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悲惨世界》不是雨果原著改编而来,却超越所有同名改编作品,拥有最炽热的时代愤怒和精神。

01

《悲惨世界》(2019)由法国黑人导演拉德·利执导,改编自其2016年获得凯撒奖提名的同名短片。故事发生在导演从小长大的巴黎郊区93省圣德尼,许多场景直接取材拉德·利自己的日常生活。他的家人在20世纪80年代从马里移民后来到法国,他在蒙费尔迈尔长大,今天仍住在那里。那里也是巴黎臭名昭著,治安最差的区域,也是雨果写下《悲惨世界》的地方。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1)

影片开场,所有法国人无论男女老少,何种肤色,都身披三色旗涌上街头庆祝世界杯的胜利。香榭丽榭大道里拥挤的人群和空前高涨的民族情绪如一股浪潮般迅速集涌,又迅速消融,仅在影片开头一闪而过,转而进入微观生活。之后的剧情由新调派来参加扫恶组(反犯罪机动警察大队BAC)的警士鲁兹展开。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2)

令我惊叹的是,整部电影围绕仅仅不到两天,由失窃事件引发的冲突展开,与充满宏大民族精神气息的开头相对比,影片主体聚焦于个体的一次小范围冲突,宏观与微观两维度相互照应,极具以小见大的戏剧张力。

而且影片拥有统一的视觉风格,采用半记录半虚构手法,摒弃这几年泛滥的粗糙摇晃手持摄影风格,转而采取更流畅的镜头运动突出人物在环境中的飘荡感。搭配富有层次感的多线多视角手法,既有小男孩操控无人机如上帝般的航拍俯视,也有视线狭小的车内镜头,进一步加强国家主流话语和群体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爆发力。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3)

导演没有刻意突出事件发生的真实环境,给街道和生活环境的镜头仅有寥寥几个,即使从航拍“上帝视角”看去,这片长期混乱区与城市其他地方并无二致。

但看似祥和的街道在警察的讲述中四处潜藏着危险人物,邻里争吵会变为可怕的街头流血事件,开快餐店的老板有严重不良前科,上学的少女偷偷抽毒品,人们凑在一起从事非法交易...镜头中的“气息”足以让从未踏足法国的人同样感同身受,街道外表看不出“脏乱差”,生活在此的人们才能代表最普遍的生活状态:尊重的缺位与消散不去的戾气和紧张。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4)

02

得不到应有尊重,这和世界诸多底层个体,乃至大体制叙事下的个人生存状态都非常接近。成功利用小事件实现对边缘群体的去妖魔化、去奇观化表达。雨果的时代是一个不同的时代,但贫困和社会苦难仍然存在于该地区。导演本可以拿着这本书,改编成当代故事,但通过这部电影,更描绘出今天这片土地是如何生活在非常警察压力下,以及无处不在暴力威胁。

这种愤怒的情绪放在如今任何一个场景和背景下似乎普遍存在,其讲述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国际视野和共鸣价值。相比奉俊昊的《寄生虫》,尽管两者都对底层和社会议题展开讨论,但《寄生虫》更多处于韩国当下环境,用虚无的人物形象来探讨阶级问题,过分极简,而且作为强社会学题材的影片,本身尚未完成应有的使命。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5)

同样用愤怒戳中世界观众的还有《小丑》,尽管不能作为体现时代性的代表,但去年至今掀起的巨大话题性,证明人们对小丑形象背后的社会因素产生巨大共鸣。加上导演有限视角的运用,引导观众以极为狭窄的角度观察世界,不知不觉中与小丑视角相重合,悄然滑向情绪化的释放却不知。这点恰恰是十分危险而有害的,观众以为自己对小丑产生巨大同理心,然而事实却相反。比如在侏儒想逃出房间却够不到门栓,请求小丑帮忙开门的窘迫场面,我不知道有多少观众在此“会心一笑”。

你笑了吗?

如果你笑了,很可惜,可能你没有理解影片内外莫大的悲剧性。当电影内华金用出神入化的表演告诉你,残障人士在现实中遭到社会种种嘲笑的绝望时,电影外的观众还是对侏儒因明显身体残疾的反应报以如此直接的嘲笑...太讽刺了!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6)

这种封闭化的死或攻击的二元对立,不正是《悲惨世界》想表达的不同种群碰撞的主题的吗?人们生活在各自的盲区,试图用拳头换取生存空间和其他群体的尊重,互相伤害是唯一的结局。

也许影片结尾停下攻击的男孩和警察是寻找出路的某种前奏,但无法掩盖这是一起悲剧,和原著《悲惨世界》结尾政治运动相同性质的莫大悲剧,不由得让我们产生介于旁观和亲历之间的悲悯。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7)

03

片中不能走火的信号枪代表人的自我管制,没有什么愤怒是意外的空穴来风。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理解的,愤怒也不会停下。性别、阶级、民族、地域、信仰、习俗、喜好、语言等等将现代社会撕扯成一个个血淋淋的群体相互伤害,只要人类尚存,分歧永远不会消失。

危险的狭隘视角是现代病的一个表征,因为现代生活多元性要求我们需要在多重价值和认同中生活,这令人们恐惧不安,而当人们恐惧不安时,可能选择一种简单认同来消除困惑和焦虑。在全球右翼民族主义和强人政治逐渐占据上风的时代,是谁在煽动和逼迫我们,是什么导致空气中的紧张气息,这些问题足以引起每一个人的警惕。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8)

近年来反映不公和歧视的影片接连登顶各大电影节,一些呼声越来越高。不过,当我们谈论“歧视”时,要搞清楚这个“歧视”背后的社会制度以及这个制度的含义,只有搞清楚了这一点,才能区分歧视和参与者们都能接受的角色分化。有些“歧视”也许是歧视,有些也许只是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方式不同罢了。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9)

"当你调查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掠夺非洲自然资源以及欧洲和西方的责任的历史时,就会明白:你不能抱怨移民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你的国家,而不用花时间去想他们为什么如此绝望。我想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但不幸的是,如果再过15年,其他一些电影制作人拍摄自己的《悲惨世界》,我也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没有什么会改变的。”

04

有几处不同群体刚爆发争执,随时演变成暴力冲突的片段刻画十分准确。运镜如旋风般扫过无力的警察,尽管他们是法律权威的维护者,是国家暴力的执行者,却在冲突即将发生前陷入巨大无力感。反观冲突当事方,瞬间化身集无理蛮横与教唆暴力的“受害者”。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10)

《悲惨世界》无意探讨和反思不同种族自身的问题,让我有些许不满足。而且狮子作为几方追逐的对象,没有任何其本身的重要性刻画,出场寥寥沦为纯粹的表达符号。

在具体社会背景的表现上,也许导演认为没有展示细节的必要,大部分实际性民众生活场景和社会情绪土壤都没有展现,比如只言片语出现的2005年法国骚乱(起因是巴黎以北克里希丛林市3名男孩为逃避警察追捕,跑入一所变电站,不料却遭到电击,与本片有诸多呼应之处)和黄马甲事件,这些影响法国国内社会会进程的事件对我们可能略显陌生。进而让影片后半部分的少许情绪表达有失真实记录感的初衷,导致剧情合理性和衔接的瑕疵,也让半开放式结局稍显“不知道怎么办”的无力。

悲惨世界里的五大预言(悲惨世界比寄生虫和小丑更加愤怒与有力)(11)

不过,导演真的没有给出混乱后的答案吗?片尾出现的《悲惨世界》原著语录犹如警钟,未来是有的,属于新一代青少年,但如果我们再不做些什么,原本在凯旋门前庆祝世界杯的孩子们下一秒就是街头暴力的实施者。

“进步如同河流,不可能永远平静;不要筑起堤坝,不要投入石块;障碍能使河流溅起泡沫,使人类沸腾,从而产生混乱;但在混乱之后,我们就认识到进了一步”——雨果

消弭分歧的最好良方正是我们对人类潜能绽放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