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八大湾区规划(桥贯湾区织经纬)(1)

广东多水,水路多则桥多。大湾区这片热土,正是由一座座风格迥异又特色鲜明的桥所联通起来的。

这十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12.4万亿,经济总量连续33年居全国第一。顺利建成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工程,深中、黄茅海、狮子洋等跨江跨海通道建设稳步推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和交通的飞速发展背后,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为见证和理解广东发展的一扇窗口。

广东八大湾区规划(桥贯湾区织经纬)(2)

广州南沙大桥。

承载市民生活,融入城市文化

城市中的桥,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最近,也往往因此不太被人注意,却渐渐作为城市历史和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总不乏有心人以桥为切入点去观察人们赖以生息的城市。

《广东公安报》前摄影记者周晓辉,就是这样一位有心的观察者。如今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海珠桥”三个字,看见的老照片必然少不了那张“自行车挤满珠江两岸”的黑白照,这就是周晓辉的成名之作。海珠桥,也是他多年来的执念所在。

广东八大湾区规划(桥贯湾区织经纬)(3)

《上班时的交通》,周晓辉拍摄于1988年。

这张摄于1988年的名为《上班时的交通》的图片,在为他带来知名度的同时,也开始让他关注到这座广州市的老桥,关注到市民交通背后的时代变迁。从此,每隔十年,他就来到同一位置,用同一视角拍摄下海珠桥的照片。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海珠桥的发展,也拓印下不同时代市民的生活。

从20世纪80年代一度被称为奇观的自行车潮,到后来风光无限的摩托车,再到新世纪初崭露头角的私家车,以及海珠桥大修后开始出现的共享单车的身影……交通工具的变化叠映着海珠桥的变迁。从一开始的开合式钢架桥,到新中国成立后重建而成的三车道桥梁,再到后来变为三孔连续自锚式悬索吊桥,海珠桥生动演绎了一座城市地标的历史底蕴。

周晓辉说,“海珠桥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通过它观察到广州交通的变化和珠江两岸的变化。”就比如当年他多次探索才找到的那个绝佳机位,就在广州轻工技师学院的天台上。那时学校刚开始独立办学,如今已成了国家级重点公办技工学院。桥面上的车流也在变,“你看现在共享单车也少了,但是电动车多了。”他指着早高峰的桥面饶有兴致地说,“现在的早高峰就又有一点当年那种车潮的感觉了。大家都愿意骑电动车,也是一种绿色出行。”他说下一个十年,他还要回到这里,再次按下快门。

海珠石旁,海珠桥还在继续承载着一代代市民忙碌又充实的生活。珠江之上,它的“后辈”海心桥,则用一种更具现代气息的方式,与城市相互成就。

广东八大湾区规划(桥贯湾区织经纬)(4)

夜色下的广州海心桥。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总建筑师丘建发对他参与的这件作品充满自豪,“我是建筑设计师出身,海心桥是我的第一个桥梁作品。它本身就是跨界合作的作品。我们就希望它能体现跨界的基因和突破的精神。”海心桥作为珠江上的首座人行桥,在大胆创新之余,又蕴含着传统的岭南文化。

不只是一座桥,这是丘建发及其团队其他成员在设计之初就给海心桥定下的小目标。建成后,市民漫步其上,移步换景之间桥的功能也应该适当拓展,“令我们很惊喜的是,海心桥建成后很好地融入了市民的生活,不仅连接了城市的两岸,更成了新的文化名片和地标,提升了城市空间的生活品质,成了一座人文之桥”。

便利着人们的生活,也承载着时代的脉动。桥既是当下的生活,也是一座城市不变的记忆。

守望交通变迁,托起致富梦想

桥的变与不变,都是对人们生活的守望。作为交通工具的桥,也见证了人类交通方式日新月异的变革。尤其是那些链接古今的老桥,傲立于奔流不息的江水之上,陪伴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广济桥,便是其中的传奇。

广东八大湾区规划(桥贯湾区织经纬)(5)

潮州广济桥又称湘子桥。

如今的广济桥游人如织,作为潮州八景之一为人所熟知。这座始建于南宋年间的古桥,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而在这些光鲜的名头之外,它更是当地人心中家乡的代表符号。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这首关于广济桥的民谣,几乎每一位潮州人都会唱。作为地道的老潮州人,广济桥十八梭船负责人陈金雄师傅对此有着更为特殊的感受。“我开船三十多年了,是老船工”,陈师傅的乡音浓郁,“以前这些船就是跑长途客运的,走梅州和福建,人很多。”

在陈师傅年轻的时候,广济桥还不是景区,它的主要功能仍旧是承载交通。陈师傅每天通过广济桥通勤往返,与年轻一代相比,他对广济桥有不同的认识。“我也看不出美不美,习惯了。从小到大它都是这个样子,但是(潮州)除了它之外都在变。”

广东八大湾区规划(桥贯湾区织经纬)(6)

广济桥启闭时刻。

古桥的不变,反而衬托出了潮州和韩江水域的变化。自从韩江大桥等现代桥梁通车,广济桥的交通功能逐渐淡化,客运轮船也渐渐被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所取代。陈师傅也从船舶客运从业者,华丽转身成了广济桥梭船的负责人。每天,陈师傅早晚都会驾驶着当初与自己一同“转业”的梭船,为广济桥实现通桥与闭桥的功能,让这座古桥在新的时代继续留住自己最独特的风貌。

桥的存在不仅仅是守望,桥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人民生活需求的回应。桥是特殊的道路,更是跨越的象征。走过大桥,迎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

作为许广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清远杜步高架桥承担着疏通南来北往的重要职责,已经成为当地这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最佳见证者。杜步高架桥俗称“杜步大桥”,号称亚洲第一高架桥,全长1128米,最高处离地126米。每一位从桥上穿越而过的人都会被这飞架南北的雄奇景色所震撼。而杜步村就坐落于高架之下,群山掩映间藏着生机盎然的片片农田、座座农家。

广东八大湾区规划(桥贯湾区织经纬)(7)

清远杜步高架桥。

清远市阳山县杜步镇杜步村,历来以特色农产出名,除了远近驰名的鸡鸭禽类,这里的鹰嘴桃等特色经济作物同样畅销海内。而对大湾区的老饕们来说,要想真正品味清远鸡和狮头鹅的本味,还离不开阳山本地的一口好泉水。而想要保证这些一流食材,从粤北送达湾区人的餐桌时依然新鲜,就离不开杜步大桥。

清晨,看着提前在高速路口集合的农户们纷纷顺利装车后,通过政府牵线的物流专线发往全国各地,杜步村村委书记梁永钊交代现场的工作人员仔细清洗场地。谈起杜步大桥时他说,杜步村依山傍水,环境很好,但也因为群山环绕,山多弯也多,从前交通不便。有好的产品出不去,竞争不过别人。“有了杜步大桥以后,我们的农产品销往大湾区更方便了,也更安全了,这十年来乡村振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现在送货到广州等地只要两个半小时,成本也只有之前的一半。

跨过崇山越过峻岭,桥不仅畅通了交流,更托起了一方水土致富的希望。

广东八大湾区规划(桥贯湾区织经纬)(8)

跨过崇山越过峻岭的清远杜步大桥。

连接时代发展,迈向美好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交通便利的需求不断加大,工程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工程突破着人们的固有思维,实现着人们最瑰丽的想象,凝聚着我们这个时代开拓进取的决心。

“世纪工程”深中通道无疑是其中的典范。气吞山海,南天一线,用“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实现连接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沟通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组团的目标,还将与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珠江黄埔大桥等,共同构成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脊梁”。

“我们80后桥梁人,现在可以说是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保利长大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工段负责人周君古这样评价。“深中通道是我工作以来参与的第五个大项目。我这一路走来,刚好见证了湾区交通的飞跃发展。”驻扎在海上,一待就是三四个月,没有人比周君古这样的一线建设者更了解、更热爱深中通道和参与建设的其他工程。

广东八大湾区规划(桥贯湾区织经纬)(9)

建设中的“世纪工程”深中通道。

“当时我来的时候这里还只有大海,一切都还停留在图纸上,我们从海面下开始一步步、一寸寸走到今天。从一无所有到如今通道岛隧、桥梁工程稳步推进,以往各种工程难点和技术突破都还历历在目。”作为前所未有的世纪工程,可以说深中通道的每一步,都是创举。“建成以后肯定要来开车走一遍”,讲到这里,周君古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带我孩子来,跟他讲我们建设时候的故事。”

谈起建设家乡的独特经历,这位来自广东韶关的80后说,除了自豪,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到我孩子这一代,一定可以见到更多像深中通道这样的世纪工程。”

桥见通途,广东正在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行。通过一座座桥梁,我们即将走向的,必将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美好时代。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南方都市报、N视频倾力打造大型融媒体报道《见证非凡·这里是广东》,突显十年以来,广东建设的亮眼成就,以丰富炫酷有趣的视听语言,共绘广东壮美画卷,展现广东奋斗者们的新时代故事。

出品人: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王佳

制片:陈伟斌

策划:陈成效 胡群芳

统筹:陈蓓蕾

编导:伊凯文 徐杰

采写:龙飞

视频/摄影:徐杰 伊凯文 龙飞 陈蓓蕾 刘超奇

视觉设计:欧阳静 曾俊豪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潮州市委宣传部

清远市阳山县委宣传部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

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

梁嘉俊 黄昆震 温亿

,