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造城

九十年代末上中学,世纪之交读高中的一批人,对高中生活的期盼和想象都是来自一部青春片和一部青春剧:电影《花季雨季》和剧集《十七岁不哭》。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1)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2)

1.

我们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都会对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求学阶段有着不同的期待和想象:小学六年级想象中学是怎样;读初三会想象高中生活又是怎样。

这些想象构成有老师家长的灌输,告诉你未来的功课会更难,升学压力更大,但也有来自个人对接下来的校园生活的期盼幻想。

这种期盼幻想的基础,对80后来说几乎都来自一些青春影视作品。特别是如我九十年代末上中学,世纪之交读高中的一批人,对高中生活的期盼想象都是来自一部青春片和一部青春剧:电影《花季雨季》和剧集《十七岁不哭》。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3)

电影《花季雨季》

这两部以高中生为影视作品刚刚好都在我小学毕业那年首映和首播(1997年),并且在之后的三四年里每逢寒暑假分别在央视6电影频道和央视8电视剧频道多次重播,而且每次都必看,它们构成了我整个中学阶段对青春影视作品和高中生活想象的记忆。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4)

电视剧《十七岁不哭》

前不久刚重看了几集《十七岁不哭》,如今再回看这两部影视作品,就算撇除艺术上的评判,它的内容依然能勾起许多中学的美好时光,还有李晨、郝蕾这些明星的青涩青春年代。

2.

先说说电影《花季雨季》。电影改编自郁秀的同名青春小说《花季雨季》,故事的背景放在改革开放的深圳特区,围绕高中生谢欣然、陈明、刘夏等几个主要人物,讲述高中的学习生活。这部小说96年由海天出版社出版,迅速成为当时全国畅销的青春小说。我记得当年刚入学初中,学校推荐不少课外书单,《花季雨季》也在其中。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5)

小说《花季雨季》,郁秀开了中学生出书风气之先

小说风靡一时,第二年深圳影业公司就着手把小说搬上大银幕。电影在1997年推出,然而对我来说,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1998年的暑假。那年暑假我记得广州举办了中学生电影节,《花季雨季》是其中重点展映的电影,主创和演员都参加宣传,媒体大篇报道。 电影后来获得1998年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电影版对小说做了很多改编,首先是人物的精简。小说里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多愁善感的文科生林晓旭和多才多艺,品学兼优的男班长萧遥在电影版里都被删掉,这使得电影版失色不少。因为小说里写得相当好看的部分都跟他们有关。萧遥虽也是今天说的学霸,但小说中他跟书呆子陈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好学生。林晓旭很美,简直是心目中的班级女神,电影版没了林晓旭,才艺出众的刘夏成了班花,这两个最重要的改动使得电影并没有把小说的精髓拍好。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6)

当年的颜丹晨饰演女主角谢欣然

小说中人物众多,常常转换视点叙述,电影版则把女班长谢欣然做叙述主角,一开场就以独白方式介绍自己:“我叫谢欣然,今天十六岁····十六岁的人生除了有灿烂的花季,还有泥泞的雨季。”画面是深圳特区高楼林立,欣欣向荣的景象,反映出改革开放特区经济腾飞。

《花季雨季》以深圳特区为大背景,人物和情节都展现出当时相当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深圳户口与外地户口,深圳本地人与新移民,当年深圳改革大搞特区引入人才,谢欣然的爸爸就属这种引进人才,然而谢欣然却因为没有深圳本地户口被陈明这类本地人称作“二等公民”。欣然爸爸为了户口指标还走后门找王笑天的公安局长老爸。一个深圳户口的价值,在当时去深圳还要“边防证”这种特定年代的证明,不亚于今天内地人去香港生“双非婴”拿特区护照。陈明这种深圳土著,家境富裕,却偏偏志向考清华,老爸苦口婆心说他身在福中不知福,“户口出去就回不来了!” 此外还有反映90年代初得出国热,肥妹仔柳青受家人灌输一定要出国,要嫁老外,在书中她的姐姐就是嫁了个老外。可以说《花季雨季》中的学生故事也是侧面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7)

王笑天和余发

3

今天再审视这部青春片除了人物都比较扁平表面,还有就是矫情通病。对白矫情生硬,不像一个正常人能说得出口的话,这方面在张超饰演的陈明身上最明显,身为学霸,拍到他的场景基本是在教室里做习题其实十分做作。书中的对白有不少写得十分贴地,但电影里都没怎么体现。

尽管如此,《花季雨季》还是能为一大批80后提供了中学想象,尤其是对内陆的学生。里面的理想化和美好的描写,对深圳经济特区展现,对许多内陆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憧憬。还有片中拍摄的中学场景,漂亮的校服都留下很深印象。后来我们班有来自深圳的同学高中回到深圳就读,上的就是这所学校(深圳育才二中)。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8)

有关剧集的《花季雨季》几乎没有任何资料和资源

一年后《花季雨季》后来又拍成8集电视剧,戴娇倩主演。这部剧虽然忠实原著,电影版被删的人物在电视剧里还原,还有书中许多支线都被拍出来,然而这部剧却没能像电影那样走红,尽管它的豆瓣分数比电影版要高很多(电影五千多人观看过,6.9分,剧集只有150人观看有8.2分)。

我印象里是在高一的寒假或者暑假看了这部剧,也许电影版先入为主,虽然剧集忠实原著,但对角色的印象仍然是电影最深。而这部剧后来也没再流传,到今天别说找不到资源,就是海报和剧照都难找到。

4.

比起《花季雨季》的矫情做作,十集青春剧《十七岁不哭》(以下简称《十七岁》)却十分自然亲切和真实。剧集改编自李芳芳同名散文集《十七岁不哭》,李芳芳后来读电影,NYU毕业后执导了《80后》和《无问西东》。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9)

李芳芳首部长片《80后》也与80后有关

《十七岁》不像《花季雨季》那样很有大时代气息,但讲的故事,剧本、表达手法都十分写实。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第一集的军训,突击考试就觉得无比真实,还有宿舍生活,艺术节,足球赛,请高年级的学长过来分享学习经验,都无不感到亲切熟悉。还有97年的世界杯十强赛,男生在宿舍向对面女生宿舍报比分都印象相当深刻。

不久前又重看了几集,虽然还是感觉当年的影视剧有着那种很特别的矫情,但不至于反感,这是表达方式不同,毕竟故事情节接地气,讲的是自己的学生年代。人物关系也总能在你当时的班上能找到同类,比如像雷蒙这种家境比较好,靠着有点小聪明学习不算勤奋,总和某个班委女生过不去。不过对于早恋的这个问题,今天看仍然显得说教保守。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10)

雷蒙和宇凌

《十七岁》比《花季雨季》更有朝气。剧集片头播放演员名单时还注明演员的年龄,以表示演员都是剧中角色的同龄人。在这部剧里第一次认识了郝蕾,当时只有19岁的郝蕾在剧中饰演伶俐能干的宣传委员杨宇凌,她不仅是剧中的主角之一,也是全剧的叙事者。主演了《花季雨季》的李晨和张超也主演了《十七岁》,但饰演的人物性格却做了个对调。张超从学霸陈明变成了《十七岁》里问题多多的“坏孩子”雷蒙,李晨变成了勤奋的学霸简宁。张超在这部剧里的表现明显地比《花季雨季》要好,或者说单从选角角度,当时的张超更适合演问题学生,李晨演内向的学霸比他饰演王笑天效果更好。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11)

语文科代表杜薇

这三位主角拍摄该剧时已是刚上大学表演系,而其他演员有不少在当时仍然是真正的中学生,比如清秀的杜薇饰演者李珊当时还是高中生,家境贫寒但学习勤奋的岳晓丹饰演者牛萌萌当年只有15岁,是全剧最小的演员。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12)

善解人意的好闺蜜乐心

《十七岁》这批演员此后的发展,李晨和郝蕾不用多介绍,严格来说只有这对剧中“金童玉女”成了当红的明星,张超没有红起来,虽然拍了许多连续剧,近年鲜有再听到他的消息,据说已离开演艺圈从商。牛萌萌后来读中戏,因为参演苏有朋的绿茶广告又再次红了一把,李珊中戏毕业后主要在舞台发展,执导舞台剧,同时也是学院派,在中戏教书。还有剧中爱笑的眯眼女生(重看仍然觉得她是我剧中最喜欢的角色),杨宇凌的同桌乐心,饰演她的王卓也没在演艺圈发展,最近查资料才知道现在是北京音乐广播FM974主持人。

关于80年代的校园电影(一部片和一部剧成了80后中学生活的期盼和想象)(13)

剧中金童玉女

《十七岁》在豆瓣上有一万多人标记看过,分数高达8.8。专页下面也有不少讨论,可见这部剧当年是相当受欢迎。如果从影响力来看,《十七岁》无疑比《花季雨季》影响更大。“金童玉女”杨宇凌和简宁没有在一起,后来被网友神评:“后来,杨宇凌拍戏漏点了,简宁到处给女生送石头。”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截图,本文今日头条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