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父亲是东魏权臣高欢,母亲是鲜卑富家女,有个儿子名曰高长恭,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兰陵王!

:十五岁入朝辅政,他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在受魏禅前夕被膳奴所杀,年仅29岁。

:就是东魏权臣、政治家、军事家 -高澄

有后世评价:北齐基业,虽创自神武(高欢),而其能整顿内治,则颇由于文襄(高澄)!充分肯定了其对东魏、北齐政权过渡期间所作的贡献~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1)

年少宰相

生于公元521年,卒于公元549年。自幼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高欢喜爱。十岁为高欢招降高敖曹,十一岁以高欢特使身份两次前往洛阳朝觐孝武帝元修,十二岁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妹妹元仲华为妻。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2)

整顿吏治

北魏从崔亮开始挑选官员就论资排辈,不按才能选取。高澄废除这一制度,开始根据才能名望挑选官员,亲自写书征召各地有才学有名望的士子为朝廷效力。当时品德好、有本事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有的一时安排不了相应位置,高澄就将他们召为宾客,在自己府中供养起来,有时间便与他们一起游园赋诗,使其各得其所,各尽所长。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3)

自从河阴之变后,尔朱荣为安定朝中人心,上奏滥封官爵。赠荫一事,渐渐变得杂滥无章,平庸无能的官员动辄高官厚禄。高澄开始纠正其过失,使得追赠褒扬渐有章法。高澄推荐铁面无私的崔暹(xiān)为御史中尉,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尤其是窃据高位的权贵,官场风气大为改观。公元541年,高澄在麟趾阁和群臣编纂议定律法《麟趾格》,并颁布天下。《麟趾格》是《北齐律》的蓝本,又是隋唐律法的直接渊源,影响一直波及后世。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4)

改革币制

北魏末年战乱,致使经济紊乱、货币贬值,民间私铸大量假钱。高澄改革弊政,令人前往全国各地,将铸钱用的铜和原有钱币收集起来,重新铸造。然而民间偷铸假钱的情况仍然屡禁不绝。因此高澄于548年进行新的货币改革,改用悬秤五铢。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5)

东魏武定六年(548年)铸永安五铢,“重如其文”,是一种足重货币。它的铸造是魏晋南北朝货币史上由乱到治的转折点,是后世足重货币“开皇五铢”的先驱。为促进足重货币的流通,高澄采取强硬手段,据《魏书·食货志》记载:计百钱重一斤四两二十铢,自余皆准此为数。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称,悬于市门,私民所用之称,皆准市称以定轻重。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6)

改革户籍与赋税

北魏末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亡,被地主豪强所控制,或变成奴隶,或编为私人武装。这些豪强不缴税也不上报奴隶数目,藏匿人口,导致东魏户口数目和税收锐减。又因此拥有大批私兵不受朝廷管辖,严重影响到国家稳定。高澄辅政之后,几次派高隆之等人前去河北括户,使得户口增加,百姓回到土地上耕种,缴税给国家,国家财政税收也因此充裕。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7)

括户过程中打掉那些地主豪强,他们的财产被充公,给朝廷提供不少军资,被搜出的奴隶和充公的私兵也给国家提供充足兵源。对于河北一带的豪右门阀在乱世中逐渐形成了日益强大的乡党,高澄也进行了逐一的打击和削弱。当时私盐泛滥,官盐产量远远跟不上,而私盐则利用市场交易偷逃高额盐税。高澄则听从度支尚书崔昂的建议,关闭盐市,允许民间私盐卖给官府,只收取少量盐税。此法平衡了官府与私人在盐务方面的矛盾,令双方获利。

经过这一番改革整顿后,东魏政治经济开始走上正轨,勋贵势力受到抑制,高澄作为高欢的继承人,从此地位彻底稳固。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8)

侯景之乱

公元546年十一月,高欢在征伐西魏的过程中身患重病,旋即班师,同时飞速召来高澄,一起护送至晋阳。时任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的侯景,早有异志,只是碍于高欢的威信与实力,不敢肆意妄为。当他听到高欢患病后,立即拥兵自固,谋生异图。高澄深知形势险恶,故在父亲高欢去世后,秘不发丧,迅速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9)

随后,侯景叛离高欢投靠西魏,且攻下不少城池,高澄派遣韩轨督诸军讨伐侯景。不久,侯景又投靠南朝梁,粱武帝萧衍封其为河南王。高澄一方面部署诸将征讨侯景,另一方面则密切注意境内其他各州的情况,防患于未然。他安排其弟高洋为京畿大都督,留守邺城,自己则在同年六月回到晋阳后,为父发丧。七月,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而其弟高洋则摄理国事。高氏兄弟牢牢控制了东魏朝政。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10)

吞并两淮

在侯景之乱中,高澄一直密切关注南梁局势,并且于武定六年(公元548年)秋派尚书辛术前往两淮之地,趁火打劫,侵吞大片梁国土地。两淮之地多处州郡因不堪侯景袭扰,纷纷转投东魏。不到一年时间,东魏借着侯景之乱从中渔利,共得二十三个州,并攻陷淮南重镇寿阳,将疆域从淮河以北一直拓展到长江沿线。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11)

其子为兰陵王

高澄共有六个儿子,除小儿子高绍信没有什么突出功绩外,其余均文武双全。尤其四子高长恭更是一代名将,他就是有名的兰陵王。兰陵王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高欢之孙,高澄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在于他参与了北齐后期与北周的历次大战,并数次击退北周进攻。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12)

初封乐陵县开国公,从弟高殷即位后晋爵为兰陵郡王,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563年,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击退。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13)

后在邙山之战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入周军包围圈,至金墉城下,成功解围金墉,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573年被后主高纬赐死,时年三十三岁,死后北齐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14)

死于家奴之手

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将军的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其权位几乎已臻顶峰,高澄遂与亲信开始密商正式夺取元氏政权。八月,从颍川前线凯旋班师的高澄正与亲信大臣在堂内密谋禅代东魏之事,兰京假装入内送食,趁机察看情况。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15)

高澄认为他行动鬼祟,对他产生怀疑,令他退下,并决定处死他。兰京在外偷听到此事,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他藏刀于盘底,再度送食,兰京及同党一齐将高澄杀死,年二十九岁。后闻讯赶来的高洋将兰京及其同党斩杀,高澄死后,高洋继承父兄基业。550年,高洋建立北齐

兰京,梁朝勇将兰钦之子。其父徐州刺史兰钦与陈庆之齐名,与东魏交战时,兰京被俘,分配到高澄府中当厨子。兰京多次请以重金赎之,高澄皆不许。

高欢为何不传位给高澄(高澄高欢长子少年宰相)(16)

小史个人之见:

1:一代历史人物,竟死于肖小之手,真是造化弄人~

2:小史这下终于知道兰陵王的爹是谁啦~

读史明志,翻翻书,看点儿历史~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