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的是《我和我的父辈》
国庆期间,现象级影片《长津湖》屡破影史记录。
直到5号,儿子上学,我才腾出看电影的时间,但没有选择《长津湖》,而是选择了《我和我的父辈》。
原因很简单:《长津湖》长达三个小时,太奢侈,我耗不起,且应该以宏大的战争场面为主,这不符合我观影的期待,我喜欢看故事。
当然,《我和我的父辈》三部曲的前两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的讲故事方法,我颇有好感,也是我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
“我和我的父辈”,四个故事,既有不明时代的文化、社会背景内涵,又蕴含着独特的父子相处密码。
《乘风》:
“救国”时,无需言明的理解
古语有云:知子莫若父。
《乘风》告诉我:知父也莫若子。
吴京导演的这个片段,因为题材的原因,悲壮惨烈、荡气回肠……
但对于情感的把握,我以为非常精准,该扬则扬、该舍则舍、该止则止。
信号弹的升空,意味着什么?看过电影的都明白——马仁兴(吴京饰演)为了救下身后的群众,规避了与日军的正面交锋,几乎毫不犹豫地用信号弹,把敌人引到了儿子乘风的所在地。
当儿子与其他三名战士策马奔腾,突然遇到大股鬼子时,虽然有些惊愕,但很快就能明了,也几乎毫不犹豫地拔枪、策马,勇往直前,似乎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父亲“毫不犹豫”地将“死”推向了儿子,儿子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亲生父亲送来的“死”,照单照收。这其间,这需要多大的默契、信任与理解。
这两个过程,影片没有对人物的情绪进行大肆渲染,我以为处理得极其妥当。
一是,当时的故事情境,容不得做这样的情感渲染;二是,人物的形象使然,就像马仁兴和马乘风的那组对话一样,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两父子,无需做过多地渲染……
在民族大义面前,在普通群众的生命面前,这一对父子,用生与死的考验,诠释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军人之间的父子密码。
《诗》:
“建设”时,扛在肩头的责任
看了这个单元的题目——“诗”,我懵圈了;第一个镜头,黄沙飞卷,茅屋简陋,物品杂乱,我更懵圈了。
哪有一点“诗”的感觉?
这个故事相对较弱,除了孩子不是亲生的反转之外,几乎没有所谓的“故事”可言,但第一次做导演的章子怡,功夫不赖。
黄轩演的父亲施宏儒,疼爱、尊重自己的儿子,用笤帚假打儿子,与儿子在跷跷板上谈心;他也爱自己的妻子,临走那天,他嘱咐妻子“多买点肉”……
这么爱孩子、爱妻子、爱这个家,为什么要用肉去看固体燃料的爆炸试验呢?这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吗?
不是,或许我们现在难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那个时代,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将建设祖国的责任扛在了肩头,因为他们爱着一个更大的家。
之所以,是“父辈”,而不是“父亲”,这个单元体现得尤为明显。
施宏儒不是孩子的生父。孩子的生父也因为从事相同的工作,牺牲了。
孩子在短短的几年中,失去了两个“父亲”……
而章子怡饰演的母亲,作为“父辈”的一员,让孩子知道,自己随时也会像两个“父亲”一样,随时离开他们兄妹。
父辈们用最大的轰响,上演了最沉寂的死亡;用最隐忍的情感,流淌着最奔涌的泪水。
这一切,都在源自于那一份“扛在肩头”的责任,都在告诉这位家中唯一的男子汉,自己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
父子之间,在这一份责任的传递中,诠释了另一种相处密码。
诗,就成为了这份责任的载体。
我的孩子,如果可以
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
告诉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
光荣和梦想,挫折与悲伤
告诉你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
火箭是,为了自由,抛弃自己的东西
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鸭先知》:
“发展”时,别有洞天的示范
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地域,养育什么样的魂。
处于七八十年代交替的上海,就造就了徐峥饰演的鸭先知。
鸭先知有先见之明,他在那个时代就预见将来打电话不用电话线,黄浦江上一定有大桥,浦东要建很多高楼,成为了第一个在浦东新区购买商品房的人。
当然,鸭先知最牛的是拍摄了全中国第一个电视广告。
他为了销售掉厂里生产的药酒,绞尽脑汁,吃了很多的“第一次螃蟹”,最终用广告撬开了销售的渠道。
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需要这样的鸭先知;即将踏上高速发展之道的中国,需要这样的鸭先知。
他与儿子的默契合作,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交给了儿子坚定的理想信念,教会了儿子永不放弃的坚守,让儿子学会了用超前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看到日新月异的中国。
这种超越常人的示范,影响着自己的儿子,诠释了那个时代下父子相处的密码。
《少年行》:
腾飞时,循环轮回的成全
养而不教父之过。
父亲成全儿子,儿子也在成全父亲。
沈腾的《少年行》以科幻的方式,讲述了机器人父亲与非亲非故的孩子相处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但却上演了一个彼此成全的故事。
孩子的亲生父亲去世了,但对于孩子的影响却很深远。这个孩子喜欢倒腾、拆装,各种科学实验很是拿手。
沈腾饰演的机器人为了完成人类首次时空旅行,来到了2021年,阴差阳错地与孩子相遇,用机器人独有的思维和情感,与孩子以平等的方式相处,呵护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成全了孩子的理想,自己也完成了时空旅行的任务。
当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时,机器人在2050年,看到了已经长大了的孩子,原来自己就是孩子设计的。
此时,究竟谁是谁的父亲?谁是谁的儿子?
机器人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的童年时代,承担起了一个父亲的职责;而在30年之后,孩子却用科技的力量,制造了机器人。
或许,谁是父亲,谁是儿子,并不重要,他们的彼此成全、彼此造就,才是全新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父子相处密码。
时代不同、地域不够、经历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父辈相处的密码,也会与自己的晚辈,铸就另一套完全不同的父子相处密码。
愿所有的家庭美好,愿所有父子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