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气侯特殊.入夏以来连雨天不断。这几天虽已到深秋,仍是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天昏地暗,下雨简直如瓢泼‘。如此恶劣的天气.人憋在屋里真的让人十分郁闷。但转念一想,又让我不尽的感慨:这样的天气.如果出现在几十年前.可就难了.别说出门.吃饭都成问题。可今天家家屋里有自来水、气罐、电,‘米、面、油盐酱醋、菜,还有电视、手机一应俱全,不出房门半步仍可吃饭、娱乐、与人交流。

回想那时侯.农村家家烧柴禾.吃土井水.有的户到了秋天青黄不接的时侯.还没米下锅。。

几十年前.农村家家土灶,‘烧柴禾作饭.吃土井水。赶上连雨天也要去挑水、抱柴禾。柴禾一般都在大门外。现在有塑料,柴垛可以用塑料布苫,那时没有塑料,秫稭垛、楂子垛上面抹泥,柴垛很容易漏湿.烧火不爱起火,连吹带搧,做饭烟熏火燎,一时半会做不好一顿饭。

说起吃水,一代人比一代人方便省力。我父亲生于1911年,他说他小时侯只念了二个月私塾,学的《百家姓》《三字经》,会背但不会写。十岁时给人放猪,十三岁就挑木桶到屯子里的土井去挑水,木桶经常使是湿的,两只木桶就十多斤,还要装满水,至少八十斤以上。土井自古以来一直用到六七十年代,只是后来把木桶改成了铁水桶,轻了许多。到了六十年代才有人打铁管井。到九十年代家家普及。现在许多农村都吃上了自来水。下雨天再也不愁挑水了。

说到吃粮,五十年代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农村人按人分粮,城市人凭证凭票供应,基本保证了人人有饭吃。九十年代,逐渐取消了限量供应,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们又用大米白面代替了高粮米和玉米面,今天高粮米、玉米面成了不常吃的保健食品。

新中国成立之前,窮人是‘糠菜半年粮、要饭的人很多。我们家有几亩地,但赶上扔年头也很艰难,特别到了夏末秋初青黄不接的时侯,沒饭吃。记得我八岁那年(1948年),刚一入夏,就天天吃高粮粕子粥。到了八九月高粮吃没了就啃园边子的青玉米,近一个月沒吃到高粮米饭,吃的我肚子疼,爬在炕上嚎叫,骨瘦如柴。后来地里高粮有点红米了,父亲就割了二十几梱扛到院子里撮上晾,晾干后用棒子凿了,推点米这才有米吃了。

连雨天漏房子也是愁人的。俗话说,旧社会的人有四大孬糟:吃饭打饭盆,炕上倒病人,下雨房子漏,要账的不离门。旧中国时,人们的住房非常简陋,有的甚至没房。我们这里,平原地区窮人住的是土墙秫稭垛房,用泥抹房顶。低洼地区住马架子大泥堆草房,房盖用草苫。如果维修不好,遇连雨天,房子漏是家常便饭,有的还要房倒屋塌。我们家前边就有一家姓金的人家,连日下大雨房子漏不算,只一间土平房发水还泡倒了,幸好半夜提早撤离设伤着人。这家女主人,可能因阴雨连绵蚊子多被咬,得上了脑炎,不几天就死了,扔了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十分淒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住房的住房有了极大的政善,多半农民建了基础坚实、砖瓦石块硬山到顶、沥青烫盖的北京平或瓦房有的还建了小楼,砖石结构的房屋代替了土平房、草房,人们再也不用夏天漏雨冬天冷发愁了。

看看今天人们的生活,与那时真是天埌之别。

雨天的状态(连雨天的感慨)(1)

雨天的状态(连雨天的感慨)(2)

雨天的状态(连雨天的感慨)(3)

农村中用塑料盖上了的柴禾某丶

雨天的状态(连雨天的感慨)(4)

_百年前挑水用的木桶‘

雨天的状态(连雨天的感慨)(5)

五六十年前的水井

雨天的状态(连雨天的感慨)(6)

二三十年前的铁管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