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0 07:00 | 舟山晚报

画大海简单又漂亮又有鱼(从小浪花到艺苑奇葩 小小渔民画)(1)

作为从农民画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画种,舟山渔民画萌发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一次次蝶变,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似乎有一股力量从画上呼啸而出,让许多渔家儿女的人生变幻出无限可能。舟山第一批渔民画家郑红飞,就是其中之一。

1987年,17岁的六横姑娘郑红飞听说城里老师要来岛上教画画,便饶有兴趣地报了名。

第一次上课,面对一张白纸,郑红飞脑中一片空白,老师的鼓励给她以信心:“大胆画!把渔民生产生活画到纸上,画出渔家风情的艺术韵味来!”郑红飞静下心,思索自己最熟悉的渔家生活。

自小生活在渔村,童年时代的小红飞一放学就撒开脚丫子往沙滩跑,拣海螺,拾贝壳,翻开石头把无处躲藏的“和尚蟹”戴在腕上当手表。在家务农的父亲,农闲时节也会上邻居家的渔船帮忙,每次拢洋回来,家里总能分得些新鲜鱼货……

这些带着海味的渔家生活场景,化为郑红飞笔下一抹抹绚丽色彩。

郑红飞的第一幅作品是《墙头上挂下来的长发》,这幅作品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画大海简单又漂亮又有鱼(从小浪花到艺苑奇葩 小小渔民画)(2)

渔村姑娘大多有着相似的人生,郑红飞也不例外,女大当婚的年纪嫁了渔民,成为渔嫂。当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无意间拾起的这支画笔会伴她走过30余年的光阴,并由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舟山渔民画即登大雅之堂。就在郑红飞拾起画笔的那一年,舟山市现代民间绘画展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亮相,以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赞佩。

1988年,定海、普陀、岱山、嵊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003年,舟山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舟山渔民画艺术节”。就在同一年,渔嫂郑红飞成为画家郑红飞。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舟山渔民画频频走出国门,应邀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展出,作品纷纷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

2012年的一天,郑红飞打开电子邮箱,发现一封邮件,是瑞士文化基金会工作人员写来的,他们想预订几幅反映舟山民俗的渔民画。

此时的郑红飞,已从渔嫂转身成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亲历并见证了舟山渔民画从画坛一朵名不见经传的小浪花,成为名扬全球、走俏市场的艺苑奇葩。

今年,郑红飞位于鲁家峙的工作室,色彩绚丽的渔民画悄然爬上靠枕、调味罐、叶脉书签、拖鞋、水杯……阳光把这些海味十足的衍生品照耀得“金光闪闪”。

(原标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丨小小渔民画,闯出大世界》,原作者徐莺。编辑姚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