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机关第十党支部党建服务品牌
“图说金陵文脉”
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保护和利用,市规划资源局机关第十党支部与市管线中心党支部签约共建,携手推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化融合。经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本期“图说金陵文脉”栏目将推出“秦淮区遗址旧痕”专题,集中展示秦淮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
秦淮区因秦淮河贯穿全境而得名,自古就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之地,史称“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从南京城建设之始,2000多年来一直是古都南京最繁华的地方。区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34处,是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
秦淮区遗址旧痕
(翻转手机横屏阅读,查看遗址旧痕总图)
窨子山古文化遗址
地址:大明路278号
窨子山古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谓“窨”,是指地室。它是古秦准河畔的一个土墩,从地理视角纵览,即古代高出河岸10米以上的二级阶地。1952年,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队在此发掘一批有价值的古代文化遗物,出土的有石锛、石镞、石斧、青铜的殷式镞、红砂陶鼎,及黑皮磨光陶器的碎片、鹿骨、兽皮和蛎壳等。
省级,新石器时代
经鉴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距今五六千年,面积7200平方米,上面覆盖的文化层厚2.8米。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秦淮河畔的原始先民们用简陋的石器、骨器等工具,创造了令人自豪的远古文明。平日,他们大多在大林旁隙地,从事一些粗放的原始农业,用血汗浇灌了秦淮河畔这块古老的绿洲。他们或在树林丛中采摘浆果、猎取野兽,或在水中捕获鱼蚌之食,还经常到附近的雨花台高地上挑拣精美的石块,制作多种多样的器物,从这些器物上可以看出其工艺比较精细,磨工尤为惊人,可谓溢彩流光,可与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相媲美,同被赞誉为“中华民族幼年时代的艺术明珠”,折射出秦淮河畔原始先民的辉煌历史!这里是秦淮河畔原始居民最古老的家园之一,也是南京地区第一批原始村落之一。
越城遗址地址: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南倚雨花台高地,北濒秦淮河水域
当时古长江在城西北不远处滚滚奔流,据此可控制秦淮河入江之孔道,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金陵地处吴头楚尾,其形胜之险历来为政治家、军事家所看重。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将吴国消灭。公元前472年,勾践派大臣范蠡在今中华门前的秦准河南岸筑起一座土城,作为越国攻打楚国的屯兵之地,史称越城,又叫“范蠡城”。东南设有国门,名曰望国门。明清之际,越城遗迹犹存。那块略高于四周的土坡,在南京被称为“越台”。
未定级,春秋时代
《大清一统志・江苏省・江宁府・古迹》:“[越城]在江宁县南。晋王敦遣王舍、钱凤奄至南岸;温峤遣段秀乘夜渡水,战于越城,大破之。义熙六年(410),卢循至蔡洲,刘裕修治越城,使王仲德屯守。梁天监七年(508)作国门于越城南。《寰宇记》:古越城,在江宁县西南七里,越相范蠡所筑,在今瓦官寺东南,国门桥西北。《建康志》:古越城,一名范蠡城。《图经》云:在秣陵县长干里,今江宁县尉廨后,遗址犹存,俗呼为‘越台’。《(江苏)通志》在聚宝门外,报恩寺西。”越城城周长二里八十步(古旧制以六尺为步),相当于现在的942多米,占地面积只有6万平方米。越城虽不大,但它却是南京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古城。
中山门东吴墓地地址:中山门南侧中山门小区东安门村8幢东侧靠近城墙的山坡下
中山门东吴墓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2月14日,在施工中发现一处墓葬群,3月16日发掘其中一座墓葬,砖砌墓室,长2.38米,宽1.96米,高1.9米。无棺,仅有陶碗一个和锈蚀的铜片,一砖刻有“吴国夫人”四字。南京市博物馆专家确定为东吴墓葬群。
区级,三国时期吴
为保护这一墓葬群,以待以后发掘,用虎皮石砌墙封闭,并在墙面砌有拱形石纹作为标志。
阮籍墓地址:花露北岗19号
阮籍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名士,“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清《康熙江宁县志》记载:万历壬辰(1592)李公昭尝于台(凤凰台)畔掘地,断碣二,刻有“晋贤阮籍之墓”,据此定为阮籍墓。但明、清众多学者提出异疑,认为南京阮籍墓为后人所立之衣冠冢。
市级,东晋
1981年整修,封土底径约5.3米,周垒以青砖,高1.85米。墓前原有石碑,上书“先贤阮公讳籍,字嗣宗”,上款:“光绪二十四年(1898)仲冬”,下款:“记名提督江南江宁府协镇杨金龙,记名提督山西大同挂印总镇刘光才,凤游寺住持僧慧莲立”。现碑已佚。阮籍墓及有关出土文物为研究阮籍及有关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实物例证。
六朝建康都城遗址(游府西街小学)地址:游府西街12号
六朝建康都城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文物部门在游府西街小学校园内东南新办公大楼基建施工现场发现一处东西向的六朝时期夯土城墙,城墙外侧为城壕。城墙分东晋和南朝两个时期,其中东晋时期城墙的外侧包砖保存完好,结构独特,夯土内及其与包砖结合部都用木桩来加固城基。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这处城墙遗迹应与六朝建康宫城(台城)的外重城墙的南墙有关,有可能是端门西侧的一段。
市级,六朝
这里展示的一段城墙断面,即按当时考古发现的东晋时期城墙原状复原,堪称六朝建康宫城(台城)遗址的一处重要地标。
南唐宫城及护龙河遗址地址:张府园17号,建邺路之北
南唐宫城及护龙河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为中山南路,南为建邺路,西为王府大街,北为三元巷。河道呈南北走向,深2~2.4米,宽5.6~6米。东西两岸均由石砌护坡组成,西侧坡壁呈石条叠涩状,较宽大,层层相叠,石条下均布满密集的木桩,排列整齐,局部开有梯形下水道以便于散水。
市级,南唐
杨吴天祚三年(937),李昪废吴帝杨溥,自立为帝,国号唐,史称南唐(937~975)。建都金陵府,后改称江宁府。江宁府城,始建于杨吴天佑十一年(914),前倚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带石头城,呈方形。都城内中部有子城,即宫城,由徐知浩的金陵府衙改建而成。继后,中主李環、后主李煜大肆营建殿堂和楼台亭阁。后又为近代建筑所叠压,故难觅其原貌。1985年在原南唐官城之西,今张府园一带施工时,发现宫城护龙河河道及石砌驳岸。城及护龙河均已不存,已发掘的宫城及护龙河遗迹也被回填,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六朝宫城、都城提供了重要资料。
明故宫遗址地址:午朝门前后。东起清溪路,西至玄津桥,南至外五龙桥,北抵佛心桥
明故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早期皇宫所在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2000米。尚存三大殿基础、奉天门基础;地面尚存内金水桥、午门、东华门、西安门、西华门遗址和后花园冷宫遗址等。桥梁2座,石碑2通,石柱础12个,石雕1个,城门3座,明御河1条。明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1367年建成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文楼、武楼、乾清宫、坤宁宫及东西六官等建筑;周围建皇城,设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此登基。洪武八年(1375),又重建大内官殿,辟承天、东安、西安、北安四门。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此作留都。清初为八旗驻防。咸丰三年(1853),地面建筑毁于兵火。
国家级,明代
1928年开中山东路横穿明故宫。1937年侵华日军在此建机场,拆西华门,毁社稷坛、棂星门等。1984年建现有的登城砖阶。现被中山东路分割为南、北两处,南半部分辟为公园,东、西华门和西安门为街心花园。明故宫遗址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郑和府遗址地址:太平巷中段南侧
郑和府邸在今马府街(西至太平南路,东至长白街)一带,北隔太平巷,与常遇春府第为邻。据说曾有房舍72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民国时期一度为新安会馆、奉直会馆。1953年辟为太平公园。1985年为纪念郑和首次下西洋580周年,更名为郑和公园。1990年建马府新村时,建有碑亭,内立一碑,正面书“郑和府遗址”,背面为郑和生平简介。郑和公园南北长105米,东西宽208米,园内有郑和纪念馆。纪念馆内有一幢两层楼房,占地面积126平方米,上下共8间。该遗址是研究郑和的实物例证之一。
未定级,明代
郑和(1371-1433),明朝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宝山乡知代村人。其祖父与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郑和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被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他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七次出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
韩恢墓地址:宁杭公路卫岗段南侧,卫岗西8号2幢以北处
韩恢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韩恢殉国六周年时,遗骸从小营迁葬于此。韩恢(1887~1922),字复炎,江苏泗阳人。早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了黄花岗起义,1913年7月在南京领导讨袁斗争,曾被推为江苏都督。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为江苏地区讨袁军事负责人。1922年10月,被北洋军阀诱捕杀害于南京小营,年仅35岁。1923年,孙中山将其追赠为陆军上将。
市级,1928年
该墓于1928年建造,1988年修缮。牌坊为单门冲天式青石建筑,坊额“烈士韩恢墓道”六字由于右任手书。墓南有青石碑一块,楷书阴刻“复炎山”三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正觉寺遇难处)地址:长乐路226号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从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罪行的铁证,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国家级,1937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武定门正觉寺将该寺僧人慧兆、德才、宽宏、德清、道禅、刘和尚、张五、源谅、黄布堂、晓侣、慧璜、慧光、源悟、能空、倡修、广祥、广善等17人集体枪杀。与此同时,日军还在中华门外将尼姑真行、灯高、灯光等杀害。1987年2月,经市政府批准在武定门立碑,碑座为青石须弥座,上为横长方形石碑,正面阴刻隶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
拟稿:王丹萍
审核:陶乐
审稿:杨丁丁
发布人:潘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