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主要分为长兵器和短兵器,史学家张岱在《夜航船•卷十•兵刑部》当中说:伏羲制干和戈,黄帝制弩,采首山铜铸刀、斧、枪(冷兵器),挥(黄帝时期大臣)制弓,牟(黄帝时期大臣)夷制矢。蚩尤始取昆吾山上的铁制剑、铠、矛、戟、陌刀以及革为甲。舜帝制匕首,弓袋和箭筒,大禹制函甲。总之,先秦时期就五种最常见的冷兵器,即“五兵”分别为:“矛、戟、戈、剑、弓”当然不同时期对“五兵”的说法不同,但是“矛、戟、戈、剑、弓”这五种兵器,在先秦时期是最常用的五种冷兵器。秦汉以后,战车衰败,“戟”一度成为主流兵器,但是到了唐代“戟”成为仪仗专用兵器,被“枪”取代。宋代以后,军队的主要武器就是“枪”和刀,当然这里的“枪”是冷兵器,种类繁多,最著名的代表要算“红缨枪”了。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

马其顿方阵

在古代的西方,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主要的冷兵器有长矛、大刀、剑、标枪、锤、战斧、弓、棒、手力投石器等。根据《世界全史》的说法:进攻武器中,西方和中亚国家最普遍使用的是弓箭和矛。其中,矛长1.5-6米不等,马其顿的长矛达6米;罗马人惯使短矛,长约1.5-2米,但重达4-5公斤,用以投向敌人,打乱其阵形,而后以短剑肉搏。到了中世纪时期,欧洲的主要兵器是刀、剑、斧,即便是中世纪后期,刀、剑、斧依旧是骑士的标配。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2)

胡服骑射

欧洲历史主要有三个时期,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近现代(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中国古代早期的冷兵器发展与应用最广泛的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期。同一时期的西方属于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时期,所以我们就从春秋战国开始说起,看看中西方有哪些主要的冷兵器,我们来对比一下,看谁的兵器更胜一筹!

在春秋战国时期,戈是战场上运用最多的冷兵器之一。以周天子规定的一乘战车为例子,一乘战车配4匹马,车上甲士3人(一个驾车,一个执长戈,一个弓箭手),车下步卒72人(全部手执短戈)。当然,不同时期战车上面的甲士不一定会配备弓箭手,有可能是两个拿着长戈的士兵,还有步卒不一定执短戈。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3)

三穿戈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出土最多的先秦兵器就是青铜戈。根据《周礼》考工记对“戈”规格的描述:刃宽4.5厘米,长18厘米,重480g,柄长1.48米。这是《周礼》当中规定的标准尺寸,礼崩乐坏以后戈的长短都不一样,短的有1米,长的有3米不等。比如,春秋时期(前570-前476年)的“三穿戈”,戈全长19厘米,戈,援部中脊略隆,长胡、长内、下栏外突,栏下有三穿,内有方孔,主要用于勾杀。尤其是在敌人逃跑的时候,可以将逃跑的头颅勾下来,这种武器直到西汉都还在使用。戈一般为车战而生,脱离了车战就很容易被淘汰,所以西汉以后就逐渐淘汰了。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4)

人形纹铜戈

在西方考古发现了一种青铜武器叫“钩镰刀”,考古学家称之为“戈”,但是与中国古代的戈不同,欧洲的“钩镰刀”由一把短剑安装在青铜棒上,属于近战武器,在欧洲、中亚和印度都有,这种兵器还没有战斧适用。所以,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并没有戈这种兵器,而主流的兵器为长矛。

“矛”是一种刺杀武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和后来的枪其实差不多,所以枪与矛合称“枪矛”。根据《周礼》考工记的描述:酋矛长为4.5M,战车士兵用的夷矛长为5.4米,还有一种蛇矛,长度达5.6米,矛头长约25厘米。《三国演义》当中张飞所使用的“丈八蛇矛”,杆长一丈,矛尖长八寸,大约4米。不过,后来经过改进,矛的一般长度为2-3米。所以,张飞所使用的长矛应该2米多一点,长矛的用途主要用来防御和进攻刺杀,适合平原作战,不适合地形复杂的近距离混战。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5)

战车

在欧洲最著名的长矛队要属希腊马其顿王国了,根据《世界全史》的说法:在腓力二世(亚历山大的父亲)时,马其顿已有一支步兵3万、骑兵3000的常备军,步兵基本由农民组成,骑兵由贵族充任。步兵1个小方阵(4093人)、骑兵1个连(64人)。马其顿步兵和骑兵分重装、轻装和中装三种。重装步兵方阵的前6排士兵平持长矛,后10排斜持长矛,可以根据战争情况自由变化队形。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6)

马其顿士兵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后,未满20岁的亚历山大,对内肃清了贵族谋反,对外平息了诸多邦国的叛乱。当国内稳定以后,亚历山大利用马其顿方阵东征波斯。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与波斯进行了“高加米拉大战”,波斯军队投入了10万人以上的军队,其中还有战象军团和滚刀战车。马其顿方面投入了4万步兵,骑兵7千人。最终,马其顿的长矛方阵,打败了波斯军队,亚历山大乘胜追击,最终灭亡了波斯帝国。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7)

马其顿方阵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发生在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同一时期的秦惠王攻占了巴蜀,北伐义渠,南下商於,军队的战斗力也非常的强悍。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在军事上的武器运用相当广泛,主要有戈、矛、铍、戟,在武器上比马其顿所使用的武器要广泛。不过,当时的马其顿方阵还使用投枪,投枪可投出20-60米,其杀伤威力巨大。西方的投枪和矛差不多,只是投枪一旦投出去就无法收回来,长矛不会轻易的投掷出去,不过同一时期的秦朝所使用的弩机,足以将马其顿方阵比下去。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8)

十字军

其实欧洲的矛,使用历史非常的悠久,17世纪欧洲火枪已经装备军队,但是防御作战的时候还在使用矛枪。比如,火器时代欧洲士兵在装填火药的时候,为了防止敌方的骑兵冲击,矛枪兵就站出来拿着长达4.8米上的矛枪进行防御。矛枪很长,在火器时代一般用于城堡的防卫,敌人攻城的时候,就用矛枪刺杀,由于火器装填缓慢,长矛可以给敌人造成很大的伤亡。随着火器的不断改进,长矛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并成为欧洲皇家卫队的仪仗队兵器,到现在很多君主立宪制国家还在使用。

在先秦时期“戟”的使用仅次于“戈”,《夜航船》中说,伏羲制造干、戈,蚩尤造矛、戟,按理说戟要晚于戈。1975年,在北京近郊出土了周初(约公元前1120年)的青铜“戟”距今三千余年的历史。在秦始皇兵马俑的坑道当中也出土了戟。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规格,戟的锋刀部分长13.5厘米,援长15.74厘米,重320g,柄长3.6米。从出土的“戟”来看,长度大约2-3米。据说,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长一丈二(2.8米),重达24斤。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9)

秦武卒

春秋战国时期的戟,相当于在长矛上面安装了一个戈,所以戟具备勾刺能力。秦国士兵在战国后期主要装备就是“戟”,这种武器勾杀自如。所以,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之战时,采用戈矛刺杀,对秦国的杀伤力不强。赵括采用骑兵冲锋,最后被秦国围困。而赵国人,就是败在秦军所使用的戟手中。在战国时期,单纯的矛和戈,在秦军面前已经不具备优势。对比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他们并没有“戟”,这种兵器兼备了戈和矛的优势,所以马其顿方阵武器单一,在秦武卒面前并不具备多大的优势。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0)

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有一种戟,叫戟枪还有戟斧。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一世的卫兵还使用了一种仪仗戟,上面还有花纹,和中国的方天戟类似。虽然说,文艺复兴后,欧洲也有戟,不过类型很杂,种类繁多。

“剑”属于近身武器,在先秦时期这种兵器比较奢侈,一般由将领才会配备剑。当然吴、越、楚三国的地形复杂,不适合战车作战,所以这三个国家大多采用步兵作战,近身武器多使用剑。以至于目前出土了很多古代著名的宝剑,皆出自吴越地区,除了越王勾践剑外。比如,公元前5世纪,越王不光(句践的玄孙)剑,全长51.4厘米,宽4.5厘米,柄长9厘米,这样的青铜剑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的常见,由于剑不长,属于近身武器,不适合进攻作战。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1)

越王嗣旨不光剑

在欧洲古典时期和中古时期,除了长矛使用得最多的就是刀剑。马其顿方阵的步兵主力方阵,武器是短剑和16英尺长的长矛,防护装备有头盔与较大的盾牌;轻装步兵的兵器为弓箭、投石器和标枪;中装步兵持标枪、刀剑、小圆盾。重装骑兵戴盔甲,持长矛、佩长剑或弯刀,马有铁甲护头。中装骑兵的装备略次于重装骑兵;轻装骑兵的武器为弓箭、短矛、投枪,无防护装备,战斗中起着保护方阵两翼与后部的作用。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2)

欧洲十字军准备

其实,先秦不能随便佩剑,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秦国直到秦简公六年(公元前407年),秦国才下令官吏可以带剑。在先秦时期士兵配备的是铍(pī),和剑类似。比如越王勾践剑,剑身和剑柄是一体的,但是“铍”属于长柄剑,剑和柄(手握的部分)分离。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士兵配备的不是剑,而是“铍”。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3)

其实,“铍”就是加长版的剑,这种这兵器比剑的砍杀力更强。春秋战国时期的“铍”和古罗马时期士兵用的短剑差不多,威力也相差无几,可以平分秋色。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流行佩剑,而骑士所用的剑都很长,还有刀鞘,他们所用的剑估计和韩信所佩戴的剑差不多。

刀也有很多种,比如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也是刀的一种。还有朴刀,就像刽子手砍头用的那种刀。南宋初期金兵南下,岳飞为了对付金人的铁浮屠,还发明了麻扎刀和大斧。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4)

铁浮屠

比如汉朝时期的匈奴,他们的武器除了弓箭就是刀。所以,《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短矛)。”而汉军对付匈奴前期用戈,后来开始大规模的用加厚版的斩马剑和戟混合使用,对匈奴的杀伤力极大。其实,匈奴人离开了马,其实战力很低。他们除了骑射厉害,与汉军正面较量基本不是对手。所以,一直东躲西藏,屡次骚扰汉朝边境,抢完东西就跑。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5)

突厥人攻占东罗马帝国

由于匈奴人居无定所,汉军很难找到他们,所以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旷日持久。如果正面交锋,匈奴不逃跑,在汉武帝时期,匈奴估计就被消灭得一干二净。其实,后来的突厥汗国所使用的兵器和匈奴人使用的兵器差不多。据《周书•突厥传》云:“突厥兵器有弓矢、鸣镝、甲鞘、刀剑。”而唐朝军队对付突厥骑兵采用的就是陌刀,这个陌刀就是从汉朝对付匈奴的斩马剑演变而来。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6)

公元745年,唐朝与回鹘灭掉了后突厥,东突厥诸部不是消亡就是向西亚迁徙。其中一支突厥人,演变为奥斯曼人。后来的奥斯曼人建立了奥斯曼帝国,1453年灭亡了东罗马帝国。要知道突厥人在西域被唐军吊打,然后瓦解迁徙到欧洲,而被唐朝吊打的突厥人,竟然灭亡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可见唐朝军队的实力不弱啊!

弓弩

“弓”和“弩”是不同的两种兵器,“弓”一般称之为“弓矢”,而“弩”一般称之为“弩机”。《国语•周语上》中有言:“载戢(收藏)干戈,载櫜(箭袋)弓矢。”说明,先秦时期弓箭已经成为军队的标配。其实,无论古代的中国还是国外,全世界都流行弓箭。弓箭的射程大约200米,50米以内杀伤力很强,所以中外军队都配备了弓箭。在战国和西汉还出土了错银弩机,在装配箭矢的时候,比手动拉弓快了许多,且可以连发。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7)

错银弩机

欧洲的弓箭虽然很早就用于军事了,但是弩直到中世纪中叶才开始装备军队。根据《兵器图典》的说法:弩在公元1100年传入欧洲,最先在雇佣兵当中采用,1139年,罗马教皇英诺森二世(1161-1216年在位)曾下达教令,严禁在基督教国家间战争时使用弩,但未能得到遵守。1199年,英国国王理查德一世,提倡军弩作战,他在围攻恰鲁滋城堡的战斗中却被弩射杀。13世纪后,在英国的弩被长弓取代。不过弩,依旧在欧洲国家流行,不过和中国同一时期的弩相比,他就逊色很多。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8)

三弓床弩(复原图)

宋朝时期的三弓床弩,据说射程可以达1500米,小一些的神臂弓射程达二百四十多步,大约500多米,不过有人推算,神臂弓不会超过200米。无论哪种结果,中国所使用的弩比欧洲所使用的弩杀伤威力会更大。

冷兵器时代的枪,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步枪。中国古代的枪,历史悠久,据说黄帝时期就开始制枪了。不过先秦时期枪和矛差不多,所以没有特别的区分。到了隋唐以后,矛和枪才被区分出来。宋朝时期的枪,比矛头要长,且矛使用的是青铜,而枪使用的是铁。所以,枪更锋利。枪不仅仅可以进攻杀敌,还可以用来攻城,士兵在爬楼的时候,可以用枪远距离刺杀城楼上的士兵。枪的长度尺寸因人而异,一般不会超过人的三倍。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19)

岳家军

而欧洲,对枪的使用也很广泛。在中世纪,骑兵除了佩刀剑,还有一种骑枪。骑枪装有铁护手,骑士在格斗的时候,全副武装,然后用骑枪进行格斗。不过骑枪只能用作格斗,如果混战,这种枪很重,杀伤力也不大,所以只能用于骑士精神,一对一的对决。

“盾”即盾牌,古代防御作战都会用到盾牌。其实,我国古代的盾牌也有好几种,大的盾牌可以阻挡巨石,小的盾牌能阻挡兵刃、箭矢。古代的盾牌有木制的,皮革、藤条编织、铜铁等制品。欧洲的盾牌也有很多种,有皮、木、藤、柳条等,金属盾较少,一般仅国王和高级将领配备金属盾牌。就其大小而言,有护面护胸的小盾,亦有护全身的大盾。亚述帝国的大盾需一人专门持掌;斯巴达前期的盾是挂在脖子上,后来才固定在左臂上,在很多希腊或者罗马时期的影视题材里面可以看到。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20)

自相矛盾

从目前的图画和壁画来看,汉代以后的军事作战,尤其是单兵作战很少用到盾牌,可能是铠甲应用广泛的缘故。大型的盾牌一般用来防御作战,尤其是攻城的时候,一般用来抵挡矢石的时候才使用。而欧洲士兵,对盾牌的使用要比中国要广,从很多古典油画当中都能看到盾牌的影子。

各国的著名冷兵器(中西方冷兵器大比拼)(21)

拿盾牌的十字军

其实,在古代除了武器的运用外,战术还是很关键的。中国讲究谋略,比如面对马其顿方阵,中国的军队可能不会直接往长矛上面冲,而是采取其他方法攻击对方薄弱的地方,将其阵型打乱。中西方虽然没有直接的军事较量,但是冷兵器时代中国的武器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