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小说分析情节作用)(1)

分析情节作用

“情节作用”就是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的作用。它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的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情感、主题、读者等方面考虑,但还必须考虑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特别是情节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一般开头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设疑开头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写景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给全篇定下情感基调或定下叙述基调,使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中间情节的作用

分析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小说分析情节作用)(2)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 型

作 用

出人意料

的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表达主题,让主题深入人心。

卒章显志

的结尾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直接揭示主题的作用。

以景物作

结的结尾

①从结构上看,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整体上营造一种氛围或意境。②从人物上看,烘托人物形象。③从主题上看,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④从读者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戛然而止

(留白)的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进行艺术再创造。

 《祝福》结尾一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段文字主要写了鲁镇年底“祝福”的景象。第二问:①情节结构上,首尾呼应,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②人物形象上,以乐景衬哀景,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与文中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形成鲜明的对比。③主旨上,以祥林嫂的惨死和歆享了供品的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无限的幸福作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典例]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①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②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③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④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⑤“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⑥“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⑦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⑧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⑨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⑩“去包队吗?”

⑪“是。胜利大队。”

⑫“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⑬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⑭“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⑮“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⑯“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⑰“我……”

⑱“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⑲“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⑳“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21(○)“哪一篇?”

22(○)“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23(○)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24(○)“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25(○)“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26(○)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27(○)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28(○)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29(○)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30(○)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31(○)“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32(○)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33(○)看不见那条沟。

34(○)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35(○)“咹?”老人家听不清。

36(○)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37(○)“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38(○)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39(○)“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40(○)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41(○)“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42(○)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43(○)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44(○)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45(○)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题目: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两个乘客沉默”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答: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答题时要兼顾全篇。在分析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时,要从结构、主题等方面分析作答。题干中的“首尾均有”,提示作答时要考虑“前后照应”这一角度;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再结合故事结尾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等独特的表达效果,思考分析这一细节的深意。

[参考答案] 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