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史上记载的这次“华东汇演”,是一次辉煌的成就之旅。她标志着黄梅戏是很有表现能力的一个剧种,不仅能演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而且能演古装戏,同时还能展示现代题材

黄梅戏融合传播的背景(黄梅戏首登上海舞台后的共生效应)(1)

对黄梅戏艺术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始终受到后人怀念与推崇

黄梅戏这门艺术,解放前曾经两度到过上海,那时演出形式简陋,人员很少,艺人为了糊口,临时结班,跑到上海进行地摊演出。观众多是皖西一带在上海谋生的老乡,并不被人重视,没有什么影响。解放不久,于1952年应邀去华东,首次登上上海舞台,载誉归来,这对黄梅戏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事情虽然过去七十多个春秋了,但她在构成黄梅戏艺术的历史上堪称极其重要的一篇华章。

有心栽花花也开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刚建立不久,就在合肥举办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集中了全省各剧种近五百名主要演员参加集训,主要内容是发动戏曲界进行三改(改人、改戏、改制)。黄梅戏名艺人丁永泉、王剑峰、桂椿柏、潘泽海、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丁紫臣、田玉莲、彭玉兰、王文治、王文龙等都参加了学习。

黄梅戏融合传播的背景(黄梅戏首登上海舞台后的共生效应)(2)

《打猪草》《闹花灯》《蓝桥汲水》等参加华东汇演剧目至今历久弥新

老艺人邓立松被派到包括这个剧种在内的队任副队长,从此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训练班,几乎每晚都有丰富多彩的演唱会,作为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当然积极参加。严凤英演出了《蓝桥会》《游春》;王少舫、潘璟琍演出了刚移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老艺人王剑峰把提纲戏《秦雪梅吊孝》也搬出来说给演员演出。没有接触过黄梅戏的文艺界人士都认为黄梅戏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是一个有希望的剧种。华东区行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现场看了这些黄梅戏节目的演出很感兴趣,训练班一结束,就邀请黄梅戏到上海演出。

有心插柳叶成荫

1952年9月,邓立松同余建民、李霍新三人被省文化局派到安庆市,配合市里同志做参加华东汇演的筹备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刘芳松、班友书、王圣伟等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安庆市文化馆(那时文化馆管戏改办),更是全力以赴。

黄梅戏融合传播的背景(黄梅戏首登上海舞台后的共生效应)(3)

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

黄梅戏融合传播的背景(黄梅戏首登上海舞台后的共生效应)(4)

黄梅戏一代宗师王少舫

那时,安庆仅有民众、胜利两家共和班式的剧团(剧场与剧团不分),丁永泉、丁紫臣、丁翠霞、潘泽海、潘璟琍、王少舫、王少梅、张云峰、吴来宝、刘正庭、彭玉兰、罗爱文等在“民众”剧社(团);严凤英、陈丙炎、田玉莲、余云凤、刘俊云等在“胜利”剧社。两个剧社(团)都是自负盈亏,按账分红,一天两场戏。尽管演出任务重,两家剧团仍把到上海演出看作最大的荣誉。他们克服困难,不提条件,不计报酬,安排时间,挖掘传统剧目,以对内展览演出形式开展参加“华东汇演”练兵活动。

两家剧团的第一次大合作,对推动黄梅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大家边看展览演出,边进行讨论,选定并着手整理了《打猪草》《蓝桥汲水》(后改为“蓝桥会”)《补背搭》和《天仙配》中的“路遇”一折戏。同时还安排了现代戏《柳树井》(老舍编剧)和《新事新办》。当时的着眼点是选择基础较好,整理不需要动大手术,又有一定思想、艺术水平,在表演和唱腔上力求有黄梅戏特色的剧目。

到华东演出剧目定了,演员阵容也集中了黄梅戏的精英,但乐队很难办,原来除高胡,二胡外没有助奏乐器,很难烘托戏剧气氛。于是,便请来方集富兄弟二人参加伴奏。方氏兄弟是民间艺人,会吹笙、萧、笛、筹,再加上高胡,大胡、二胡、三弦,就凑成有六、七个人的文场了。黄梅戏从此便有了较为像样的乐队。

黄梅戏融合传播的背景(黄梅戏首登上海舞台后的共生效应)(5)

黄梅戏老艺术家潘璟琍

黄梅戏融合传播的背景(黄梅戏首登上海舞台后的共生效应)(6)

黄梅戏老艺术家张云凤

后来,编导之一的王兆乾又对乐队进行了精心的训练与改良(当时有人还不识简谱),服装、布景、道具也都重新设计制作,只等出发一声令下。终于摩拳擦掌一番准备完毕后,正赶上了十一月间赴沪参演喜讯到来。于是,捎上所列拟演剧目与安徽泗洲戏组成安徽省赴华东观摩演出团,演出场地设在当时的黄金大舞台(后更名为大众剧场),没料想,初出茅庐的黄梅戏,竟然会一鸣惊人,一炮走红。

枝繁叶茂逢盛世

黄梅戏在沪上首演,引起了华东和上海的文艺界的高度赞扬和极大的兴趣。著名音乐家贺绿汀高度评价黄梅戏,称它“来自大自然,音乐、舞蹈都淳朴、健康、优美,富于泥土气息。”上海各主要媒体对这次演出活动积极介绍和评论,很多新文艺工作者,纷纷发起向黄梅戏学习的热潮,参加华东汇演的《打猪草》《闹花灯》《蓝桥汲水》等几曲折子戏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及韵味,让人耳目一新,百听不厌,中国唱片公司还逐一灌制单张精致唱片全国发行,这对黄梅戏的全国范围内的快速传播无疑作用巨大。

黄梅戏史上记载的这次华东汇演,是一次辉煌的成就之旅。她标志着黄梅戏是很有表现能力的一个剧种,不仅能演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而且能演古装戏(如“路遇”),同时还能表现现代题材。

从此,黄梅戏和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王少梅等演员,便在上海人民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上海各大报纸的广为介绍,黄梅戏闻名全国。

此外,黄梅戏赴沪演出首战告捷,载誉归来,对黄梅戏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很快,省会合肥筹建了省黄梅戏剧团(现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地区当时的十三个县中有专业剧团仅为四个,其余九个县都是空白,不多久,在上级的大力推动下,专业的黄梅戏剧团便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到全区或周边的许多省市、县。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