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大概是当今中国众多方言之中最具特色、也最具知名度的一个地方方言了。在上大学期间,如果你有一个或几个东北同学,那么,无论你是哪里人,说话的口音总是有意无意的带上了一丝东北味儿。尤其是经过众多东北出身的喜剧演员推而广之之后,估计全国大部分人都能说一两句东北话。
大家印象中的东北话
今天的我们提起东北话,往往将其视为东北三省地区的方言,很少有人将东北话与山东话联系起来。但在近代中国,中国东北其实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地区,东三省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来自华北地区,其中,尤其以闯关东的山东人最多。
既然中国诸多省份中,山东人是闯关东人数最多的省份,那么,为什么东三省的口音中却没有了山东味道呢?
首先,虽然东北地区的移民以山东人最多,但是,闯关东的并不仅仅只有山东人。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各个省份,都有活不下的贫苦农民前往关东挣扎求生。其中,北方地区的各个省份,如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是移民大省。
闯关东
而进入东北之后这些移民,也并非以省份为单位聚集,而是散落在东北各地。因此,虽然闯关东的山东人很多,但是却分散在东北各地,与其他各省份的移民共同生活,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因此,在各个省份的文化互相融合之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口音。
第二,东北三省虽然主要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年轻省份,但是,东三省的历史依然要以百年计。早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其实就有了贫苦的关内人民闯关东的做法。
闯关东
只是由于当时的清政府一直将东北地区视为满清的退路,不愿意因为关内的大量移民导致东北地区被同化,因此,清政府一次次颁布禁令了,甚至设置柳条边禁止移民前往东三省。
也因此,向东北移民才有了闯关东之说,“闯”字,既说明了前往寒冷东三省移民的前途未卜,也说明了违反清廷禁令、犯禁闯关进入关东地区的风险。然而由于关内实在生存不下去,即使有着清廷的种种禁令,依然前后有近200万华北地区农民进入关东地区。
不过,真正大规模闯关东,还要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时,东三省约有4000余万人口,这4000多万人,大多数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而到新中国成立之时,据清朝末年开始的大规模闯关东,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因此,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演绎之下,东北三个省份移民的交融碰撞之下,形成了独属于东北的文化特色。东北话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而这样的特色其实也是有例可循的,早在清初之际,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曾经的天府之国四川变成了千里无人烟的荒野。为了真正占据四川,增强对四川地区的统治力,清廷开始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他们从湖广地区大量移民,迁入四川地区。
湖广填四川
当时中国南方的各个省份,如湖北、湖南等地,都有大量的移民迁入四川,但如今的四川口音却极具四川特色,与湖南、湖北地区的口音相距甚远。因为,虽然四川的移民以湖广地区移民为主,但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在当地形成了独属于四川的特色。
第三,其实也并非所有的东北地区口音都没有山东味儿。例如,辽宁南部地区大连等地,他们的口音就有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十分相似。大连等地的口音,也与我们通常认为的东北口音相差较大。
大连与山东的距离
大连等地的口音之所以与山东话十分相似,一是由于大连与辽东半岛海路十分相近,是闯关东的重要路线之一。闯关东除了陆路之外,最主要的海运就是从山东烟台到辽宁大连。因此,所以山东故土距离最近的城市,有许多从海路闯关东的山东人选择留在了大连。
上世纪我国曾在人口普查中发现,上溯三代或二代,祖籍是山东的大连人比例高达60%以上。这个数字也意味着,闯关东期间,大连的主要人口是由山东人组成的,在山东移民的影响之下,大连话十分类似山东话,也就不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