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这样一个人,毛主席在20年间6次拒绝其进京会面,可生前最后一面却要埋怨对方不早来看自己。

他就是主席的堂弟毛泽荣。

究竟是怎样的恩怨让毛主席出现这样前后不一的表现?

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探寻伟人光环之下的那份温情吧。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1)

一、青葱往事,兄弟情深

湖南湘潭是毛主席的故乡,这里生活着众多毛氏家族的成员,其中就包括毛泽荣。

毛主席与毛泽荣兄弟二人从小感情就很好,关系十分亲密。

主席在家族中排行老三,小名石三,毛泽荣则排名老五,小名胜五,小时候见面,毛泽荣总会亲切地称呼主席为“三哥”。

尽管毛主席成年后投笔从戎,投身中国革命,几十年间一直辗转于全国各地,为中国革命操劳奋斗,但是这并没有隔断两人之间的感情。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2)

大革命期间,两人还曾有过短暂的重逢与合作。

1925年,毛主席回乡养病并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毛泽荣也积极投身进来,成为毛主席十分信任的农民协会通讯员,担负起了站岗放哨、传递重要文件的职责。

自此,主席与毛泽荣在兄弟感情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了革命友情。

只是好景不长,大革命很快便遭遇挫折,毛主席再次辗转各地,发动领导革命运动。

此时毛泽荣也根据组织安排,改名换姓,逃离了家乡韶山冲,开始了十年流亡生涯。

这次分别,主席与毛泽荣二十余年未曾再见。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3)

二、一面难见,裂隙初现

时光流转,二十年转瞬即逝,中国革命也迎来了新发展。

1949年8月,湖南各地相继迎来解放。

彼时,一支解放军队伍路过韶山。

部队主官临时起意,特意上门将主席的堂弟毛泽连和表弟李轲二人接走,送去北京见主席。

“三哥”已成为国家主席,此时的毛泽荣也是兴奋不已。尽管这次未能进京,但他相信自己总会有机会的。

一个历尽苦难的人,听到自己亲人“发达”,内心充满憧憬,这并不可耻。

当然,三哥也没有让他失望。

毛泽连从北京回来后,特地跑到杨林乡给毛泽荣带来了三哥的问候。

原来,三哥已经从毛泽连那里了解到他的困难,了解了在大革命失败后,这个五弟流亡十年、回乡之后生活无着的窘境。

两人的情感似乎再次联系在一起,只等一次会面,再续前缘。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4)

满怀希望的毛泽荣开始托人写信,向自己的三哥、当时的国家主席表达思念之情。

信中,毛泽荣不止一次提出希望去北京看望毛泽东。

这不仅是毛家人也是全国人民的普遍心愿。

然而,毛泽荣等来的却是一盆盆冷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信本身没有问题,都寄到了主席手中,并且主席也回了信。然而,他们两个的交往仅有信件往来而已。

反观其他人,自毛泽连进京后,两年多的时间,不仅是主席这边的亲人毛宇居、文涧泉、文运昌等得以进京,就连曾经救过主席的“外人”张有成等人也能够进京一睹风采。

如此长的时间,毛泽荣竟然没有得到哪怕一次机会。

且在1952年4月的回信中,主席直接交代:

泽嵘贤弟:多次来信,均收到了,你今年不要来京,明年再讲罢。顺祝,健康!

这一刻,毛泽荣内心掀起了波澜,他心里犯着嘀咕,到底三哥还记不记得自己,难道与他已经疏远到不肯再见了吗?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5)

毛泽荣很焦急,他急需确认自己与三哥的感情是否还是那般坚固,也想让旁人知道三哥没有忘记自己,他们还是那对亲密的兄弟。

因此,毛泽荣更加渴望能亲自进京,见一见自己的三哥。于是,他开始调整“策略”,不时将自己家中的困难添到信里,让主席能更加关注自己。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6)

不久之后,主席回信过来,不过不是直接写给毛泽荣,而是在给毛宇居的信中特意提及毛泽荣的困难,还附带了200元钱,以补贴毛泽荣家用。

这在当时确实也算一笔不小的资助,可以帮助毛泽荣渡过难关。

可这不是毛泽荣写信的目的,他希望能进京看望三哥。

处理好家中事情后,毛泽荣再次托人写信,表达自己的愿望,还将一些家乡特产寄了过去,让主席知道自己的日子已经好起来了。

1953年5月,主席再次回信。

这次信件是直接发到毛泽荣手上的,可结果依然是不允。称谓依然是“泽荣贤弟”,在毛泽荣看来,亲切而客套。

信上说:四月九日给我的信及惠赠食品,均已收到,谢谢你。因为你眼睛有病,路上行动恐怕不方便罢,似乎不必来京看我。你有困难,可以相告,替你设法解决。此复。祝你身体健康!

落款还是三哥那遒劲的大字——毛泽东。

这样一封信,虽然言辞恳切,但内容着实不够丰富,作为一个老实巴交又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毛泽荣并不能真正理解主席的意思,他的内心充满失望。

从第一位亲戚进京,已经过去两年多,表亲、朋友、邻人等都曾有人获得进京机会,可自己这个五弟却一直得不到批准。

一句“似乎不必来京看我”更是让毛泽荣委屈至极!

名义上,是你这个三哥关心弟弟眼疾,不便让弟弟出远门。可是毛泽连的眼睛更加不济,早年的经历已经让他几乎双眼失明,他不是同样进京了吗?

如此想法始终折磨着当时的毛泽荣,一位已近耳顺之年的老人。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7)

事实上,主席对这个五弟还是十分关心的,对于他进京的请求也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只不过主席需要通盘考虑得更多。

之前毛泽连进京,主席事前并不知晓,路上有表弟李轲照顾,其进京之路也是部队转交给湖南省委完成的,而且恰巧在湖北偶遇同路的罗荣桓将军家属,一路上互相照应,让人安心。

可实际上,主席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支持,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有自己的原则,绝不可以因私废公。

毛泽连与李轲进京已经违背了主席的本意,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按照毛泽东的意思,他还是很希望五弟进京看望自己,但这仅仅只是个人私心,出于私人感情需要。

然而主席看到了更加深刻的问题。一旦因为某一个亲人进京,让地方政府出面保送,那么必然会出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结果,各级官员盲目效仿,这样的风气将一发不可收拾!

因而主席绝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私心增加地方政府的负担,浪费这个本就不富裕国家的政府资金,影响国家的建设。

作为主席,毛泽东要的是公私分明。

三、再建联系,情谊不减

事实上,主席同样也是内心饱受煎熬,但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他没有其他办法。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主席等到了一个极佳的机会。

1953年10月,乡党委的文九明报告说,要进京向主席反映农村基层的问题。

这位文九明其实也是主席母亲一系的侄亲。由于其有一定文化,在基层乡党委踏实任事,又正直敢言,受到主席赏识,特意叮嘱他要及时向自己反映农民群众的意见以及农村基层发展情况。

而他与毛泽荣自然也是相识的,如果由他携五弟进京,既可以在路上加以照看,又能实现私事私办的准则,不至让地方政府增加负担,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8)

于是主席回复文九明说:毛泽荣,小名胜五,是我的兄弟,住在限门前,他多次来信想来京一次,请你找他一路同来。他没有出过门,请你帮忙他,他的路费亦由自备,由我补发。

你们来时如可以不找省委统战部则不找,如无路费,可以持此信找统战部同志帮忙。路上冷,每人要带一条薄棉被。不要带任何礼物,至嘱。其他的人不要来。

这是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充分表现了主席的思想,也透露出了主席那丰沛的内心情感。

信中饱含着一个哥哥对弟弟的关爱,从弟弟出门路费到路上的天气都悉心考虑过,一一嘱托。

此外,鉴于五弟曾有过“送礼”的前科,毛泽东在信尾还不忘至嘱一番,要求绝不要带礼物。

这样的一封家书,深刻反映了主席作为一个人的深厚情感,是伟人光环也无法抹去的真实内心,是三哥对五弟深切关爱的完美诠释!

很快,毛泽荣满怀欣喜赶到了北京,终于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见到了分别二十多年的三哥。

这一刻没有国家主席与普通农民的分别,只有三哥与五弟的亲密会面,两人终于可以面对面互诉衷肠,重温这久违的亲情。

在三哥盛情邀请下,毛泽荣还在北京小住了一段。

临别时,三哥不忘关心五弟生活,贴心赠送了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以及300元钱。

这让毛泽荣满心欢喜,因为他有了进京的经验,三哥可以更加放心。从此之后,毛泽荣只要能找到做伴的人,就可以进京看三哥。

因而,在54、55年,毛泽荣又各去了一次北京,两个之间的感情也更加亲密。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9)

当然,主席不是一个只关心家事的老翁,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

因而,他希望得到基层的反馈,他需要信任的人给予自己足够的信息,就像文九明一样。

于是,像其他亲人一样,毛泽荣来京也不再是“无所事事”。

在1955年的会面中,毛泽荣不仅得到了三哥馈赠还被安排了“工作”——及时向主席反映乡间的情况。

这与毛泽荣的性格有关,他虽然没有文化,但为人正直可信,心思简单直接。

在1955年的会面中,他向三哥反映了农村的真实状况,对农村依然有很多人不能实现温饱毫不避讳,主席很是满意。

四、公私难辨,疑窦再生

毛泽荣在乡下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但由于本人没有多少文化,信都需要别人代写。

在那个时代,乡村地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这样的写信方式往往会出现辞不达意、表达混乱的问题。

因而,毛泽荣的“工作”越做反而越难,汇报信也是连年“减产”。

直到1959年的一件事,让这一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甚至两人的感情又一次面临挑战,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1959年6月,主席曾回老家韶山冲,并在家乡呆了三天。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10)

期间,主席宴请了很多人,也找了不少人单独谈话,可偏偏这其中没有毛泽荣。

这让他心中充满狐疑,难道自己这些年的汇报信有什么不对,是不是什么话伤害了三哥的感情,内心的不安再次涌现,让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又变得不安。

可这并不是主席有意避开见面,而是包含了现实的无奈与对弟弟的关爱。

事实上,这次回乡时间真的太短了,仅仅3天2夜而已,主席没有时间去与亲友挨个相见。

况且,此时兄弟二人年纪都不小了,考虑到弟弟身居数十里之外的杨林乡,在湘潭这样的丘陵地带,路并不好走,当哥哥的怎么舍得让弟弟奔波呢!

当然这其中也确实有信的问题,毛泽荣耿直的个性,加上汇报信需要代写的问题,让他着实得罪了不少人,没有去到飨宴恐怕也与此不无关系

然而,一个耿介的农民很难会想到那么多复杂的原因,他只希望与哥哥消除误会。

毛泽荣认准了是信的问题,于是几乎断绝了汇报,人也变得更加拘束。

1962年,他曾再次进京,可内心的狐疑,让他不再做这些“伤害兄弟感情”的事情,连称呼也从“三哥”变成了“主席”或者“主席三哥”。

过去直言汇报没有了,反而开始诉说自己的困难,希望通过家事能够挽回兄弟的感情。

三哥暖心叮嘱:“泽荣,你年纪大了,在外面走动不方便,我工作也忙,今后要是一般情况,不要来北京”。

怕他“犟”,主席还特意告知杨林公社:今后毛泽荣来京,要经过我的同意。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11)

然而,这样的嘱托还是引发了误会。

本来主席只是不希望弟弟奔波,为了自家的困难也不需要非要大老远进京一趟,只要来信说明就好。

可是这种单方面希望给毛泽荣省事省钱的安排,反而加深了兄弟之间的裂隙。

由于当时的国情,进京都是需要单位开介绍信的,而不明情况的毛泽荣多次让公社开介绍信,都被拒绝了。

直到1968年,公社因为人员更换,没能将主席的交代一并传达,使得毛泽荣成功进京。

由于事先没有通知三哥,此次“偷进京”,两人竟然面都没见到。这让毛泽荣心中更加郁闷。

因此,尽管每年三哥还是照常寄来生活费,毛泽荣心中的疑虑却难以打消了。

五、破除藩篱,冰释前嫌

在1952年到1972年,毛泽荣已经先后有6次进京请求被三哥拒绝。

如果说前十年是三哥关心自己,一切可以理解。

可是这后十年,毛泽荣对两人的关系已经心生疑虑,4次被拒绝进京,好不容易进京却未能见到三哥,这让他无比心忧。

终于,75岁这年,老人敌不过思念,害怕两人此生再难相见,再次恳求公社许他进京。

而这也确实是兄弟二人最后一面。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12)

这一年主席已经79岁。

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新生的中国依然面临众多抉择,国事繁重。

可是主席已经不再是当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年,桩桩件件的事务已经快要压垮这位耄耋老人。

此时的他也更加需要亲情的呵护,病床之上常常念叨乡亲们怎么不来看他。

毛泽荣的到来正好填补了主席心中的空缺。

主席不再是那个睥睨天下的“风流人物”,只是另一位位老人的哥哥。

于是出现了文章最前面的场景,主席像普通人一样,埋怨起了弟弟:为何不来看自己。

这一刻,毛泽荣明白了也释然了,一切的误会都解除了,整个房间只剩兄弟之间的唏嘘与温情。

是的,20年间,作为哥哥的毛泽东不止一次拒绝弟弟来京。

可作为一国领导人,他要顾念的是全体人民,小家已经不是他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他必须要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刻刻保持“身正”,哪怕牺牲自己的感情。

但作为哥哥岂能不希望弟弟来家中做客,温一壶酒,配几碟小菜,绪兄弟之情。

72年,老病中的毛泽东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国家的担子,与自己亲爱的弟弟宣泄内心的情感了。

两人之间从来不曾有怨愤,只有兄弟之间的亲情,只是太多事情将这份情感掩藏起来了。

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毛泽荣6次请求进京被拒)(13)

六、尾声

5年后,当毛泽荣再次来京。

他亲爱的三哥已经不在,他再也听不到三哥亲切的回应。

这一刻躺在那里的是这个国家最伟大的领袖。兄弟之间的情感也将永存在彼此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