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从很多的回忆录和影视作品当中都看到了许多革命英烈的形象,视死如归,铁骨铮铮等等。我们不仅在内心里要问一句,这些英烈们他们没有儿女柔情吗?如果有,他们的爱情是怎样?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上个世纪的战争年代,就有许许多多的伉俪情深令人感动,毛主席和杨开慧,柳直荀和李淑一就是最好的代表。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1)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主席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诗词,其中《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当中就有名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首词是毛泽东为纪念对好友柳直荀和妻子杨开慧的怀念之情写下的。几十年后的今天,在长沙县高桥镇不仅有柳直荀的故居,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直荀学校。

这首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给当时的湖南长沙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中的柳指的就是柳直荀。柳直荀是我国的革命先烈,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

今天在长沙县高桥镇高桥村深处,大山环抱间坐落着一座民居。一九一二年,柳直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开始了他的革命道路。一八九八年的十一月三日,柳直荀在此出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为他取名直荀,就是取自荀子的“蓬身麻中,不服而直”,希望儿子做一名正直的人。

一九一二年,柳直荀外出求学,先后就读于长沙广义中学、雅礼大学,深受杨淮中毛泽东的影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在革命初期,柳直荀甚至将家中的稻谷进行变卖,去支持革命运动。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2)

柳直荀故居

在柳直荀的故居有一间毛主席居住过的房间。在一九一六年夏天,毛泽东曾徒步到柳家拜访,柳氏父子对他热情接待。后来毛泽东进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以及革命活动的时候,也多次在此居住。

一九二四年二月,柳直荀经过何叔衡姜梦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全身心投入农会工作,柳直荀辞掉了月薪五十银元的谐军中学校长职务,积极致力于农民运动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

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的时候,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柳直荀当选为省农民协会常委兼秘书长。在一九二七年马日事变之后,柳直荀与郭亮等一起组织了十万工农武装,准备进攻长沙。随后他又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一九二七年的长沙,一片白色恐怖,街上到处张贴着捉拿柳直荀的通缉令,上面写着“活捉者赏洋五千,取首级者赏洋三千。”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3)

柳直荀

他与父亲的一段对话体现出了柳直荀坚定的革命信仰。

他的父亲试探他,问道:“家里亲戚有人劝你自首,他们说以你的才干,不愁找不到安稳的工作,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柳直荀正义直言道:“活在这世上不仅仅是为了一口饭吃,我要为人民百姓谋福利,坚决不屈服于那些无耻小人。”

在积极参加革命运动的同时,柳直荀也获得了爱情。一九二四年十月,经过杨开慧的介绍,柳直荀与李淑一结婚。在柳直荀的影响下,李淑一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支持和协助柳直荀开展革命工作。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4)

柳直荀与妻子李淑一

他们结婚三年之后,一九二七年的时候,柳直荀就离开参加革命,然后夫妻二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李淑一一直在家教书,养育和柳直荀的两个孩子,终身没有改嫁

一九二七年,柳直荀在天津、上海等地从事秘密活动。一九三零年到湘鄂西工作,直到一九三二年九月,在柳直荀三十四岁的时候,不幸遇害离世。

李淑一得知了柳直荀去世的消息,有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柳直荀衣衫蓝缕,全身血迹斑斑。她从梦中惊醒过来之后就写了一首词,叫做《菩萨蛮惊梦》

故居附近的老邻居,年近九旬的董毅老人对极少谋面的柳直荀记忆深刻:“年纪不大就出去革命去了,当时地方有人抓他,他回来的很少。他很好,就是去世的太早了。”

在离柳直荀故居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所以柳枝荀名字命名的学校,校内还有柳直荀纪念馆,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再说到后来,一九五七年,《诗刊》创刊,《诗刊》的主编请求主席将主席的一些词发表一下,因此主席就发表了十八首词。《诗刊》发刊出来以后,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其中就有杨开慧当年的好朋友李淑一看到了。

李淑一看了以后非常激动,她就马上给主席写了一封信说:“我的丈夫柳直荀也是您年轻时候的战友,三十年代的时候就牺牲了,我非常思念他,就写了一首词,寄给主席您看看。”这首词就是李淑一半夜惊醒创作的《菩萨蛮惊梦》。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5)

毛泽东与李淑一

信中还说到:“您当初给开慧写过一首词《虞美人》,新发的《诗刊》中并没有,我希望您能抄给我。”李淑一的信是二月份寄出去的,五月份主席给她回了一封很长的信。

毛主席在信中首先说道:“你说的那首词写得不好,就不抄了吧。我这里倒是有一首《游仙》的词,我把这首词呢抄给你。”这首词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词。

在信的结尾,他说:“夏天的时候,你有时间去板仓代我扫一扫开慧的墓,你去给柳直荀扫墓的时候,也替我代为悼念。柳直荀的父亲柳午亭还在世,你要见到他,也向他表达我对他的敬意。你本人包括柳老先生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你要随时告诉我。”

毛主席将这封信寄给了李淑一,李淑一没有想到主席不仅给他回了一封长信,而且还写了一首词。李淑一看到以后很高兴,她当时在长沙第十中学任教,就把这个大信封和信给同学们看。

同学们知道了以后也很兴奋,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能不能将您的这篇词发表在湖南师范学院的院刊上?”

主席很快回信说:“没有问题,可以公开发表。题目改一下,就叫《蝶恋花答李淑一》,把游仙去掉。”

这首词在一九五八年元旦第一次发表了。这首词里谈及到了四个人,毛主席、杨开慧、柳直荀、李淑一;其中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个人都牺牲了,毛主席用诗词来表达对他们的一种追忆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6)

杨开慧

这首词中除了对柳直荀的怀念,还有对杨开慧的思念。当我们说到杨开慧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说他是毛泽东的夫人。其实我们观察杨开慧,首先有个立足点,就是她是在当时五四运动思潮影响下的一代新女性。在当时她是在女性当中思想具有先驱的一位。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之后,杨开慧不仅仅只是他的夫人,同时也是他开展一系列革命工作的亲密的战友和有力的帮手,我们来一起看看毛泽东与杨开慧感人的故事。

当年毛泽东积极组织动员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他多方奔走,为大家筹措经费。那么毛泽东他本人为什么没有去呢?

新民学会要留下中坚人物,毛泽东众望所归。在他和李大钊陈独秀的接触中,和蔡和森的交流中,他对如何改造中国的思路日渐清晰。毛泽东从来都是行动者,他更想留在国内,切实地采取行动。

要说出国,毛泽东更倾向于俄国,他想去考察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而且毛泽东制定了学习俄文的计划。当时母亲病重,虽有弟弟的照管,然而作为长子,毛泽东心中焉能不牵挂。

当然他还感受到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追随着他的身影,生怕她离去、消失。后来他也确切地感受到,只要他吆喝一声:“开慧跟我走。”女孩儿便会跟他到天涯海角,哪怕山崩地裂。

“润之,我要跟你在一起。”女孩会坚定地说。然而毛泽东也知道,在女孩的身后有恩师瞩望的眼神,当时恩师身体还不好,多种原因毛泽东选择留在祖国。

杨开慧、字云锦,号霞,名与字是父辈所赐,号则多为自名。一个霞字体现着杨开慧对美好的追求,也有人说这名是父亲所赐,则体现着父亲对女儿最美好的祝愿。她是一九零一年生人,小毛泽东八岁,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女儿,她七岁入长沙第四初级小学,聪颖而活泼的她是父母眼中的霞,带给他们无限欢愉。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7)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杨昌济经常把毛泽东的日记、作文、文章拿回家里来读。每到这个时候,他一边品茶,一边细细地品毛泽东的文稿。毛泽东也经常去杨家看望老师,聆听教诲。而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在一旁似懂非懂地听。

父亲对学生的褒奖,深刻着她对毛泽东的印象。父亲不在的时候,他会偷看毛泽东的日记、作文、文章,能不能读懂是一回事儿,但是她能看出写得很好。毛泽东来杨家时,杨开慧给父亲和毛泽东各倒一杯茶,然后坐一旁,看他们兴高采烈。在小开慧的眼里,毛泽东是挺拔的大哥。

一九一八年四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以改变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欲栽大树柱长天的杨昌济是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该会在五四运动中组织和领导湖南人民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后又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8)

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合照

在一张一九一九年十一月的新民学会的照片中,有当时十七岁的杨开慧的身影,她不是新民学会会员,也一定是新民学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街头游行的队伍中,当有她呼号的身影,大师兄在前,小师妹紧随而就。

在这情朦胧之际,她发现有一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师姐陶斯咏的身影出现在大师兄的身旁。

小师妹睁大眼睛:“大师兄原是我爱。”于是勇敢示爱。而在大师兄心里,毛泽东一直将杨开慧仅仅当做小师妹,这份爱来得太突然,他猝不及防。但是毛泽东听从于内心的召唤,勇敢地拉起了小师妹的手。前路漫漫,从此相伴。

杨昌济到北大任教,他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他定然对女儿和毛泽东的感情不能不有所察。有所察而作此举,一是惜才,二是尊重二人的选择。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9)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

病重之际的杨昌济至信好友章士钊力荐毛泽东、蔡和森。他说:“君不言救国而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泽东在恩师心目中的份量由此可见,女儿以身相许,八岁的年龄差距岂能为沟壑。

杨昌济临终前对前来探望的好友道:“吾意,正畅。”这其中当有他对毛泽东和女儿婚姻的欣慰。

恩师病逝,正帮助杨家料理丧事的毛泽东又听闻父亲在韶山病逝。一周的时间,两位父辈离世,而他竟然没能叫杨昌济一声岳父。而于此时之际,毛泽东又接到了两个通知,一个是学联要到上海开会,邀请毛泽东参加;另一个是驱逐张敬尧需要在上海开展行动,也要求毛泽东参加。毛泽东嘱咐二弟毛泽民去料理父亲的丧事,他亲自为恩师扶柩南归至武汉,方去往上海。

最需要毛泽东在身边的时候,杨开慧鼓励毛泽东离去,她说“革命事业重于私情。”在杨开慧心里毛泽东的事业就是她的。

奔上海的毛泽东步履踉跄、悲怆、铿锵。杨开慧本在福湘女中读书,但由于违反校规,在校外组织活动,被开除后进入岳云男子中学读书。女生进入男子中学读书,这一行为当即引起轩然大波。在湖南教育界、学界引发了就妇女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男女同校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勇敢者开风气之先”毛泽东坚定地说:“支持”。

关于婚礼,杨开慧采取很坚决的态度:“我不做俗人之举。”有新思想的影响,也有对毛泽东处境的理解。当时毛泽东已失双亲,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何谈经济实力。一句“我不作俗人之举”将毛泽东从万难中解脱出来。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10)

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合影

一九二零年冬日的一天,十九岁的杨开慧和二十七岁的毛泽东结婚了。杨开慧和母亲、哥哥、嫂子、堂弟、堂妹由板仓来到了第一师范。毛泽东和他的弟弟、妹妹以及在长沙的挚友,早早等在了门口。洞房是简洁的教员宿舍,虽然是冬日,这一日的天气中弥漫着温暖的气息,直到一九二一年,他们才从教员宿舍中搬出,来到了长沙市郊清水塘的房子。

一九二零年七月,毛泽东等在长沙邀集教育界、新闻界进步人士,发起成立长沙文化书社。杨开慧不仅投身书社的工作,他还把父亲去世时的奠仪金拿出了一部分支持。从此,杨开慧不仅是毛泽东的妻子,也是助手。他们的家中往来都是热血精英。

此时,毛泽东与陈独秀、李大钊以及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联系密切,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已经由酝酿转为筹建,毛泽东的身后爱妻杨开慧在鼎立的支持。

一九二一年的七月末,毛泽东等人去往上海参加共产党的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毛泽东等行开天辟地之举。

后来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会,地点就是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

我们纪念杨开慧,绝不仅仅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妻子,更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助手、同志,更是伟大的革命者,伟人因为他而更加步履坚定。那时的风、那时的雨、那时的夜,她是伟人身旁的温暖、光亮,伟人的征程有她的光照,她的美丽更在于此。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11)

杨开慧与儿子毛岸英、毛岸青

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三个孩子。作为父亲,毛泽东和他们聚少离多,开慧和母亲一同拉扯陪伴三个孩子。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中没有毛泽东,从杨开慧的眼神中,我们可感受到他与毛泽东聚少离多的哀伤,感受到她的艰辛,和对爱人毛泽东的无限牵挂。她懂毛泽东为大家而战,把小家托付给她。

她的身影,也曾随毛泽东辗转。一九二三年四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一九二四年,开慧带着岸英、岸青也来到了上海,后又去了韶山、广州,最后回到了湖南,毛泽东的身后,总有杨开慧的身影,直到秋收起义。

八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杨开慧与毛泽东不得不分离,这一别便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永别。

后来,杨开慧和孩子不幸被国民党抓去,国民党当时对杨开慧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只要你愿意与毛泽东离婚,我们立刻放你走。”

杨开慧拒绝道:“我宁死都不会离婚。”杨开慧的坚守令人感动。

杨开慧烈士牺牲的时候年仅二十九岁,一个非常青春韶华的年岁。杨开慧烈士是湖南长沙板仓人,直到今天,那个小镇还被人们称作叫开慧乡,所以可见这位革命先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12)

板仓杨开慧烈士纪念馆

而今天的湖南长沙市的板仓,也建立了杨开慧烈士纪念馆,这里收藏了关于杨开慧的很多记忆。烈士纪念馆中毛主席与杨开慧的房间,一个世纪以前,这屋子里边一定特别热闹,当年这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了学生,回荡着激情澎湃的声音,充满了先进思想的交锋…

我们试想一下,二十多岁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也曾在湖南一师的旧居里与老师杨昌济先生讨论着各种问题,畅谈理想,描绘着未来社会美好的蓝图。

也许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杨开慧正安静地望着高谈阔论,充满壮志豪情的青年毛泽东心生崇拜,在美好又伴着风雨交加的浪漫岁月里,彼此陪伴、并肩作战。

纪念馆里还有一间杨开慧烈士的房间,杨开慧就是在这儿度过了生命当中最后的三年,也是在这里被白色恐怖包围,直到不幸被捕。

在这三年当中,她与转战革命前线的毛泽东失去联系,独自在这里一边抚养孩子,一边牵挂着毛泽东的安危,一边坚持开展革命活动。她夜夜挑灯,将心中血泪诉之笔墨,向杳无音信的爱人诉说。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这些书信从未寄出。直到一九八二年的三月,在修葺杨开慧板仓故居的时候,才在卧室后墙离地大概两米的泥砖缝中被发现,而那时杨开慧已牺牲五十二年,而毛泽东也已经离世六年。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13)

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

毛泽东生前从未收到过这些家书,但他在杨开慧牺牲二十七年的时候,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穿越时空、超越生死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在革命征途中他们彼此的守候与默契,饱含了伟大革命者对国家、对民族最深沉的爱。

信中饱含了对毛主席深切的思念,试想如果主席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些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杨开慧对毛主席的这种爱是就是刻骨铭心的,是痛彻心扉的。所以杨开慧在家里时每一分、每一刻都在思念着毛泽东,在报纸上,在一切的可能的方面都去搜寻毛泽东的消息。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办法有任何的交流和沟通,所有的渠道都断了,甚至在杨开慧写这些信的时候,她都不知道对方是生还是死。

后来主席见到了杨开慧的堂妹,跟她说起杨开慧的临终的时候,主席说:“你霞姐是在孩子在身边的时候牺牲的,是很难的嘞。”对于一个母亲来讲,要跟孩子诀别永生不能再见,这是非常痛苦的。

当时杨开慧本来是想把孩子托付给她的一个弟弟叫杨开明,她给杨开明也写了一封托付信,写这封信的时候,杨开慧烈士已经一年多没有得到关于毛主席的任何音讯。但在这封托孤信还没发出去的时候,弟弟就已经牺牲了。

柳直荀之子(柳直荀英年早逝)(14)

杨开慧托孤信

我们再看杨开慧当时的处境和她的信,我们很难理解在那么长的一段岁月里头,她深爱着毛泽东,还要抚养着这几个孩子,她是怎么样一天一天一天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

作为一位女子,在那个年代面对那样的一个艰苦的条件,她内心承受的痛苦该有多少;同样她又是一位母亲,面对三位嗷嗷待哺的孩子,她要承受的巨大的压力;最重要的他是一位革命战士,要为革命理想而去不断地奋斗。这样的女性值得我们去敬佩。

老一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什么?他们的期待就是今天的孩子们能够真正的去享受自己的生命年华、青春岁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用我们所有的努力和所有我们能够做出的成就去告慰这些革命先烈,去告慰这些真正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