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虽然社会地位悬殊,但却因琴曲相识相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落花流水觅知音?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落花流水觅知音(高山流水觅知音)

落花流水觅知音

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虽然社会地位悬殊,但却因琴曲相识相知。

俞伯牙,(前387年—前299年),伯氏,名牙。春秋战国时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任职晋国上大夫,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精通琴艺。

钟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箬笠,披蓑衣,肩挑扁担,腰插板斧的樵夫。

有一次,伯牙奉晋主之命,岀使楚国,公事办完,伯牙乘船而归。由于风浪很大,伯牙便把船停在一个小山下,等风停了再走。当时正昰八月十五中秋夜,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抚琴以遣情怀。一曲未了,忽然山崖之上有一樵夫鼓掌叫好,只见那人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

伯牙便问:“可知道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道:“方才所弹,乃孔中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伯牙闻言大喜,没想到在这荒山野岭之下,竟能遇到自己久久寻觅的知音。伯牙又弹了几曲,樵夫对答如流。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谈得很投机,相见恨晚。

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俩人互报年岁姓名,结为兄弟。在船舱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俩人约定来年八月十五还在这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的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至汉阳江口,可是他左等右等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用琴声召唤知音,还是不见钟子期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老人说钟子期已不幸染病身亡。临终前留下遗言,叫把他的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好跟好朋友伯牙相会。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悲痛万分,他到钟子期坟前,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伯牙弹完长叹一声,割断琴弦,把心爱的瑶琴在钟子期坟前的石头上摔了个粉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佳话,他流传至今并给人们历久弥新的启迪,“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从此说起的。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