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wù 己jǐ 庚gēng 辛 壬rén 癸guǐ

第二讲:乙

汉字的本质是象形,世界上各民族最早使用的也都是象形字。

比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玛雅文字等等。但这些民族都先后放弃了“象形文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因为拼音文字书写简单,易于推广、学习。像英语,就只有26个字母,怎么变也只是这些字母的组合变化。它的构词变化只是外部的变化,汉字就复杂太多了。

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对应数字(神秘的天干地支)(1)

楔形文字

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对应数字(神秘的天干地支)(2)

玛雅文字

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对应数字(神秘的天干地支)(3)

圣书字

汉字的字形至少有两级的变化第一级是偏旁部首,这是认字的基础;第二级是笔画笔顺,这是写字的基础。这些都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我们中国人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在建筑学上要把两个构件结合在一起,我们用“

榫卯(sǔn mǎo)结构”,西方人用“钉子、钩子”。榫卯是要造一个内部结构,把两个东西结合为一个整体,除非你破坏这个内部结构,否则你就很难拆解它。

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对应数字(神秘的天干地支)(4)

外部的组合变化,让英语单词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达到了60万到100万个,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新的单词还在日新又新的增加着。汉字就不一样,古汉字一字多用我们就不用说了,现代汉语的构词法也是在古字的后面加上一个顶多两个字,一个新的词汇就诞生了。

像电灯,电话,电影,电报,电脑,电冰箱,电动车,不管什么新玩意儿,只要是电力驱动的它就通吃。另外,国家语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字表一共才3500个字,但它能够覆盖99%的书面文字资料。

我们今天解的是十天干中甲乙相贯的“乙”字,它是个象形字。

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对应数字(神秘的天干地支)(5)

乙,在十天干中排第二位

为什么他排第二位呢?因为“甲”字是下面出头,生命才刚开始萌发出来(所以“甲”排天干的第一位,表示生命开始萌生之意),向下扎根,这个下潜的生命力就是“乙”

乙气下潜,穿破甲壳,伸出头来就是“乙”。(所以“乙”排天干第二位)

《说文解字》上解释说:

“乙,象春草木盘旋而出,阴气尚僵(强),难出之象也。”

为什么难出?因为刚柔始交,阴胜阳弱,生命处在挣扎之中(还未完全脱离母体),《易经》中的卦象叫做“屯(zhūn)”。

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对应数字(神秘的天干地支)(6)

屯卦

屯卦的解释大致如下:“屯,囤聚。”屯卦的主卦是震卦,客卦是坎卦 。震卦的卦象是雷,"春雷一声惊万物",震卦代表新生。坎卦的卦象是水,水总是往下流。

"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

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

《说文》上又说:

“乙承甲,象人胫。”

意思是说:“甲”,象人的脑袋;“乙”,象人的脖子,仔细想一想还真是。

“乙”字,是个竖着写的“一”。

一,是静态的乙。乙,那就是动态的一。

所以说“一动成乙”,元气的运动变化就是“乙”这个字。(这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物质层面的,元气之气,本不是这个“气”,应该是这个“炁”(读音同"气"),这个字代表的是“先天之气”,是代表哲学意义上的 “气”。)

乙,在字典里是个部首,凡是带有竖弯钩的字都收在这一部,比如空气的气、乞讨的乞、之乎者也的也、七八九的九、霍乱的乱、乳汁的乳等等,都在“乙”部。

中国最早有一部“训诂学”的专著叫《尔雅》,《尔雅》里边说:

“鱼肠之谓乙。”

乙字,弯弯曲曲的象鱼肠,但这种说法汉朝以后就已经不用了!

此外,“乙”字还是古代读书的一种符号。古时候读书,是从上面往下读下来,在停止的地方,常常用“乙”字做符号。现在的编辑修改文稿,在要加字的地方还是用这个符号,术语叫做“图乙”。

讲了这么多,只要我们记住,“乙”是元气的流动变化,“一动成乙”,是生命之气生出之后的挣扎状态就可以了!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或转发收藏,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