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记者 巩悦悦 高广超

当高校教师深入到乡村,能与那片土地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连日来,济南一位非遗烙画传承人在葫芦上巧妙作画的视频流传网络。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这位烙画者名叫孙丽敏,她在现实中有双重身份,一个是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另一个则是彩石乡村振兴导师。

这里提及的“彩石”,是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两年前,她曾以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的身份承担起这片依山傍水之地的文化振兴职责,服务期满被重新邀请回来,成为了当地的乡村振兴指导师。

4月底,孙丽敏为当地谋划好的“葫芦计划”即将落地。一想起能有更多游人来彩石喝茶聊天赏葫芦,百姓手里头的核桃瓜果不愁卖,并由此带动发展起当地的民宿和加工厂,她就笑开了花。她期盼着这一天赶快到来。

山东高校女教师(高校教师孙丽敏的)(1)

重新被邀回村,她想兑现承诺

在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办事处二楼,一间用葫芦藤装饰门面的工作室显得别具一格。屋子里,烙着彩色花鸟果树以及各种神话传说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被精心摆放在各个角落。这里是孙丽敏的工作室。

两年前下乡,孙丽敏曾决心“一定带老百姓致富”,虽然有了“葫芦谷”项目计划,但两年时间转瞬即逝,她还没来得及兑现承诺就服务期满。回到学校的孙丽敏总也放不下,她知道自己文化振兴的使命还没画上句号。

说来也巧,正当孙丽敏翻来覆去挂念着的时候,彩石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就来到了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他们与学校合作签订乡村振兴合作协议。孙丽敏再次被邀请回彩石,她这次回归的身份是“彩石乡村振兴导师”。

去年,断岧村试种的葫芦长势不错。在和村里反复沟通后,孙丽敏决定由断岧村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庄。眼下,村里的生产路修好了,地整平了,葫芦苗培育好了,后续的排水和配套也都规划好了。一切就绪,只等找个合适天气进行种植。

孙丽敏的想法是,断苕村的一名村干部以前种松茸是一把好手,由他来带头种植更让人放心。她想通过一个村子的“葫芦谷”项目,逐渐带动周围其他村子的发展。

再次返回彩石,孙丽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想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尽全力感受这种学校里得不来的别样体验。

山东高校女教师(高校教师孙丽敏的)(2)

葫芦上烙画,彩石逐渐被看见

从学校走向学校,孙丽敏一毕业就参加了工作,社会经历相对较少。她有时就在想,如果能在实践中教学,教学之余还能传授点社会经验、提供些创新创业的机会,就能够帮助学生更顺利地步入社会。而教会学生的前提是自己率先实践。

因此在2019年,当得知有山东“万名干部下基层”行动的时候,时任艺术设计学院学工办主任的孙丽敏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经筛选,她作为济南乡村振兴服务队历城一队成员来到彩石街道办事处,承担起了文化振兴的职责。

刚来那会儿,孙丽敏常常在想为什么要把乡村振兴服务队派来彩石。想了很久,她得出结论:彩石需要被更多人知道,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什么手段,能让人们愿意来此游玩,如何吸引他们来了还想再来?

利用手头资源,孙丽敏和服务队成员们邀请济南有名的作家、散文家来彩石采风,带领大家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创作,最终以散文诗歌的形式在各媒体平台宣传。

自此,彩石的宣传路径一下子打开了。

围绕着做什么能帮百姓增收,孙丽敏所在服务队想了很多点子。彩石有受保护的水库和水源地,因此畜牧业受限。种植业方面,种什么增收多,众人心里没谱。

孙丽敏从小就喜爱葫芦,《葫芦娃》《西游记》里的葫芦形象都是她的最爱,更重要的是,擅长葫芦烙画的她还是非遗烙画传承人。能否以葫芦促增收?因此在考察亩收益之后,她提出了种葫芦的想法。在断苕村试种完一批葫芦之后,她拿起了看家本领——在葫芦上彩绘、烙画。

走访彩石街道的村居,她发现当地人文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孙丽敏收集来很多与彩石相关的神话传说,创作出《女娲补天》《降龙木传说》《彩石西厢记的故事》等一批作品,她还利用工作之余和晚上时间,将以往单纯的文化符号故事灵动地展现出来。

因为葫芦烙画,彩石逐渐被更多人“看见”。

山东高校女教师(高校教师孙丽敏的)(3)

打造“葫芦谷”,以乡村游带活经济

孙丽敏的志向不止于此。

服务期间,她发现,一年到头,农耕、碾米、收香椿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村里人默默种下花椒、山楂、核桃和果蔬,但销路却成了难题:里面的人不好往外卖,外面的人不知道从这买。

因此,从被邀请回来的那一刻开始,她心里就打定主意,要在彩石打造“葫芦谷”项目,用非遗烙画文化带动乡村游,从而助力当地的产业发展。

相对而言,彩石距离市区近,有山有水,文化底蕴深厚。结合这个优势,孙丽敏想散种一片山谷的葫芦,让葫芦在田野里生长,在路边攀爬,打造“人在架下过、头顶葫芦长”的葫芦谷,引导游客在断岧村走走“福禄”道、品品“福禄”情。今年,将在断岧村穿过新修的生产路、沿山谷拾梯而上,占用20亩土地,种植亚腰葫芦、苹果葫芦、鸡蛋葫芦等,预计每亩至少有上万元产值。

从葫芦发芽到葫芦成熟,孙丽敏都盘算好了每一步要走的链条。六七月份刚长出来,新嫩葫芦可包水饺、做汤、炖排骨做葫芦宴;九月、十月,葫芦皮发硬之前,选择长相较差的加工成条、晒干,做加工厂,进行二次销售。

等到葫芦成熟了,孙丽敏还计划通过公益课堂的形式来传承非遗文化,以游学的方式带动学生和家长步行葫芦丛中寻宝,引导游人感受葫芦文化和非遗传承的魅力,从而使得文化振兴带动当地的产业振兴。

“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等有了好的生活环境和乡村产业,相信能把外出的游子引回来,同时也能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话虽这么说,但孙丽敏同时也有诸多担心。对于技术方面,她心里还不踏实。村民们虽然种过花椒、山楂和小米,但从没种过葫芦。

葫芦之所以有价值,种植难度也是一大因素。如何种、如何施肥、出现问题如何用药、风雨来了如何保护、雨过天晴如何排洪、葫芦架的高度是否适合采摘、成熟后如何晾晒……这些问题不时盘旋在孙丽敏的头脑中。

对她而言,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她只能趟水过河。困难虽多,但需要一点点解决。

经过时间的沉淀,孙丽敏也不再是两年前干事总想着赶快落地的“急性子”。虽然前路有太多未知,但她想把每一步路走踏实。通过努力,她期望看到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大家都能在阳光下幸福美满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