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剑法的至高境界,就是人生哲学

小小年纪就悟出武学的真谛(武学的至高境界)(1)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与斯,呜呼!群雄俯首,长剑空利,不亦悲夫!好霸气的一段自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豪气!天下无敌?这恐怕是每一个江湖人物的终极梦想,何况是长剑空利,群雄俯首?

独孤求败在金庸作品里没有正式出场,但是因为他的武学观念,对剑法的理解,直接造就出了3个不同时期的剑术高手。也由于对独孤求败的境界了解程度不同,剑法上的造诣也有着鲜明的特点。

小小年纪就悟出武学的真谛(武学的至高境界)(2)

首先是号称神雕大侠的杨过,受伤、断臂、中毒,那个时候的杨过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从郭靖家逃出遇到了和巨蟒相斗的神雕,出手相助,神雕引领他来到了独孤求败埋剑的剑冢。在剑冢,发现了独孤求败留下的几把剑。分别是利剑,软剑,重剑,木剑。这几把剑也代表了独孤求败的几种境界。

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弱冠就是20岁左右,年轻就是财富,年轻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所以年轻人有冲劲,利剑正象征了年轻时的锐气。弱冠之年无惧失败,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就从头再来嘛!

软剑,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这把剑已经遗失,但是30岁左右的独孤求败已经放下了利剑,改用软剑。年轻人在社会中打拼,如果10年是一个阶段,20岁到30岁无论是心态还是处事方法都会有所不同。30岁就圆滑了许多,也许缺少了锐气,但是更老道,剑法更无常,速度更快,境界也高了一层。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40岁左右就进入了不惑之年,在生活、工作、家庭的压力下,已经完全没有了“剑锋”,大巧不工则是对人生的最好诠释,正是得到了玄铁重剑,杨过才真正成为一流高手,重阳宫大战,一柄重剑大败金轮法王。

令狐冲和风清扬都是独孤九剑的受益者,他们讲求无招,每一招都抢在对手之前,料敌机先,这正是独孤求败利剑到软剑之间的境界,重剑对内力的要求极高,没有深厚的内功做基础,是无法挥动这重达几十斤的重剑,更别说和人交手了。杨过要不是有神雕给他杀蛇取胆,增强内力,也没办法充分发挥玄铁重剑的威力。

其实,独孤求败能成为剑魔,让群雄俯首,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超脱了“剑”这个载体,草木花石皆可为剑,达到了无剑的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剑在哪里?随手一招都能产生出像玄铁重剑一般威力的招式!

人生亦是如此,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是能放下心中的“执念”也就放下了你的手中“剑”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出手不见形”是句武林老话了,懂武艺的人差不多都听说过,它代表了武术的极高境界,值得竭力追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洞悉它的真正内涵。

首先,它并不像是有的初学者所想像的那样,指的是动作很快,以至无法见其形,如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说是某某大师出手时根本看不清其脸面之类的外行话,而是指的无形无式,没有定形。它是十足的高手们的术语,并不像某些人一味苦练,或者是光想着巧练的人所想像的那样简单。

任何艺术的真谛都是必然要返归自然,而这种自然义被人称之为自由王国,它和普通的自然状态相比,又有了质的飞跃,到达自然境界的武术家们,形、意、力已融为一体。正因为有形的自然,所以让人看不出动作有任何征兆,在接近敌人的一瞬间,却能自动构成了最佳切、和”,似乎字字都不单纯讲招术的要求,字字都和内在的精神、意念有关。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许根本不需要再考虑什么“形”的问题,而没有达到的人呢,会认为所谓“虚灵守默,应感无穷”又实在太过玄虚。

小小年纪就悟出武学的真谛(武学的至高境界)(3)

其实,高手们也是有讲招术的时候的,著名的形意拳家郭云深就是用他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未遇敌手。但他的半步崩拳其实已不是外行们所能理解的“半步崩拳”了,他是融合了他的毕生功力的,只不过是以他自己最喜爱的崩拳段科学,使他成为武术革命家,他天生的素质和刻苦的训练又使他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几乎难有敌手。但可惜的是,自从他英年早逝后,截拳道却再也没有出现过世界级的高手,甚至不如形意拳之类简单而古老的拳术代代都有高手能雄踞武坛,这似乎可以看出内在的修为胜过了单纯的苦练了。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的武术界是这样,国际武坛上,达到一流的格斗家都或多或少要有“意”的体验,比如拳王级的选手发拳时所需的距离只要有3厘米就之形,令人防不胜防;有了意的自然,力与神会,产生了“超速运动”,意到劲也到,“打倒还嫌慢”;力的自然呢,当然不是指创劲或者是巧劲,而是凭借本能产生的“沾劲”发力,故能做到无形无势,挥洒自如,以无形之意,接彼有形之表,拳谱上说的“使日月无光,手到劲发而毫不费力”就是指的这种境界。

“出手不见形”也是“拳本尢法,有法亦空”的具体解释,可以说是摒弃了人造的方法和固定的招术,向变化无穷,无形无势中探求武术的真谛。那些津津乐道于本门招式的人,如果就此止步,不再进取,是永远也无法明白真正的武术的。

如何才能达到“出手不见形”呢?那应该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境界,武术家王芗斋称之为“拳拳服膺”,他对大成拳的最深体验为五字真诀“恭、慎、意、形式所表现出来罢了。他本可能用其它的外在形式打败对手,就如一个少年町能用任何的动作打败比他弱小的儿童一样,郭云深的武术代表了他那时代的最

高水平,有意露形,并非武功不济,而是象征了高中之高的境界啊。

现代武术家李小龙直到在逝世之前的几个星期,才指出了人不是靠技术,而是靠本能才能进行真正的搏斗的。但是,到底要如何才能练出他所想像的神奇的本能,他本人并没有能够谈到和来不及去实践。他是全靠了超过常人负荷的训练才取得成功的,在他武术生涯的晚期,他曾经试图希望通过气功入静来达到高度的放松肌肉的能力,来达到他希望的本能。事实上,他所创立的截拳道其实只是一种简化了的、以格斗为主要宗旨的拳术,比传统的武技更加简洁和实用,技术干净利落,训练手可以将对手击倒,这在实战中差不多是等于不需距离,与中国武术中“沾劲”发力极为相似,难以想像,没有精神和体能的高度配合,单凭蛮力怎 能达到 如此的境界。难怪李小龙这样认为:只要有人真的学会了他的寸拳绝技,就可能将他击败。是不是他已经领悟到了武术中的另一种境界:不是以拳和人搏斗,而是用心击败对手。 号称“五百年来无敌手”的泰拳是把假想敌练习作为实现“蓄、闪、遮、格”战术原则的高级手段,日本柔道中最重要的原理是“心气力合一”,剑道中叫作“气剑体合一”。

古代日本高手大波就是采用了类似中国武术中立禅一样的训练,而产生了武术上的质的飞跃,成为日本第一高手。他的方法与中国历代武林如少林、形意、太极高手的方法居然不谋而合。这是不是说明了任何艺术,无论是其外在形式如何,都必须遵循内在的共同规律呢?总之,只有外形的训练而没有达到内炼的境界,难以实现我们所要求的“出手不见形”,甚至可以这样说,内在精神系统的训练才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锻炼的根本标志,也是武术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