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交流的时候,都喜欢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显示出个人才学,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个人魅力。事实上在很多农村地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也会讲俏皮话。尤其是一些文化底蕴比较深浓厚的地区,甚至还会有很多人讲俗语。

俗语虽然无法与名著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所以作为生活经验,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总结,在农村地区依然十分有市场。有很多听起来比较俗气的俗语,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古人吃鸡肉吗(古人讲老牛吃嫩草)(1)

在很多北方地区俗语特别流行,“老牛吃嫩草,吃鸡要趁早”, 就是其中一句比较常见的俗语。

单从字面意义上去分析,说的是老牛由于牙口不好,所以特别喜欢吃比较嫩的小草;而“吃鸡要趁早”则是说,要想吃肉质鲜嫩的鸡,就一定要在下蛋之前食用。

一、“老牛吃嫩草”的含义

“老牛吃嫩草”是一句比较常见的词语,在现代社会中这个词语的含义非常多。在古代社会中牛是比较重要的耕田工具,而且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头牛。所以在农民的眼中牛的地位非常,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也绝对不会吃牛肉。

古人吃鸡肉吗(古人讲老牛吃嫩草)(2)

西周时期就有关于保护耕牛的法律,“诸侯无故不得杀牛”说的就很明确。

无论是贵族阶级还是普通老百姓,在没有任何原因的前提下都不能杀牛。即使是雄霸一方的诸侯,也不能因为口舌之欲无故杀牛。否则就会受到相关法律制裁,严重的甚至还会被杀头。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耕牛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要远比其他牲畜高很多。‘

除非是更牛因为过于劳累会生病死亡,在这种前提下本着不浪费的原则,人们才能吃到味道鲜美的牛肉。即使是耕牛已经无法耕地,农民也会像伺候老人一样照顾耕牛。

古人吃鸡肉吗(古人讲老牛吃嫩草)(3)

根据饲养耕牛的农民的个人经验,当耕牛的年纪越来越大时,他们的咀嚼能力和牙齿就会变弱。在这种前提下,根本嚼不动比较粗硬的枯草。为了能够让他们维持或延续生命,农民就会为老牛割嫩草。

“老牛吃嫩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很多年纪比较大的男性,都特别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

当然随着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很多上了年纪的女人,也会对小伙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句俗语的引申意义,就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古人吃鸡肉吗(古人讲老牛吃嫩草)(4)

二、“吃鸡要趁早”很有意义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鸡、鸭、鹅。这些禽畜不仅可以产蛋,而且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能杀了吃肉。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农民来说,当小鸡逐渐长大之后,还会被当做商品换钱。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饲养小鸡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农村地区之所以会有,“吃鸡要趁早”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小鸡的饲养周期特别短。

鸡一般情况下3-6个月就可以出栏,并且估计还能在春季产蛋。由于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比较苦,所以他们根本不舍得随意杀小鸡。

古人吃鸡肉吗(古人讲老牛吃嫩草)(5)

但是小鸡一旦长到一年左右,基本上就会变成老鸡,在这种前提下肉质就会特别柴。

即使炖的时间很长也不容易烂,这种肉质的小鸡吃起来口感特别差。为了能够在吃鸡肉的时候,吃到肉质鲜嫩汤汁可口的小鸡,人们都会选择杀未隔年的小鸡。

笔者认为俗语“吃鸡要趁早”, 其实是人们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而且也是一种比较难得的烹饪技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句俗语所蕴含的意义。其实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日常饮食中的一种习俗。

古人吃鸡肉吗(古人讲老牛吃嫩草)(6)

结 语

现在社会中虽然很少能听见俗语,但笔者认为俗语作为老祖宗智慧结晶。不仅蕴含了非常重要的生活经验,而且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状态体现。

“老牛吃嫩草,吃鸡要趁早”,虽然听起来有一种通俗易懂的感觉,但如果细品会感受到很多人生真理。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俗语是已经老掉牙了的古董。但笔者却认为俗语就像陈年佳酿,沉淀的时间越长就会越长味道鲜美。如果大家平时能够多了解词语,并且可以正确运用俗语的文化特征,相信一定会被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