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常么一带,盛产黑山羊,当地群众杀羊,把羊肠称为“羊瘪”。羊瘪汤就是用“羊瘪”煮成的,它是隆林苗族民间一道原汁原味、风味独特的美食,在广西区内很有名。
羊瘪汤的制作,必须从原料说起。做羊瘪汤采用的原料,其实不光是“羊瘪”,还有羊肝、羊胆、羊心、羊肾、羊肚等,包括羊的全部内脏。还有羊血。
制作羊瘪汤的原料
杀羊的时候,先把羊血做成血豆腐。开膛破肚时,从羊的胸腔割下心肺、肝胆,再从羊的腹腔扒下羊肚、羊肠等,一一放好。
制作羊瘪汤,关键在如何处理羊内脏。隆林苗族杀羊,在对羊内脏的处理上,坚持一条原则:不洗。
当地有个故事,说是有两个苗族兄弟,父亲死了,附近村寨的乡亲都来帮助料理丧事。送走父亲以后,兄弟俩杀了一只羊,款待乡亲们,表示对乡亲们的感谢。他们给乡亲们煮了一锅羊瘪汤,由于时值天旱,苗山上严重缺水,兄弟俩在处理羊内脏时,无水冲洗,最不干净的羊肚,他们只是用刀割开,刮去里面的草叶树叶,羊肠也只是潦草地捏出里面的粪蛋,就全部放进锅里煮了。想不到这样一锅不干不净的羊瘪汤,让乡亲们吃了,竟然吃出了奇迹:几个长期患有肠炎、胃病的乡亲,居然一下子都好了。
这个故事显然旨在说明,不干不净的羊瘪汤,有药用价值,对医治胃病肠炎之类的毛病,有明显的功效;苗族群众杀羊时,对羊的内脏之所以坚持“不洗”,正是由于“不洗”的内脏可以治病的缘故。
其实隆林苗族做羊瘪汤,不洗,主要还是为了使羊瘪汤更有风味。不洗,也不是全副内脏都不洗,其中的羊肚、羊大肠是要洗的,而且要不惜用水,洗得干净。
不洗的内脏主要是羊心、羊肝、羊肺、羊肾、羊小肠等。不洗不是不讲究,而是更讲究。这些内脏都是刚从羊的胸腔腹腔里掏出的,原本就干干净净,在干净无污的前提下,不洗比洗味道更鲜美。这跟不注水的猪肉比注水的猪肉更香甜是同样的道理。
在列入不洗之列的内脏中,羊小肠属于一个特例。羊小肠跟羊肚、羊大肠一样,是羊体内的消化通道,按理当洗,但是苗族群众不洗。苗族民间普遍认为,做羊瘪汤时,如果把羊小肠也用水冲洗了,这个羊瘪汤就不是正宗的苗族羊瘪汤,没有正宗羊瘪汤的风味了。所谓“羊瘪”,其实就是专指没有洗的羊小肠,把羊小肠洗了,那还能叫“瘪”吗?
羊小肠虽然不洗,但是要经过处理才能入锅。处理的方法是捏,用手从外面把肠子里的东西捏出,要求从肠子的一头往另一头一点一点细细地捏,一边捏一边还要把捏过的肠子编成辫子一样的形状。这道工序需要两个人一起完成,是处理羊内脏中最难做的一道工序,也是最费时的一道工序。这道工序完成以后,就可以做羊瘪汤了。
隆林苗族羊瘪汤
羊瘪汤的煮法,一般为两次入锅。第一次是把羊的全部内脏(除羊胆外)一股脑儿放进锅里,加火煮十五分钟左右,煮熟捞上来,切成碎块。第二次,把切好的羊内脏和同样切成碎块的羊血豆腐一起,重新放进汤锅里,加水煮开,注入羊的胆汁,慢慢搅拌。随着胆汁的沁入,汤汁逐渐呈现天蓝色,一股香气升腾弥漫,羊瘪汤就做成了。
羊瘪汤在享用前,还要加入切碎的薄荷和少许食盐。薄荷是做羊瘪汤采用的唯一佐料,加入以后,顿时一股奇异的清香沁人心脾。享用羊瘪汤,口感在微苦中透着羊杂原汁原味的鲜甜,清鲜无比。
羊吃百草,百草皆可入药。羊瘪汤不仅味道鲜美,还真是能够清热解毒,正如民间流传那个故事所说,对人的肠胃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因此在隆林苗寨,羊瘪汤一直是人们接待嘉宾贵客的佳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