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智斗勇的拉锯战(斗智斗勇的炮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交战双方为获得最终胜利,先后投入了机枪、飞机、坦克、毒气等刚刚出现的现代化武器。不过,真正决定一战战局乃至最终胜败的,其实并非是这些“杀手锏”,而是它们所要配合的核心武器——火炮。

用速度挡住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作为同盟国的德国凭借火力优势迅速攻占卢森堡、比利时,之后又仅用一个月时间,把负责防御的法国第五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一路赶到了巴黎近郊的马恩河,德军先头部队已经可以看到15英里外的埃菲尔铁塔,协约国两支陷入疲惫和混乱的部队一再接到炸毁桥梁的命令,在他们背后的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也要迁往波尔多。

然而就在一个星期后,英法联军却出人意料地挫败了德军的进攻,迫使德军转入战略防御,并从此陷入阵地战的僵持,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原来,法国人在防御战中集中使用了秘密武器——速射炮。

火炮很早就投入使用了,但法军这个速射炮发射速度极快,射速达到每分钟15~20发。在马恩河战役中,当法军速射炮弹密集倾泻到德军阵地时,德军总参谋部立即陷入了巨大的恐慌,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每天近5万人的惨重伤亡,而是由于当时德军炮兵拥有数倍于法军的火炮,但却被法军的速射炮压制得无力反击,这就使得德军搞不清楚对面的法军到底有多少火炮,为了保险起见只能停下来转入防御,这就给了法军集结和补充的喘息之机。

天女散花般的炮弹

马恩河战役之后,西线的交战双方陷入了胶着的阵地战,双方都将壕沟挖得纵横交错,加之机枪、碉堡和带刺铁丝网的配合,想要推进100米都要付出成千上万的伤亡代价,于是双方都将打破战争僵局的希望寄托在了火力强悍的火炮上。

一战爆发时,欧洲各国火炮都是以炮管长、射程短、弹道角度低的野战炮为主的,其近乎直线的射击角度使其对于躲在战壕中的敌军士兵杀伤很小。有鉴于此,双方不约而同地大量装备新式的榴弹炮,这种火炮的弹道弯曲,可以直接落入战壕的深处,从而杀伤隐蔽的敌军。

不过,传统的高爆榴弹虽然威力巨大,但除非直接命中战壕,否则杀伤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德国军方便研发了新式炮弹——榴霰弹。这种新式炮弹可以制造出上千块的弹片,是普通高爆榴弹的几十倍,而且由于加装了定时引信,它们可以在战壕里或开阔地的士兵头上爆炸,有效杀伤范围极大。

德军在1914年10月的新沙佩勒战役中,首次使用了榴霰弹,它们的弹片和弹珠象倾盆大雨似地落在毫无防备的法军士兵头上,驻守阵地的法国第二军伤亡惨重,德军很快夺取了整个新沙佩勒。

吃了亏的法军在丢掉新沙佩勒后,很快便仿制并列装了榴霰弹。而且,为了提高榴霰弹的命中精度,法军将刚投入战争的新式武器——飞机用作了收集情报的工具。这一尝试让法军受益匪浅,以往通常需要几天才能收集到的敌军布防信息,现在通过侦察机35分钟的航拍照片就可以获得。而且不但德军战壕的走向、炮兵阵地的位置、筑垒工事的分布等信息一览无余,就连德军补给线的延伸、预备役部队的摆放,甚至各部间的换防和调动这类传统侦查无法侦获的敌军后方信息,也都被法军掌握了。

于是,在新沙佩勒战役的后期,德军精心伪装和频繁转移的指挥部、弹药库、炮兵阵地等重要设施,总是会意想不到地遭到法军炮兵及时而精确的致命打击,最终不得不撤出新沙佩勒进行休整补员。

炮兵之间的战争

不过,德军很快发明出远程火炮,其射程可以直接越过法军步兵阵地,摧毁法军的炮兵阵地。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线与沙俄作战,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德军的远程火炮给英法联军的炮兵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于是,英法联军的步兵攻击部队也因为缺乏火力掩护,最终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放弃了进攻。

事后,为了报复德军,英法联军加紧研制射程更远的远程火炮,并在1916年初的凡尔登战役中投入使用。此役之初,德军投入27个师,1200余门火炮,而法军只有10个师,270门火炮,德军占据着人数和火力上的绝对优势,凭借每小时10万发炮弹的炮击密度,德军在进攻的第一天就向前推进了6公里。

然而,德军的犀利进攻很快就没了的底气——德军火炮在开火几分钟后,便成为了法军远程火炮的猎物,在其“点射式”打击下,德军火炮成了法军的固定靶标,近乎全部被摧毁。此役中流传最广的故事是一个法军一名炮手不知是添错了药量还是装错了标尺,将一发炮弹不歪不斜地打进了德军的炮弹补给所,引发了一战中最大规模的爆炸,德军的火炮因为没有炮弹而成了废铜烂铁,战局因此被扭转。

但实际上,当时德军的弹药库位于战线的后方,远在一般火炮的射程之外。法军那发歪打正着的炮弹之所以能够成功扭转战局,关键是因为发射它的火炮是一门远程火炮。

斗智斗勇的拉锯战(斗智斗勇的炮战)(2)

步炮协同

之后,为了扭转进攻受挫的颓势,德军参谋人员发明了“徐进弹幕射击”的战术。具体而言,就是步兵在冲锋或前进的时候,炮兵按一定顺序延伸炮火,始终把炮弹打到步兵前面数百米的地方,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

其实这种战法早在1914年德军防守阿尔萨斯时就使用过,只是规模非常有限。当时一个法军步兵连进攻德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山头阵地,德军的炮兵利用“徐进弹幕射击”战术将弹着点缓慢向山下移动,对以密集散兵线阵型向上仰攻的法军造成了巨大杀伤。短短几分钟后,法军的凝聚力便荡然无存,士兵们纷纷溃退。

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为了打破僵局,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并改进了“徐进弹幕射击”战术。在其中的沃堡争夺战中,德军先是利用这一战术成功地突破了法军主阵地的多道防线,之后又将炮击区域延伸至沃堡地区的侧后,切断了沃堡与法军其他阵地的联系达7天之久,最终迫使沃堡的法国守军因弹尽粮绝而投降,德军借此一度进抵距凡尔登不足3公里处。

法军吸取了凡尔登战役的教训,不但也开始采用“徐进弹幕射击”的战术反击德军,而且大规模地使用履带式拖拉机来牵引远程火炮,从而增加其机动性。这一做法非常有效,法军趁德军进攻受阻之机,很快收复了沃堡等丢失的阵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围绕着作为核心武器的火炮斗智斗勇,不断地通过改良火炮的射击角度、炮弹、引导方式、攻击战术等途径,来为己方赢得战争的主动权,这在造成双方巨大人员伤亡的同时,也推动了机械、交通、通讯等领域科技的进步,其智慧在战后大都被用来造福社会,这也算是人类的因祸得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