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蒙格斯报告公众号(ID:MongooseReport)

《蒙格斯报告 》把理论研究根置于经济实际,为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与研究开创了一个新模式、研究方法及维度。报告以理论与实务为导向、以数据与计量为手段,为经济实际规划和管治,尤其是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

作者简介:朱小黄 经济学博士,中国行为法学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会长。

世俗生活不仅是生活,也是心态与心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指的是精英群体的心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是世俗生活的参与者。国庆长假的形形色色,正是世俗生活的集中表达。

(朱小黄世俗与庙堂)(1)

什么是世俗?世俗似乎是个贬义词,说你世俗之见,就是讥你平庸平凡而缺乏高见。但许多庙堂之中久混的人却常常发出羡慕世外桃源,蓑衣笠翁的呻吟。可见世俗生活才是每个身居庙堂者所向往的圣神。

武汉,这是我读大学的城市。七十年代末的武汉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大都市,我经常和好友同学在周末闲逛,在学校附近的蛇山顶,在阅马场的红墙外,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桥下街巷。中午时分花几分钱买两块豆皮,焦嫰可囗,再花一毛钱买一碗热干面,香辣润软,然后去湖北剧院看一场电影。武汉市民大多也喜欢这些小吃,方便实惠,再加一碗渒酒更是惬意。这大概就是世俗生活的特色。时过多年,仍然记忆犹新。但如今所谓的现代都市有些偏执般把世俗驱赶欲尽。有些城市就连街头报亭这样的一道文化风景也不能容纳。

朋友特意带我去了武昌司门口的户部巷。这里各种特色小吃一应俱全。想来城市的灵魂其实就是这些世俗生活的文化内涵。例如这户部巷就是武汉这城市的灵魂。所有城市遗留的传说传统传奇都隐藏在类似的街头巷尾。在武汉,世俗之人,早晨“过早”,就在街头巷尾的小铺面买一碗混饨,就着两个面窝,就像北京街头小摊上卷两个鸡蛋和一根油条的煎饼果子,长沙火宫殿的一碗青葱豆腐脑,广州的早茶闲谈,天津的一笼狗不理包子,青岛市民下班路上拎着的袋装渒酒一样,甚至在云南腾冲也能体会到“腾冲饵丝”的美味。世俗的生活平淡无奇但滋味百样,成为人生幸福的标记和生命轨迹的印痕。

(朱小黄世俗与庙堂)(2)

现在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户部巷。除了摩天大楼,立交桥,轻轨列车,琳琅满目的睨虹灯,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和历史记忆到底是什么呢?现代城市外观越来越相像。记得有一部前苏联话剧,讲了一个诙谐深刻的故事,一个醉汉晕乎乎上错了飞机,半夜飞到了另一座城市,相同的路名,相同的街名,相同的楼号,居然拿自己的钥匙打开了相同门牌号码的房间,而房间里的家具设施全无区别,醉汉以为妥妥地回了家,倒头便睡。这当然是讽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失落。

庙堂的人总是看不惯世俗。一旦有机会,就想用现代文明的产物去取代世俗。汽车取代了马车,轮船取代了排伐,大酒楼取代了大排档,电子书阅读器取代了书刋报纸。。。街道变得整齐有序,楼房变得似曾相似。但人们仍然怀念着从前的一切,包括庙堂之上的人们,疯狂地热衷于寻找户部巷这样的世俗化石。说它是化石,是因为这种集中整齐品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繁华世俗,并非从前那些浸入世人生活中的冷热淡浓,却是一些供游客观赏品赏的人造景象或城市人文纪念标识。与人们的生存失去了关联,这些毫无世俗生活内涵的堆积,其实充满苍凉与沧桑。

(朱小黄世俗与庙堂)(3)

前不久我的中学同学拉我进了同学的微信群,群里的各种调笑,回忆和家长里短,无非是湘西北一座县城里普通居民生活的琐事,但这些鲜活的琐事不正是世俗生活的价值吗?听着那些乡音聊天中提到的地名和事物,我这个少小离家,鬓角染白的故旧已经很有陌生感,不由得生出一些失落。这种失落是所有失去故乡原汁原味的失落。也由此而想,保护和安置好世俗生活方式和传统,也应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

(朱小黄世俗与庙堂)(4)

《红楼梦》里描述的是庙堂之上的生活场景,但其中各种猜迷做诗划拳的乐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浮生六记》中所描述的各种生活细节,无非是布衣蔬食而又富有情调的民间生活的意趣。即使是《陋室铭》所向往的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意境,其实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想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终极价值,其实就是让普通人能自由而舒心地繁衍生息。一个整齐一致,千篇一律,没有差异的社会,一定是毫无生气,也寡淡无趣的冷漠的水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