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是苏州市的一个行政区,位于苏州市东南部。吴江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连浙江嘉兴,江南运河在吴江市平望镇穿镇而过,安民桥跨越江南运河。

吴江看日出的地方金鸡湖(漫步吴江看古桥)(1)

吴江安民桥

安民桥,又叫北渡桥,位于平望镇北江南运河之上,为单孔石拱桥,长36.7米,宽4.6米。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崇祯二年重修。桥东堍有弥陀寺,桥上原有关帝阁,后毁圮。至今,安民桥安然如故,为南北交通要道。

说起安民桥,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有意思的传说。

说是安民桥经过两年的施工,即将告成。而石桥落成最主要的仪式就是安装桥心石。这可是件大事,丝毫马虎不得。同时,附近寺庙里的僧人要来烧香祈祷,八方乡民会赶来拜佛求福,官府里主要官员也会莅临现场。掌做工匠为了确保顺利,把凿好的桥心石量了又量,算了再算,直到认为绝对无误后,就先试着安放一次。结果,怕什么就来什么,这块经过精心测量过的桥心石却怎么也放不平,这下可把掌做石匠给急坏了。当时,已是鸡叫头遍,再过几个时辰就要举行石桥的落成大典了,可这桥心石却偏偏出了问题,重新打凿一块新的桥心石吧,时间来不及。就在这时,门外走来一位枣红脸的壮汉,他身穿长袍,笑着对掌做石匠说,为给石桥落成大典而来助兴的戏班刚唱完夜场戏,这会儿肚子都饿了,想借口铁锅,煮点夜宵。掌做石匠正急得发慌,这红脸大汉还来添乱。但掌做石匠毕竟心善,临难之时也不忘行善,便给了那位大汉一口铁锅。壮汉拿起铁锅,出门去找地方垒灶做饭。过了一会儿,一位巡更的前来报告说,他看见有人在桥顶上生火煮饭。掌做石匠一听,这还了得,桥石经火一烧,就会变酥,石桥就会危险。

可当他跑到桥上时,那烧火做饭的红脸壮汉早已不见踪影,只在准备放置桥心石的空档里留下一堆刚刚熄灭的炭渣。掌做石匠见状,心中十分恼火,就叫人去戏班子问罪。孰料,戏班的人都说,他们早都入睡了,根本就没安排什么人去垒灶做饭。掌做石匠只好悻悻地回到工棚,继续考虑如何安放桥心石的事。想着想着,竟打起了盹,还做了个梦,梦见一位仙人教他如何放平桥心石。可没等那仙人说完,掌做石匠就被徒弟给叫醒了,说是天已亮,再过一个时辰,就要举行石桥落成大典了。掌做石匠只好起身,派徒弟前去打扫那被弄脏的桥心石空档。徒弟还没开始扫,突然刮来一阵风,把桥心石的空档里给刮得干干净净,就是在一角积下了一处炭黑,无论怎么擦拭,也弄不掉。掌做石匠心中很是郁闷,心想,怎么倒霉的事全凑到一块了呢!正想着,他的徒弟喊道:“师傅,桥心石能放下了!”

掌做石匠低头一看,桥心石果然稳稳当当地放的纹丝合缝。这时,掌做师傅才突然明白,昨晚肯定是关云长关武大帝前来镇了妖,才使得桥心石能丝毫不差地放到位。为此,掌做石匠带头募捐,在桥东堍建了一座弥陀寺,并在桥上开了个石龛,供奉关帝爷。

吴江看日出的地方金鸡湖(漫步吴江看古桥)(2)

吴江垂虹桥

垂虹桥,位于吴江区,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原为石墩木桥,因而多次坍塌有多次修复,直至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改建为联拱石拱桥。桥长500余米,用白石垒砌,为72孔,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为便于舟楫往来,桥中有三处突起的高桥孔,使得全桥呈三起三伏状,长若垂虹,故而得名。石桥两堍各建有一亭,并有四个镇桥石狮,栩栩如生。

垂虹桥景色优美,为“三吴绝景,独步江南”,自此,这里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聚集之处,留下了许多描绘垂虹桥的诗篇。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宋代词人姜夔所写的《过垂桥》。当初,诗人范成大与姜夔交好时,曾将歌女小红赠予姜夔。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便轻轻唱和着,在箫声与歌声中,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即兴作了《过垂桥》一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话

宋代诗人戴复古则这样形容垂虹桥的壮观:“垂虹五百步,太湖三万顷。 除却岳阳楼,天下无此景!”垂虹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而岳阳楼则重建于庆历五年1085年,《岳阳楼记》开头就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由此可知,垂虹桥和岳阳楼是同时代的建筑。

只可惜,1967年5月,垂虹桥突然坍塌。这座历经9百年风雨的古桥,在无数问询赶来的人们的叹息中,永远地消失了。

1997年,地方政府在垂虹桥西侧开辟了垂虹桥遗址公园,并修复东西两端十七个桥孔,为千年垂虹桥保留下一点点遗迹。

吴江看日出的地方金鸡湖(漫步吴江看古桥)(3)

垂虹桥遗址公园内地垂虹桥残迹

苏州市的吴江区,原来是苏州辖属的吴江县,于唐代建县,县城所在地是松陵镇。

三里桥位于松陵镇北门外,初建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清代光绪年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桥长54.5米,宽4.53米,高8.15米,跨度11.5米,桥堍两侧,各有45级石板台阶,是吴江区境内现存最高的古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江看日出的地方金鸡湖(漫步吴江看古桥)(4)

吴江三里桥

三里桥高耸雄伟,远远望去,犹如青龙腾空,气势恢宏。站在桥顶,回望桥的两边和河面的两面时,一种凌空触天、极目十里的心情油然而生。

在三里桥东侧拱券旁,还有宽约0.5米的纤道,纤夫过桥洞不需上船。在拱券两侧拐角上还留下数十道深浅不同的纤绳痕迹,烙下运河纤夫顶风逆水辛勤拼搏的辛酸烙印。

为了保护古桥,三里桥下已经停止航运,河运改到桥东水道,还在桥周边开辟了一个生态公园。

吴江看日出的地方金鸡湖(漫步吴江看古桥)(5)

吴江安德桥

安德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司前街,又名平望桥,跨江南运河和荻塘河,濒临莺脰湖。该桥始建于唐代(公元766—779年),以后屡有重建。安德桥为单孔石拱桥,长54米,宽4.5米,矢高9.3米,跨径11.5米。桥型壮观巍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大历九年(774年),书法家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吏时,与诗人张志和(就是那位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人”)等同游平望古镇。他们在安德桥上登高远眺,遥见莺脰湖,淼然浩渺,天光一色,不禁心旷神怡,诗兴大发,颜真卿还写下《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一首。诗中有“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之句。可惜的是,就在这次游历中,42岁的张志和因醉酒在莺脰湖落水身亡,真真是天妒英才。至今,在张志和溺亡的莺脰湖还立有纪念他的遗迹,就连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在平望莺脰湖留下悼念张志和的诗句:“春草碧色水绿波,遥看吴岫濯新螺,此间谁是相宜者,闻道前人有志和”。

由于年久受损,安德桥先后于数次重修,现桥是清代同治年间所重建。该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为全镇35座桥中最高的一座。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战乱,至今仍巍然存在。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过平望》一诗中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之句。

安德桥还有一个传说,原来此地本没有桥,人们往来,全靠摆渡。这摆渡的船夫叫安德,见行人往来多有不便,就向也来此过河的县官请求在这里造一座桥。可这县官只顾自己享乐,根本不想为百姓办事。一天,狂风大作,忽有一人前来求渡,说家中出了急事。安德立刻撑船送那人过河。不料,船刚到河心,突然一个浪头横扫过来,渡船就被掀翻。好在安德临危不乱,他几经努力,终于将渡客救起。渡客十分感激,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原来他是巡按,奉旨微服出访,途经这里。见安德救了自己的性命,正要酬谢。安德却说,只求大人叫当地官府造座桥。巡按一口答应,即命县官造桥。县官在桥即将建好之时,捏造罪名,将安德发配。一路上,受县官之命,解差百般虐待安德,安德终于客死他乡。桥建好后,县官还要把自己的名字作为桥名,当地百姓十分气愤,一纸诉状告到巡按那里。巡按查实后,立即将县官查办,并接受百姓的请求,以“安德”作为桥名。从此,安德桥的名字便流传了下来。

在安德桥上下漫步,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在高高的桥顶,可眺望平望繁华热闹的街市,也可瞭瞰莺脰湖的水色山光,淼然一波,目极高远,心旷神怡;而在桥下,是小九华寺,黄墙乌瓦,香烟缭绕,梵音轻奏,晨钟暮鼓,时分时合,一片秀丽美景,吸引着八方来客。

吴江看日出的地方金鸡湖(漫步吴江看古桥)(6)

吴江北七星桥

北七星桥位于吴江市松陵镇南石塘,在吴江市汽车站向东百米,紧傍京杭古运河,是一座三孔石拱桥。该桥初建时期不详,只知该桥原名为定海桥,元代、明代和清代光绪年间都曾重建。1984年再次重建该桥,为3孔石拱桥,起名北七星桥,桥长28米,宽3米,主拱高3.8米,南北各有32级台阶。

运河纤道是船夫拉纤的通道,更是京杭运河的驳岸,还是古代通邮、传递信息的驿道。如今,从那些遗留下来的表面斑驳的青石板上,似乎还可看到,那些纤夫躬身用力地拉着沉重的船只,缓慢地前行,纤夫那粗硬的脚趾力透青石板,每一步都留下他们的的脚印,印下他们的汗滴。放眼那长长的古驿道,又仿佛听见邮差们的快马加鞭,在驿道上疾驰的声音。

吴江看日出的地方金鸡湖(漫步吴江看古桥)(7)

吴江古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