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阚宝林

合肥方言怎么写(即将消失的方言动词)(1)

方言是活化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宝库。它每个字都有生命,蕴含了先民千百年的生活风貌与智慧。以下单音动词,在江淮地区代代相传,目前还可于乡野陋巷偶尔听闻,存活在少数村叟田妇的口语里。与现代普通话占优势地位的双音动词比,它们言简意赅、意蕴独特丰富、婉转而形象,让人肃然起敬,惊异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字之高贵与长久的生命力。

然而,受各色力量围剿,方言目前极度脆弱,词汇和惯用法的流失更是迅速而无可挽回,不少单音方言动词已淡出我们的口语,非经注意,人们已忘却了其存在。或许不出十年,它们将完全湮没于城镇化和现代媒体泛起的大潮中,下一代的语言表述里将不再有它们的声影。

合肥方言怎么写(即将消失的方言动词)(2)

【安】读若rān,栽种。尤指在两茬作物间抢时间栽种瓜豆等。

该词今人已不用。

【饵】A. 以诱饵捕获。B.招惹、惹是非。如:a.“别~他,他是个猪头三。”b.“臭腌菜~苍蝇。”

偶读若rā。或作“惹”。一作“迩”,韩愈《释言》:公正则不迩谗邪。

【粑】借音词。粘、爬在表面上。

【绑】A.连带。B.(硬性、勉强地)要求别人一起行动。如:“他非要~我一块去。” C.以某物作赌资、抵押打赌。如:“别謆经(意“吹牛”),你可敢跟我俩~一条烟(打这个赌)?”

【抱】A.抱养。B.拥抱、收拢植物秸秆、拿被子等用双手抱持的动作。

【菢】禽鸟孵蛋。又称菢窝。今人只会用“孵化”。

【擘】(用手指)掰开、剖裂。其本义指大拇指,引申以大拇指来掰开物品。通掰、擗、捭。唐《柳毅传》:乃~青天而飞去。~、扳、揙、披、擗、捭 等同声母单音动词,似同源,均有“断、分、击打”等义。

【诐】读若“悲”。乱讲、编造谎言,或以不实论据强辩、以欺骗言论图谋不当诉求。如:“别跟我瞎~,你哪来之钱入股?”《说文》:~,辩论。《孟子》:~,辞知其所蔽。

合肥方言中还存有 “~、贼~、别跟我瞎~”等说法,词义已弱化,多用以训斥、揶揄下辈或熟人间的一般无害谎话。

今人所用近义词:骗人、忽悠、瞎掰。

【滗】(使用工具或通过倾斜等方法)将容器里的液体排出来,同时又不倒出所盛之物。

今词:过滤。

【瞟】读若biào。用眼睛余光快速一瞥。盯着、较劲。

【柲】(在身上)插、别着:腰里头~着一把盒子枪。

今俗用:别、插着。

【簸】通过上下扬动、前后摆动的动作,利用物体轻重不同、其落点和降落时间也不同的原理,用簸箕、坌箕等打时差先接取谷物,再后缩,让糠秕、草末等落于容器前的地面,从而扬米去糠、扬谷去瘪。

今无词对应。

合肥方言怎么写(即将消失的方言动词)(3)

【布】点播、补种。

今已极为冷僻。

【蹭】读若cáng或cào。A.碰擦、摩擦。B.通“擦”,因碰擦而沾染。C.用脚底来回踹踏、摩擦地面。如:~痰。

【拺】读若cé。托扶、向上托把劲。如:“扁担先上肩,我来帮你~把劲。”

今人几乎弃用。

【焠】(快速地)烧水。

【撑】 读若cēn。A.撑开。相当于:一碗饭~三碗粥。吃饱了还硬吃。B.帮忙、帮人应付、支把力:~场子、~面子。

【蹅】A.(在不得不下脚的地方如雪地、淖泥、菜地里)踩、踏。B.(无意)踩上。偶指肆意踩踏。

不久前尚为常用词,恐不久将退出口语。

【搽】 用手在脸上、身上涂抹化妆品、药膏等。

【车】 借音字。歪斜、对不齐,叉开一点。通“磋”。(非正式)走、溜号。

【扯】 A.用力撕扯:~布(买布)。B.聊天、拉呱、谈及。C.抽、吸、拉拽。D.带头。E.造谣、哄骗,背地里(用消极语言)议论、攻击别人。F.植物的幼苗开始长出茎蔓,沿地面或援其它物体向四周或上方攀爬:~秧子。

【称】买(食品):~肉、~糖。

注:昔时,采买物品,根据对象不同,均有相应的动词,如:打两斤油、捞两厢豆腐、逮几个小鸭、捉一个小猪。今均用“买”。

【跐】读chī。A.脚下滑动。B.快速滑动。C.喻溜号、悄然离开。

【㓾】读若“迟”,古汉语音义指剖、割开鱼、畜的肚子。初为“治”,《说文》:魝,楚人谓治鱼也,读若锲。“”为晚出用法,《字汇》:~,~鱼。后引申为用剪子或刃具剖开管状物,或用刀刃直线划开片状物体。现特指剖开家禽肚子、鱼腹等以除杂碎。

一作“胣”。原指“(剖肚后)拽肠子”,《汉语大字典》袖珍本:胣,刳肠、裂腹。《庄子外篇•胠箧》: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舂】旧时以碓窝杵臼加工食物原料的一种方法。主要用途:用碓嘴在碓窝里反复砸碾稻谷等谷粒,以破壳;用碓嘴将碓窝中已去壳的谷物杵捣成粉状。

该字过去在乡村是常用词,现已基本废弃。

合肥方言怎么写(即将消失的方言动词)(4)

【蹱】读若chòng, (小孩)走路前倾、不稳。如:走得一~一~之。《康熙字典》:~,音钟,行不正貌。

【杵】读轻声。A.(用棍子等)捣、捅。插进别的物体里。B.(乱)塞给别人钱物。C.言语讥责、羞辱别人。

该词行将消失。

【穿】行礼钱,一般指上辈给下辈包红包。该词源于古时用绳子穿起铜板的做法。花人情费的动词还有:扎、包、封、行(钱)等。

今只有“给红包”。

【裯】读若cóu,在内外衣之间再添加保暖衣服。

今已基本弃用。

【趣】读若“醋”,催促、唆使、怂恿。《吕氏春秋·音律》:~农收聚,无敢懈怠。《墨子·非儒下》:知人不忠,~之为乱,非仁义之也。通“蹙、蹴”。

【磋】(应该对齐的两边)未对齐。《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齿,左右~,不相当,难御。相互走岔了路。通“逪”,《说文》:逪,迹~也,仓各切。

【啖】 借音词。读若“带”。A.吃得快且多。如:一~三大碗。这个词现已粗俗化,多为小孩或低层次人群使用。表示“吃”的非正式词(多贬义)还有:扫、干、酺、嘬、肿、扛、餸、扒、挜等。偶读若di。盛饭:~饭。B.打。多用于威胁小孩子。C. 形容酣畅地睡觉:一觉~到天亮。

【汏】读若dài。在水里通过快速甩动,辅以紾拧、敨展等动作洗净衣物等(类似漂洗)。《吴下方言考》:吴中以略浣为汏。

【搭】 A.(贬)在外交往。B.搭讪、勾引。C.帮人撑点力:~上肩、~把劲。 D.盖。如:~肚子(睡觉时用毛巾、被角等盖住肚子)、搞毛巾把(切开的)西瓜~之。E.加上。如:~他,一共10个人。F.掺入:(饭里)~毫山芋楔子。G.带有某种特点:半生~熟。H.乘坐交通工具。

【剟】刺、啄。尤指针状、鸟喙状物体短促、快速的啄击。通“叨”。如:“这鹅真果劲,~人一~一块青。” 引申为批评。如:“她一天到晚嘴~在他身上讲。”

已经废弃。

合肥方言怎么写(即将消失的方言动词)(5)

【蹲】A.(一段时间)住、生活在某个地方。B.呆着、等着。如:“烧东西人要~旁边~着,不然容易出事。”

【顿】读若“凳”。放置、贮藏。《增韵》:贮也,宿食所也。《弟子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致污秽。一作“囤”,《说文》:本作,篅也。篅判竹圜以盛谷也。

已成“危”词。今人只会用“放”。

【叠】收拾、将东西摆放整齐:~衣服、~被子、~屋。此单音词快被年轻人遗忘,好在普通话里还有“收叠”。

【垛】 A.放置物体并使其底面与地面等形成较大面积的平稳接触,如:把茶杯~在桌子高头、把桶~搁地下。B.将一个物体放置在另一个物体上。整齐码放。

快成“危”词。

【嬎】鸡生蛋。方言还用“生”,读若“森”之第四声。乡村极少数年长者使用,几成废词,今城里人只会用“下”,偶用“生”。

【凫】游泳、浮于水上。一用“洑”。

【矼】读若gàng,被石子或看不见的坚硬物硌伤。通:杠、磕、担。

【箍】A.将物件用带状物套紧。B.将散落的东西圈起来。C.缠绕,蛇缠住人的肢体。D.用胳膊圈住或卡住别人的脖子。

【罛】读若“箍”,用网捕鱼。通“罟”。基本废弃。

【掼】A.甩打、砸、投掷、扔、撂、抛弃、将物体猛地放到某表面上。B.将人或物体抛起后用力甩到地上。C.摔跤、摔倒别人。通“躀”。D.将东西或人放在某处(不管)。如:“底哪家把霞们~底坳子一天冇人问?”

最忆是巢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