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名纸和加工纸
从五代到辽宋夏金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的名贵纸张以及加工特制的纸张。这也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五代时最著名的纸是澄心堂纸。“澄心堂”为南唐烈主李昇任金陵(今南京)节度使时的闲居之所。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说:“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沈括《梦溪笔谈》说:“后主(李煜)时,监造澄心堂纸承御,系剡道其人。”这种纸纸面光滑,细密坚韧,质量很好,在南唐时极为贵重,百金难得一枚。梅尧臣在诗中说它“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梅尧臣还提到澄心堂纸的造法:“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这里涉及备料、舂料、抄造和焙干等工序,其中“寒溪浸楮”、“敲冰举帘”则为制造澄心堂纸之类好纸的特殊工艺。据蔡襄《文房四说》记载,澄心堂纸产于“江南池、歙二郡”,即今安徽南部的黄山市地区,然后将原纸运往金陵进行加工。由于澄心堂纸是一种质量上佳的名纸,所以自宋代至清代均曾有人仿制,颇受书画家的欢迎。
宋代最著名的纸当属金粟山藏经纸。浙江海盐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曾藏有北宋时的大藏经数千轴,其纸每幅背上有小红印记“金粟山藏经纸”。这种纸多为硬黄类桑皮纸,由数层粘制而成,纸质较厚,无纹理,内外皆蜡,有些类似现在的牛皮纸,而质量远胜之。金粟山藏经纸后来被逐渐盗出,散入民间,剥取为装潢之用,并称为“宋笺”。到了清代,书画家和收藏家多喜用它作为珍贵书画的引首。如周嘉胄《装潢志》说:“余装卷以金粟笺、白芨糊,折边永不脱,极雅致。”
温州蠲纸始于唐而盛于宋,在当时也是一种很有名的高级纸。程棨《三柳轩杂识》说:“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最多,此当为第一焉。由拳皆出其下,然所产少。”蠲纸是桑皮纸。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有加工方法:“其法用糨粉和飞面入朴消,沸汤煎之,俟冷,药酽用之。先以纸过胶矾,干,以大笔刷药,上纸两面。候干,用蜡打如打碑法,粗布缚成块揩磨之。”这种纸产量不高,但宜书宜画,颇受人们喜爱,《清波别志》说:“蠲纸,今出永嘉,士大夫喜其发越翰墨,争捐善价取之,殆与江南澄心堂纸等。”
除上述者外,他如新安皮纸、四川麻纸、天台玉版等,也都是备受时人赞誉的良纸。
在宋代,对于纸张进行砑光、砑花、涂粉、施胶、加蜡、泥金、染色等加工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各种加工纸。其中最著名的为谢公十色笺。谢景初(1019—1084),字师厚,庆历进士,历任余姚知县、成都府路提点刑狱等,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岳父。元代费著《蜀笺谱》说:“纸以人得名者,有谢公,有薛涛。所谓谢公者,谢司封景初师厚,创笺样以便书尺,俗因以为名”,又说“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谢公笺”是谢景初创意制成的艺术信笺,与“薛涛笺”齐名。宋代也曾仿制过薛涛笺。
在宋代还专门创制出一种印书用的椒纸。这种纸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具有良好的防蛀性能。清人叶德辉提到宋版《春秋经传集解》书末有钤记:淳熙三年(1176)四月十七日,秦玉桢等奏闻:“《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鱼伤牍,未敢备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四年九月进览。”这里所说的“椒纸”,可能是用花椒等芸香科植物果实或其树皮浸水处理过的纸,可以杀虫防蛀。据说,由宋传至清的《埤雅》和《史记表传》两书,因系椒纸所印,数百年间“无一蠹伤虫蛀之处”。纸制品和纸类论著辽宋夏金时期,随着纸的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纸的用途也更加广泛。纸张除大量用于官私文书和印制书籍外,还用来制作纸衣、纸帐、纸被、纸冠、纸枕、纸鸢、纸瓦、纸牌等丰富多采的纸制品。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纸的一些新的重要用途,如印制纸币和制作霹雳炮等,这两者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转变,可说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国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使用纸币的国家。据考证,早在汉武帝时,我国就创制过“皮币”,唐代又有了类似后世汇票的“飞钱”,说明人们很早就已开始了用其他币种替代金属钱币的尝试。但真正使用纸币,则始于宋代。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北宋真宗时四川商民自行印发的“交子”,此后官府又设置“交子务”,专门负责印制和发行“交子”,并禁民私造。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寇瑊尝守蜀,乞禁交子。薛田为转运使,议废交子则贸易不便,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诏从其请,置交子务于益州。”在两宋时,还曾发行“钱引”、“关子”、“会子”等,均为纸币。但后来由于财政危机,滥发纸币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纸币发行量高达3.2亿多缗(每缗为1000文),通货膨胀,纸币贬值,以致“弃掷燔烧,不复重惜”。此外,金朝也发行过纸币“交钞”,后来元朝也发行了交钞和宝钞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还曾将当时中国通行纸币的情况介绍给欧洲。
这一时期纸的另一新用途是用来制作火器。例如,“霹雳炮”就是一种纸壳爆炸性火器。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海鳅赋》中介绍了其制作方法:用纸亦称有六百函,可能是分别按大藏经装订或存放的不同方式而作出的不同估计,见卷成管状,里边装入火药和石灰,再加导火装置。这种纸炮类似于爆竹和花炮,爆炸后可伤人或迷人眼目,有较大的威力,并用于宋金战争中。此外,有些“火箭”和“火炮”也都是纸管中装填有火药的管形火器。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术的进步,以及纸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宋元时期出现了一些研究纸的专门论著。苏易简(957—995)《文房四谱》(986)中的《纸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纸的专著。《纸谱》分为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部分,记述了纸的源流、名称、制作、加工、用途、特点等,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陈槱《负暄野录》和赵希鹄《洞天清录集》等书,也都有论纸专篇。此外,米芾《书史》和《评纸帖》关于纸的评论,《太平御览》纸都收录的关于纸的事项,周密《癸辛杂识》、程棨《三柳轩杂识》等宋人笔记中关于纸的记述等,都是纸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元代费著《蜀笺谱》和鲜于枢《纸笺谱》等,也是很有价值的纸类专著。但这些著作的内容大多偏重于纸的掌故和诗赋文字,很少涉及具体的造纸方法,对研究造纸技术尚有所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