所尊重的职业。那时候,赵老师的家就住在学校附近的小村里。师母在村小学当老师。他上有70多岁的老父、老母需要抚养,下有三个未成年子女需要养育。两人的工资收入也不多,生活很清苦。我记得他冬日里总是穿着一件藏青色的对襟棉袄,春秋时穿着一件藏青色的干部服,夏天时,他便穿着一件布制的单衣。他对自己生活要求很低,但他却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生命中不能亵渎的神圣使命,并把培养教育学生成才,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表现在教师工作岗位上,他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门心思扑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他每天上下班从不迟到早退,每天早自习他总是早早的就来到教室,并经常在课桌间的过道里来回巡视,以便于近距离观察、了解、督促学生们,搞好课程预习和复习,他有时还常在我的课桌旁驻足,看我每天在复习什么课程。以至于我每天早自习的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复习语文知识,而不好意思翻看其他书目。也可能是他教授语文课的缘故,我们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课格外感兴趣,而我们班学生语文课的总体水平,要高于同届的其他班级。那时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很艰苦,老师们夏季中午休息时,只能在办公桌旁的椅子上打个盹儿,或者在办公桌子上对付着睡一觉。听其他同学讲,老师的肾炎病就是因为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因着凉而患上的。但即使是这样,他患病后仍然坚持上班,后来由于病情发展严重,他才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劝说下住进了医院。由于他患病后缺乏科学、系统而有效的治疗,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以至于使他在未过天命之年,便病逝在他挚爱的教育工作岗位上。那时候,他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在担负繁重的教学领导工作之余,还坚持每天给学生们讲授语文课。在他任教导主任期间,也是母校教学成果最为丰硕,中考升学率最高的时期。如果他不是中年早逝的话,他可能早已经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工作岗位,并且会为家乡父老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春秋时期的孔子,可谓是教师的鼻祖,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他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乐事。劳其一生,培养出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以至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我的老师也是一个视教师职业为生命的人,他也把“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作为自己安生立命的根本而固守之。同时,他也以自己“蜡烛成灰泪始干”的职业精神,为他的学生们留下了永志不忘学习的楷模。

赵老师从当上教师的那一天起,他就没有指望过自己教过的学生来回报他。我是他教过的学生。我从未听他说过学生将来有出息后,要回报老师这样的话语。他认为教书育人那是他的天职,而误人子弟那便是有辱使命。因此,在他默默从教的职业生涯中,即使是在“文革”时期,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程度,远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特殊历史时期,我的老师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职业追求。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赵老师去世八年后的一个秋日的星期天,我的师母从家乡来到区里找我,想让我帮忙为其小儿子当兵找找门路,那时我早已从军分区调任开发区武装部工作。见到师母那黑瘦憔悴的样子,我的心里有些酸楚与不安。

原来师母的小儿子在当年高考时,仅以七分之差名落孙山。征兵工作开始后,他便积极报名应征。但由于乡里农村非农户征兵指标有限而遇到了的困难。师母在万般无奈之下,才赶过来找我。我得知这一情况后,专程去师母户口所在市,找到武装部领导协调此事,在不违背征兵政策的前提下,为师母的小儿子协调了一个农村非农户征兵指标。使他得以被批准参军入伍。后来得知他在部队工作积极,表现突出,被部队提拔为干部。我听到这个消息甚感欣慰。在老师中年早逝之后,我总算是为我的老师做了一件学生应该做的事。也算是没有辜负老师对自己的精心培养和悉心教育,没有愧对老师的在天之灵。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宋代文天祥《金陵驿》中的这句诗,我想最能体现出我的老师,一生从教矢志不移,杜鹃啼血致死而归的真实人生。

谨以此文作为我对我的语文老师,我最尊敬班主任赵天荣的真诚祭奠。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教授我们以知识,开启我们以智慧,交给我们以钥匙,去打开通向未来的知识大门,现在和曾经辛勤工作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各级学校的老师们。

祝你们永远安康!幸福!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