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咱们开篇讲了一些曲奇小朋友在日本旅居三年的工作、生活见闻,大体上列举了几个生活的小切片来给大家初步介绍了日本传统社会的基本风貌。

其实生活中的各种点点滴滴呢,也不是三言两语、四五千字就能够表达清楚的,下面就逐步地开一些小的章节来专门讲讲这里头的细节。

关于日本的老龄化、少子化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大多数媒体的报道中对此都是持悲观论调的,认为即便是生育补贴、各种便利措施甚至削弱女性在职场中的收益等等方法依然无法止住人口下跌的趋势。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废话不多说,咱们直接上结论:我认为日本的老龄化确实非常严重,但少子化却未必真有媒体描述中那么夸张。

人口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不能简单地用数学模型去理解,容易出现误判,即便是为了便于理解,也可以这么理解——培养皿中的细菌会周期性地到达峰值,像正弦波一样此消彼长。

而且在日本的中小城市、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基本不存在令和伪娘。

首先老龄化严重是确定无疑的,以我去过的几个中部城市为例(岐阜、大垣、各务原、美浓、羽岛、犬山、一宫、四日、桑名、彦根、春日井、近江八幡)除了岐阜和名古屋是省会城市以外,

其他所有的小城市几乎都没法在大白天见到年轻人(也许他们和我一样早上8点在办公室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8点天都黑了才回家),连便利店里面兼职打工的主力都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时候甚至还会遇到看上去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和外国人。

但是,学龄儿童和幼儿的数量却并不算少。

日本平均生育率有多少(日本见闻闲话生孩子)(1)

每周末去大一点的超市(比如说Costco、沃尔玛、valor之类的)就会见到各种各样父母带出来一起大采购的小朋友。

更有趣的是,我在日本很少见到独生子女的家庭,生与不生之间似乎隔着巨大的鸿沟。

生孩子的家庭,动辄三个打底,连着生的也不罕见,不生孩子的家庭则连一个都没有,往往养各种各样的小狗为伴。

这个现象和自然界的自然规律真的非常像,如果想观察人在没有生存焦虑以后的自然繁衍结果,日本应该是个很好的样本。

以我司为例,但凡是领导层(役員),基本上最少最少生2娃,比如说设计总监老马和现场项目经理小马,就是父子同心在公司工作了近20年,另外一位兄长在别的厂子。

比如说专务生了4娃、总经理生了4娃、董事长生了3娃且都在自家公司任职或者有限合伙。我对比了一下学生时代的同学,家里超过2娃的屈指可数,独生子女是非常普遍的。

公司的其他人就非常地,不婚不育了,要么是离婚,要么是寡妇,再不就是光棍,多则离婚带一两个孩子,少则完全就没有,

我的第一任上司就是50岁的老光棍,虽然有女朋友,但是大概率就是注孤生了。

再一个就是上期提到的请我一顿饺子王将就想让我周六加班一整天干活的野村老先生了。

真是个超级逗比的老头子了,算年龄应该是我爷爷辈的,每年公司的慰安旅行呢,就由他来炒热气氛。

大概是年轻时候比较穷吧,一直讨不着老婆,奋斗到50来岁忽然开了窍,娶了菲律宾老婆(大概是到日本打工的实习生,类似的事情非常多,是菲律宾越南印尼“留学生“拿护照留日然后光宗耀祖的大捷径),

然后一口气就连生三娃,现在大儿子已经上高中了,老头子呢70岁高龄还熬夜开叉车,天天跑现场,真是活到老、生到老,干到老。

后来我才知道这事情还真挺普遍的,

因为我经常光顾一些大阪(对又是大阪,便宜嘛,咱囊中羞涩不是)的民宿,中国的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服务生都见过一些,娶东南亚老婆的人还真不少呢,你看人生处处是逆袭(/▽╲)

下面这个图呢,是我在名古屋广小路伊势街区的十字路街拍。像这样爸爸抱1娃,妈妈推1娃的情况完全不罕见,

甚至爸爸抱1娃、妈妈抱1娃、车里推1娃的也完全不罕见,路人都会主动对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便利。还有一次我在街头见到一个妈妈骑着自行车,胸前抱1个,背后背1个,车篮还改装成座位装1个,就这么载着三个孩子买菜回家。

日本平均生育率有多少(日本见闻闲话生孩子)(2)

看上去应该是刚从三越百货买买买结束的样子呢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这算是很能生的了吧,但是和他们的父辈一比那就不算什么了。

又以我司举例,南车间的主任大桥小姐姐(36岁)在家里排行老七、18年下半年入职的新人同事金森排第九,后面还有1个弟弟和1个妹妹,

虽然他没过实习期就转行去做汽车钣金了,但他家生了11娃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数量的确是非常影响一个家庭的消费能力。

比如说和金森一起入职的小岛妹妹,是家里的老三,只有1位哥哥和1位姐姐,她的颜值就非常nice,身高超过同龄的男孩子,成天追着前辈问这问那,听说可以参与到迪士尼的一些项目建设的时候大喊“マジで?“,嗯就这么的拿衣服。

反观排行金森呢,有点瘦小营养不良的样子。

日本平均生育率有多少(日本见闻闲话生孩子)(3)

帮同学学汉语ing、看得出来是个日常养尊处优的孩子。

中部这个地区,主流的生活方式还是制造业、干活吃饭,不养闲人,整个地方的老龄化更多是体现为劳动人口向东京迁徙,大量的年轻人跑到东京去卷,感受繁华都市带来的高薪和灯红酒绿的生活。

就造成了一种这样的循环:东京负责提高效率,集中全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产生了一半以上的GDP,创意产业和服务层出不穷,人们在大城市里过得非常嗨。

与此同时,这样的副作用就是大城市是生育黑洞,需要海量补充人肉干电池。

好比说为了在这一代人的GDP竞争中胜出牺牲了下一代人的资源和空间,这种一时的快乐是不是真的值得、就因人而异了。

而广大的中小城市其实非常能生,生活品质也完全不差(只需要租个房 买一辆二手车就通行无阻),

但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出门半天才见着一个活人,定睛一看老头老太太(可能还是个英语区人民)。

我觉得这里头是有一些套利空间的,比如说到某个小城去用很低的价格买一片房子(危房白送,个别也许还倒贴,感谢你去发展经济),改造成一条China street,继而发展成一个Chinatown.

这里头呢最关键的要素还是,一方面汇率低到什么程度可以足够低成本的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有多少人愿意参与到类似的迁徙中去,就还需要更多细节的落地。

我见到有一些人已经注意到这块市场,如果汇率进一步下行,劳动力缺乏进一步扩大,相信口罩原因结束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那么咱们下一篇再讲讲琐碎生活之日本传统社会的消费状况和婚恋观。

(曲奇 2022.8.7 17: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