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意思理解是一大难点,以下实词含义推断方法可以让高三学生学习训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考文言文常见120个实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文言文常见120个实词(高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及训练)

高考文言文常见120个实词

高考文言实词意思理解是一大难点,以下实词含义推断方法可以让高三学生学习训练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1.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2、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 取代 娴熟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高考浙江卷)

2、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何故哉?

三.语法推断法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予既揖退老甿(同 氓),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判对错(2004湖南)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樵:打柴。(2000年)

拜住(人名)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06年重庆卷)

四、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2、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江苏卷)

联想:我有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 《鸿门宴》(恰逢)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借)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这样)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联想: 不速之客 速:招致,招引

2、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辽宁卷)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3、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辽宁卷)

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赤壁之战》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 (湖南卷)

2、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3、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 南面而王齐。

2、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八、字形推断法

1、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综合练:

1、(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2、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苏秦)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 屈原列传》

题组一 专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

孝武初,周文(帝)与语,奇之。周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大统)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频征,(刘彦)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周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①故吏宾客并委去 ___________②每事信委之 _____________

③曷不委心任去留 __________(2)①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 _______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③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_______

(3)①以谢边远耳 ____________②乃令张良留谢 ___________

③阿母谢媒人 ______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_____

答案:(1)①抛弃 ②委托 ③随从,顺从

(2)①暗中 ②(如果)没有 ③卑微

(3)①道歉,谢罪 ②辞谢 ③谢绝 ④称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

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B.民常告籴交阯 告籴:请求买粮

C.延视事四年 视事:任职 D.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雷同:附和

A项, “值”是“正逢”的意思 “仓卒”应指“兵祸,乱难”。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佀钟代。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改庶吉士,授检讨 ________(2)经刚介方正 ________(3)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4)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________(5)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 ________

(1)官职名,明属翰林院 (2)正直,端正不偏 (3)暗中勾结 (4)作为 (5)关联,牵涉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3)女忘会稽之耻邪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答案:(1)反 返 返回 (2)坐 座 座位 (3)女 汝 你 (4)振 赈 救济

5.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二千石不能禽制 (2)上闻遂对,甚说

答案:(1)禽 擒 捉拿 (2)说 悦 高兴

6.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节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解析:A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两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之意,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该项解释正确。B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是“发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该项解释正确。C项,是偏义复词,“颇复恩雠”中的“复”是“报复”的意思,因此“恩雠”一词,更偏向“雠”,即“仇恨”的意思。该项解释不正确。D项,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该项解释正确。答案:C

题组二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通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华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白二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硙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仍旱,编人死徙踵路,栖筠为浚渠,厮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保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银青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流殍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平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兼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超拜学官为之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于是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栖筠物色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繇是怤等皆坐贬。

帝比比欲召相,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李栖筠传》,有删改)

[注] 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官署名。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B.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C.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D.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答案: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

B.关中,即“四关之内”,这四个关口分别是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自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了物产丰饶的沃野之地。

C.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指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出”都是此意。

D.谥,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解析:“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出”指的是“在国外”。答案: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白二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磨,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磨,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他曾大力修建学校,使学生知道自我勉励,并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施以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兼任御史大夫时,虽然元载把持国政,但李栖筠仍弹劾并使皇帝重罚了受元载重用的徐浩、杜济、薛邕、侯莫陈怤等人。

解析:D项,由原文可知,受元载重用的是徐浩、杜济、薛邕三人,并无侯莫陈怤。

答案: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贼张度保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考查点:“宿”“保”“克”及句子大意)

(2)李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执行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考查点:“修刑”“罔”“儆”及句子大意)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辞连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参知政事程琳,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岛,度、琳坐尝交关士元罢去,其余绌罚者自御史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又十余人,朝议畏其皦核。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初,静边砦主刘沪谋筑水洛、结公二城,以通秦、渭援兵,招生羌大王族为边卫。戬使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其役。会罢戬四路,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皆以为不便,召沪、士廉罢役归,不听。乃使裨将狄青将兵以往,械送德顺军狱。戬力争于朝,卒城之。进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承受、中贵人不能遏。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迁吏部侍郎,改宣徽北院使,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赠太尉,谥文肃。戬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答案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时是指幼年死去父亲或古代帝王的自称,在本文是“早年丧父”的意思。

B.甲科,宋朝进士考试前三名的代称,而明、清时期,经过殿试的进士都叫甲科。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黥,又称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犯罪的标志,擦洗不掉。

答案 B

B项,甲科是唐代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宋代甲、乙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戬敬重师长,知恩图报。他幼年时,客居在京城,跟从杨亿学习。杨亿去世后,他的宾客弟子都离开了,而郑戬却从吴地兼程前往京城,赶赴杨亿的葬礼。

B.郑戬铁面执法,用刑严峻。他对豪门显贵毫不手软,他曾穷究冯士元的案子,哪怕案子牵连到朝廷命官,也毫不回避,结果有多名重臣被牵连治罪,朝中大臣都怕他。

C.郑戬做事果敢必行,喜欢出人意表。郑戬“请三当一”的命令下达后,几千人闹事,郑戬把这些人都叫到庭中,查出几十个首谋者,竟然将他们全部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D.郑戬爱惜百姓,体恤下属。他在官任上,只借贷给百姓钱财;刘沪和董士廉奉郑戬之命筑城,因公开违抗韩琦、尹洙的命令而被捕,郑戬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将二人救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假贷”是宽容的意思,不是借贷钱财;“将二人救出”错误,原文是“戬力争于朝,卒城之”,并未交待将二人救出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吏冯士元非法谋取私利,有人告发冯士元受贿藏有禁书,郑戬彻底追查这件事。

(2)诏令派使臣询问其中的原因,郑戬回答说:“敌人自己在互相攻打,中原不值得为之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