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明朝,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评价就是: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作为封建历史上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明朝是继汉唐之后中华民族的有一个黄金时期,铁粉可谓是相当的多。今天,小确幸就和大家聊一聊天子守国门的历史渊源。

朱棣为什么会迁都北京(朱棣为何迁都北京亲自守国门)(1)

天子守国门,是指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因为北平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又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称此为“天子守国门”。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他老人家从南方起兵,一路北上,最终统一全国,定都富饶、安宁的南京。那为何朱棣要费举国之力,将首都从富庶之地的南京,迁到靠近边关的北平呢?小确幸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从地理位置看,南京偏居东南、深处腹地,无法掌控全国

南京位于位于长江下游中部,背靠长江天险、地势易守难攻,并且自唐宋以来经济就非常发达,所以朱元璋选择将南京作为大明王朝的都城。但是,在交通、通讯非常落后的古代,信息传递,物资转运,人员流动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地方能否作为首都的重要参考,为联通九州八方,都城的首选必定是国土的地理中心,比如东汉的洛阳、唐朝的长安。南京地理位置过于偏向东南,对北方尚不稳定的大面积国土来讲,信息传递时间长、物资转运难度大、人员流动效率低,难以支撑中央集权对全国的有力掌控。

朱棣为什么会迁都北京(朱棣为何迁都北京亲自守国门)(2)

南京、西安、北京形成等边三角形

所以,早在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已经提出了迁都的想法,当时的备选地点有开封、洛阳、长安和凤阳,只是洛阳、开封、凤阳等地先后因为风水不好、战乱破坏等因素被排除。群臣认为,北平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抚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建议迁都于此,朱元璋觉得元朝亡于北平不祥,便没有同意,只是将燕王朱棣等三个儿子封为藩王镇守北方,这就是著名的“北方三藩”。

朱棣为什么会迁都北京(朱棣为何迁都北京亲自守国门)(3)

明朝地图

洪武24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考察长安,准备迁都关中,但因太子朱标考察关中后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绝,才放弃了迁都。所以,在明朝建立之初,定都南京就只是一个应急方案,就算没有朱棣的个人原因,迁都也是必然。

从国防安全看,北平地势险要、俯瞰中原,战略地位突出

在明朝时期,信息传递尤其是军事信息的传递,主要靠的是驿站,紧急信息可以日传800里。在明朝初年,被赶到漠北(现在的蒙古国)的蒙古仍然是明朝的主要外患,如何抵御外族入侵是非常重要和严峻的问题。从距离上看,漠北距离南京的直线距离达到了2000公里,即使是距离边境重镇大同,也有1000公里直线距离,一旦出现紧急军情,军情传递需要好几天,支援的部队要走大半个月,这仗怎么打?

朱棣为什么会迁都北京(朱棣为何迁都北京亲自守国门)(4)

南京到大同直线距离

如果定都南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一个办法,像朱元璋一样,在北方的山西、河北、北平设置藩王,或者安排信得过的人设置藩镇,给与其军政大权,让其镇守国门。但是,作为造反起家的北方藩王,他是绝对不可能允许出现第二个朱棣的。所以,迁都往北就是必然,亲守国门也是必然。那为什么是北平,不是陕西、山西?根据明朝《革除遗事》记载:关陕百二山河,昔人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民悍勇,西邻吐蕃。山西表里山河,地产良马,其民刚壮,所谓山西出将者也,北近胡虏。也就是说,山西陕西靠近吐蕃、胡虏,有受到攻击的危险。相对而言,北平就安全得多,它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四周环绕有张家口、锦州、山海关等军事重镇和黄河、太行山、渤海海峡等天险,易守难攻,京杭大运河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北平提供粮食和补给,可以说:既靠近前线,又无比安全,是为定都的上上之选。

从执政根基看,朱棣靖难上台、人心不稳,必须重新洗牌

建文帝虽然只做了四年的皇帝,但他的父亲朱标当了25年皇太子,人缘很好、威望极高,建文帝本人又非常受朱元璋宠爱,是合理合法、万众拥戴的皇帝,在南方特别是南京城有一大批忠于他的臣子。朱棣原本是北方的燕王,在靖难之役中,挥师南下,赶跑了建文帝,夺得了皇位。虽然他是打着“尊奉祖制”的名义发动的叛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他。建文帝失踪后,忠于他的臣子们都隐藏起来,以图日后再起。这些人都是本地士族,盘根错节、利益交融,是非常大的不稳定因素,必须靠迁都打破现有布局,让这股势力随时间和空间变换慢慢消融。

朱棣为什么会迁都北京(朱棣为何迁都北京亲自守国门)(5)

方孝孺

同时,朱棣上台后,在南京大开杀戒,血腥镇压忠于建文帝的臣子,当时的南京城,笼罩在血腥、恐怖和猜忌的可怕气氛中。特别是朱棣将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凌迟处死,并灭其10族,共计873人,让朱棣尽失天下士子之心,举国上下遍布着不支持朱棣的声音,其中又以江浙一带最为突出。所以,朱棣对南京这座都城一直非常不放心,生怕自己某一天就非正常死亡在宫中,但培植心腹势力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只有回到自己苦心经营了的北平,才最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从个人情感看,朱棣久居北平、水土不服,希望回到北方

洪武13年(公元1380年),年仅20岁的朱棣就被任命为燕王,镇守北平,从此,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率军出征,他都再也没有离开过北方,直到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称帝,他共计在北方生活了22年。这22年,将在南方出生的朱棣,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他最了解的是黄沙大漠,最熟悉的是猎猎北风,最喜欢的是牛羊面食。可以预见,初来乍到身处江南水乡的南京,在气候、饮食等各个方面,朱棣都是非常不适应的,迫切的想要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

朱棣为什么会迁都北京(朱棣为何迁都北京亲自守国门)(6)

明成祖朱棣

综上所述,小确幸认为,天子守国门,既有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又有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还有根基不稳的被逼无奈,但总的来说,更多体现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眼界和担当,是勇敢和坚毅的象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图腾,值得我们传承和赞扬。

小确幸将持续为大家奉上大明风华系列文章,和大家一起领略英豪风采,启迪智慧人生。如果大家喜欢,点赞关注也希望大家与我留言互动,畅谈你心中的天子守国门,谢谢鼓励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